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椽:從荼到茶,六大茶類的起源研究

2021-03-02 茶百科

一、從荼到茶


荼字首見於《六經》,西周初期著作《詩經》的《豳風七月篇》說:「採荼薪樗,食我農夫」,初次表示茶的含義。《爾雅》說:「檟,苦荼也」;《廣雅》說:「荊巴間炙粳苦荼之葉,加入菽、姜、橘子等為茗而飲之。」茶的含義明確了。

《神農本草》說:「神農嘗百草以療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另文解釋),得荼而解之」。茶的含義和用途完全明白了。神農是仰韶文化時代母系氏族公社(大約距今六七千年)的帝王之一,是部落首領,教民種植,為群眾造福,群眾稱為「天神」。

《神農本草》是戰國時代雜家的著作,西漢增補為《神農本經》,東漢再增廣為《神農本草》。這三本藥物書是三個朝代的著作,作者都是著名醫藥家。歷代《本草》中的荼字就是指茶。

《爾雅》說:「 檟,苦荼」。西晉郭璞《爾雅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爾雅》、《經典釋文》以《釋詁》一篇為周公所作,其它或說是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叔孫通所益,梁文所補。東漢鄭玄說是孔子門人所作,以釋六藝之言;後人說是始於周公,成於孔子,增益於漢儒。

東漢鄭玄、宋邢咼《爾雅疏》、清郝懿行《爾雅註疏》、邵晉涵《爾雅正義》都沒有與郭璞《爾雅注》的相反注釋,可見郭璞注釋是正確的,朱熹、李炳英的注釋是錯誤的。

孟軻宗孔子之學,共稱為孔孟之道。《孟子 告子章句上》:「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孟子生於以荼為治病良藥的戰國,當然知道是貴重藥物之一,孟軻所說「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中的檟應該是指《爾雅》的 「檟,苦荼也」。

這樣詳盡地佔有資料,並從中引出正確的結論,那麼就可以推斷我國茶葉生產的歷史最少也有4000多年了。

茶字多名,古人所見不同,命名也不同,混亂不一。到了唐朝陸羽(公元733-804年)從《詩經》、《神農本草》歷代《本草》的荼(荼字從「禾」,代表草本植物),從《桐君錄》、《晏子春秋》的茗字,從《爾雅》的檟字,從《方言》的蔎字,從《凡將篇》的荈字,概括茶為五名。

唐初發明蒸青團茶,飲茶很普遍,廣大群眾,對茶的認識顯著提高,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代表草本植物)改為「木」,從荼字去掉一划而為茶字。

茶字首見於蘇恭的《本草》。《唐本草》是唐高宗李詒永徽中 (公元650至655年)李劫等修編,顯慶中(公元656至661年)蘇恭、長孫無忌等22人重加詳註。自後不再寫荼字,而都是寫茶字。

唐代宗李豫前至德宗李适年間,所有寫在唐碑上的茶字都寫為荼。如天寶九年(公元750年)聖善寺沙門某寫靈運禪師碑上的荼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徐浩寫不空和尚碑的荼毗,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吳通微寫楚金禪師碑上的的荼毗等,都是寫荼字。至文宗李昂(公元827至840年)、武宗李炎(公元 841至846年)、宣宗李忱(公元847年至859年)時所立的唐碑上,荼字都變為茶字。如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權玄秘塔碑,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寫來峰慧禪師及令狐楚撰文、鄭綱寫的百巖太師懷暉碑的茶毗,都是改變的顯著明證。改荼為茶的原因,則與陸羽《茶經》、盧仝《茶歌》的影響有關。中唐以後,所有茶字意義的荼字都變為茶字。同時廢用所有的別名、代名,統一為茶字。除茗字至今偶然沿用外,其它所有代用字都已不用。

二、茶字演生


古時的茶字很籠統,包括一切。近代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地根據實踐和事物的發展,劃分為茶樹、茶鮮葉和茶葉的區別。

茶樹是生物,人人都知道的。時時刻刻不斷地呼吸作用和新陳代謝;鮮葉是從茶樹採下來制茶而離開茶樹,是停止呼吸作用,時時刻刻不斷地氧化作用。呼吸作用和氧化作用,同是吸氧吐碳,兩者現象錯覺相似,其實本質有很大殊異,一生一死。

茶葉概念是指制好的成品而可飲用的,包括六大茶類數百個花色,各種制茶法,無數不同的外形內質,不能與茶樹劃等號。自從1940年復旦大學設立茶業專業的教學計劃,都設有茶樹栽培學、茶葉製造學和茶葉化學的專業課。國內外都用很新的物理化學方法,分析茶葉本質,在雜誌上發表無數的新資料。

