紅網時刻10月7日訊(通訊員 姜旭彬)說起康復,也許很多人理解的都是神經方面的康復,而對於脊椎類疾病的功能康復卻不甚了解。康復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20世紀中期出現的一個新的概念。如果說臨床醫學是幫助改善人體生理功能異常的狀態;而康復醫學則是幫助人恢復作為一個社會要素應當具有的能力。
位於長沙的華醫金良脊柱健康中心是湖南首家現代中醫疼痛康復醫療連鎖機構,為各類傷病引起的功能障礙者提供康復治療,並為全市殘疾人提供健康體檢,開展殘疾人職業技能訓練等工作,在湖南省內處於領先地位。該中心推崇「被動治療+主動訓練」的現代中醫疼痛康復理念,開創「以患者為中心」的團隊工作模式,力求最大程度恢復和重建患者脊柱功能。
對於這點,華醫金良醫療技術院長黎金良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當患者發生骨折後,骨科可以幫助固定骨頭,但骨頭能不能更好的癒合,以後能不能正常運動、重新融入社會生活就需要康復醫學介入。而一個完善發達的康復醫學診療體系應當在一開始就介入臨床科室,與臨床治療手段一同採取措施,以防止「痊癒後不能正常活動」這樣的情況發生,這就是康復醫學需要做的事情。
同時,黎金良相信,運動功能健康一定會成為越來越多人關心的另一大基礎健康。「預防、臨床治療、康復」是現代醫學三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我國長期以來「重臨床,輕康復,無預防」導致國人的預防和康復意識薄弱。要真正實現全民健康,則需從預防著手進行運動健康管理。
華醫金良脊柱健康中心秉持「被動治療+主動訓練」這一理念,集合了以黎金良院長為學科帶頭人的核心脊椎康復醫療團隊,不僅擁有科班出身的中醫專科醫生,同時吸納了來自康復科、骨科、營養科等臨床經驗豐富的跨學科醫生,與資深心理諮詢師組成多學科(MDT)康復醫療團隊,完善程度力爭湖南一流水平。同時華醫金良引進了歐美國家設備,醫療服務範圍涵蓋青少年脊柱側彎、肌骨疼痛康復、形體矯正、產後康復等。為頸肩腰腿痛的亞健康人群提供專業疼痛管理服務,在對疑難康復的重症治療,並針對運動人群提供個性化運動激活與運動損傷解決方案,特別是嚴重的脊柱側彎及脊源性內科病等頑症的功能障礙康複評估與治療有著豐富的經驗。
黎金良表示,「我們的康復團隊主要包括了醫生、物理康復治療師,還有作業治療師、輔助治療師,也就是中醫師和心理治療師。當有新患者就診,我們就會把康復團隊的人召集在一起,去討論這個患者的病情。當然,每一個人在評估患者的時候都會去問,患者想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整個團隊在制定目標時都要以患者的目標為前提。」
康復醫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庭協同努力。黎金良介紹說:「我們通過實踐各種護理技術,把這些技術形成規範、制定指南,對康復師進行培訓、提高專業水平。第二個方面,我們不斷拓展服務範圍,延伸康復護理服務。很多病人因為回到家裡還需要康復,所以我們會把這些延伸到家庭,到目前為止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醫院-家庭聯動服務模式。」
據統計,我國脊柱側彎的病人超過300萬人,80%在10歲至15歲發病,男女比例為1:5,脊柱側彎已經是一種嚴重影響孩子發育的疾病。華醫金良醫療技術部主任、德國施羅斯脊柱側彎矯形體系SBP國際認證治療師範志奇以自脊柱側彎的治療為例介紹說:「中國青少年脊柱側彎彎度10~20°為脊柱側凸的最常見彎度,約佔所有患者的90%。而彎度在20°-45°的約佔10%,而大於45°者少於2%。且只有彎度大於45°的患者,醫生才會考慮通過手術進行治療。針對青少年和成人脊柱側彎的特性制定長期的脊柱側彎矯正和姿勢優化方案,華醫金良會融合「被動治療和主動訓練」的康復體系逐步降低其側彎度數,並在此過程中矯正其關聯性不良姿勢,使其側彎回至安全值,同時重塑挺拔姿勢。」
黎金良認為,隨著消費升級的刺激,人們對自身健康將越來越重視,運動康復必將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國內大部分都的運動康復,都是由健身房或者瑜伽館的教練代為實行的,大部分沒有系統化的評估分析,沒有基本康復理論的支持,沒有體系化的訓練方法,完全是憑感覺憑經驗,胯疼就深蹲,腰疼就做小燕飛,肩痛就推鐵,但事實上,如果越疼越練,越練就會越疼。」黎金良希望把更好的康復治療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