茶葉、茶業、茶學各有涵義不同,要研究分別性質運用。

三、從茶到六大茶類

從茶字到六大茶類,歷史悠久,可分為三個時期。最早是:茶鮮葉先到幹葉再後而到蒸青團茶;其次從蒸青團茶到炒青綠茶;最後從炒青綠茶到六大茶類。

1、茶鮮葉到幹葉時期:

這個時期很長,有史可查。周朝茶為祭品,以供喪事之用。茶樹生長有季節性不可能隨採隨祭,必須晴天曬乾或雨天陰乾收藏,以便隨時取用。但與活人無關就無人研究其本質。到了春秋,荼鮮葉為食用。,「炙三弋五卵茗菜,喝用」為菜湯;西晉郭璞《爾雅注》說:「冬生葉,可煮乍羹飲。」又說:「早採為荼,晚採為茗,一名茹,蜀人名之苦菜。」古時茶亦稱苦菜。

到了戰國擴大為藥用,就需要曬乾或陰乾,如中草藥。由於光熱的作用,品質起了很大變化,曬乾比陰乾本質變化大。田藝蘅於公元1554年寫的《煮泉小品》說:「芽茶以火作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陰乾如現時制白茶,品質特有風味,與其它茶類不同。可以說是制茶起源時期。

到了魏朝(公元220至264年)才製造餅茶烘乾,飲用時碾碎衝泡。通過製造餅茶的實踐,認識餅茶青草氣味很濃。由物質變精神,經過產生了去掉青草氣味的認識,再實踐,發明蒸青製法,把鮮葉蒸後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乾,茶味有了改進。

由製造餅茶去掉青氣的實踐,又產生了茶汁苦澀味的認識,再通過實踐,鮮葉先洗滌而後蒸青。蒸後壓榨除去茶汁,然後制餅,降低苦澀味。

2、蒸青團茶到炒青散茶時期:

這個時期也分為兩階段。從公元961年至1368年,蒸青團茶到炒青散茶。這個階段自宋至元約三百多年。先是蒸青團茶改為蒸青散茶,後由蒸青散茶改進為炒青散茶。通過製造蒸青團茶的實踐,得到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的認識,再實踐改革。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乾;蒸青團茶改為散茶,保持茶的香味。當時著名散茶,有顧渚紫筍、毗陵陽羨、紹興日鑄、興隆雙井,等等。蒸青團茶的製法至此而終結。

經過無數循環往復的實踐和認識,到十二世紀末葉,由蒸青散茶改進為炒青散茶,利用乾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改掉蒸青香氣不高,滋味不濃的大缺點。

3、炒青到六大茶類時期:

公元1368至1700年前後,自明朝到清朝。這個階段,雖然也只有三百多年,但發展很快。自炒青綠茶發展到六大茶類,無所不有。由於炒制烘青綠茶的實踐,要求高香的品質,認識到烘乾香氣不如炒幹。通過炒幹的實踐,發明了炒綠茶的製法。

通過實踐,認識是無數往復的循環,制茶技術逐步變革,新的發明創造也隨之不斷推陳出新。制茶花色就越來越多。如松蘿、珠茶、龍井、瓜片、毛峰等等名茶先後出現,都屑於炒青綠茶,各有特點,豐富多彩。由此推進又發明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等五大茶類。

從量變到質變,由簡單到複雜的認識,按照製法系統性和品質系統性,排列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等次序,分別敘述起源。其起源歷史則錯綜複雜交叉,不能分先後。

四、六大茶類的起源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我國最先發明綠茶製法。勞動人民通過實踐,不斷地總結經驗體會,逐步加深認識,提高了制茶技術,製法和品質都有提高。炒青香味比蒸青好;炒青製法比蒸青容易掌握;炒青比蒸青省工,價廉物美,深受大眾歡迎。因此,炒青技術大發展並取代蒸青。

明朝研究綠茶製法者越來越多,有很多新的發明。如由烘青到曬青和炒青,是有目的要求發展綠茶以外的茶類。通過炒制綠茶的實踐而認識發展到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等等製法。

1、炒青綠茶起源:

十二世紀末,發明炒青殺青製法,明朝很多茶書有具體記述。如顧元慶在公元1541年寫的《茶譜》、許次紓在公元1591年寫的《茶疏》,不僅詳述了炒青製法,而且說明提高香氣的技術措施。

聞龍在公元1630年寫的《茶箋》說:茶初摘時,須揀除枝梗老葉,惟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蘿法也。」現時大多數特級綠茶的炒制都是效法於此。

《茶箋》又說:「炒時,須一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否則色黃.香味俱減。扇者色翠,不扇色黃。炒起出鐺時,置大瓷盤中,仍須急扇,令熱氣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鐺,文火炒幹入焙。蓋揉則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現時炒青製法都以此為規範。殺青抖炒,散去水氣,殺青後攤放,散失熱水蒸汽,就是扇的轉變。通過揉捻,香味容易泡出來。揉捻後炭火炒幹或烘乾,炒幹者為炒青,烘乾者為烘青。先炒後烘或先烘後炒的為半烘炒綠茶,種類很多。

2、黃茶起源:

黃茶有兩類型:一是,茶樹品種的芽葉自然發黃,叫黃茶。唐朝盛產「壽州黃芽」是自然發黃的茶芽,蒸製為團茶,不象現時霍山大化坪出產自然發黃的黃芽。如從品種說起,遠在七世紀就有了。二是,炒制過程中悶黃;從炒青綠茶演變而來的說起,則在公元1570年前後,由於炒青綠茶的實踐,發覺殺青後或揉捻後,不及時乾燥或於燥程度不足,葉質變黃,產生新的認識,再去實踐,就創造了黃茶。如黃芽是殺青後悶黃的;黃湯是揉捻後悶堆二三小時;黃大茶是初幹後堆放20多天變黃的。

許次紓的《茶疏》說:「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南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縣名,其實產霍山之大蜀山也。顧此山中不善製造,就食鐺薪炒焙,未及出釜,業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鬥。」這是批評制茶技術不好,綠茶變成黃茶,因此,發現黃茶的製法。現時霍山黃大茶製法,正是如此。

黃大茶的製法是在十六世紀前,從綠茶發展而來的。如《明 ·會典》說:「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令買茶中馬事宜,收買真細好茶,毋分黑黃,一例蒸曬,每篦重不過七斤。」這是四川曬青綠茶做色蒸壓為邊茶。做色重的變褐黑色,輕的變黃茶。

3、黑茶起源:

黑茶有兩個類型;一是起源於十一世紀前後。四川綠茶運銷西北,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必須壓縮體積,蒸製為邊銷團塊茶,便於長期遠運。因此,邊銷茶品質更加醇厚,邊區人民更加喜愛飲用邊銷茶,使邊銷茶成為西北邊區唯一重要商品,等於一日不可少的糧食。

四川綠毛茶要加工為蒸壓團塊茶的半成品,要經過20多天的溼堆才能變黑。通過這樣實踐,有了變色的認識,就採取新的技術措施,發明為黑毛茶的製法。二是如湖南安化黑毛茶揉捻後渥堆20多小時,使葉色變成褐綠帶黑,而後烘乾為黑毛茶,是起源於十六世紀以後的。

渥堆作用與四川綠毛茶堆積凹多天做色工序相似,變色過程大大縮短、技術有很大革新。這種黑毛茶經過各種蒸壓技術措施,造成各種各樣的黑磚茶。如安化的黑磚茶、茯磚茶、花持 (現改為花磚茶);散裝黑茶有天尖、貢尖(現改為湘尖1號、2 號)。

歷史上記載的黑茶,十六世紀以前,是指四川由綠毛茶經過做色工序變為的黑茶成品,遠在宋神宗趙頊熙寧(公元1068至 1077年)年間就有。十六世紀以後,是指安化的黑毛茶加工後的各種黑茶。

綠色變黑色四川稱做色,湖南稱握堆,湖北青磚茶稱漚堆雲南稱轉色,名稱雖不同,其實則一,都溼堆或半乾長久堆積之故也。

4、白茶起源:

古時的白茶是蒸壓團茶屑綠茶類。現代的白茶是散裝的,自成一類。宋子安於公元1064年前後寫的《東溪試茶錄》,是指茶樹品種芽葉都是白色,叫白葉茶,現涇縣春茶期間,主要產茶山區,如汀溪、愛民、南客、太元、潘村鄉等地均已陸續發現有白茶樹。

熊蕃於公元1121年至1125年寫的《宣和北苑貢茶錄》說:「至大觀初(公元1107年),今上(指宋徽宗趙佶)親制《茶論》二十篇,以白茶者,與常茶不同,偶然出,非人力所致,於是白茶遂為第一。」

福建福鼎的白毫銀針,起源於公元1796年。白牡丹是繼白毫銀針之後,最早創製於建陽水吉,後傳人政和、福鼎。公元 1922年,政和開始創製白牡丹。

5、青茶起源:

據福建安溪縣人民政府查檔案資料,青茶是清朝世宗胤楨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間勞動人民發明的。太平天國時期閩南近海居民,紛紛逃難,安溪居民有的內遷到沙縣集居;有的過海入臺灣省。青茶製法就隨之傳人沙縣和臺灣,沙縣和臺灣很早就出產青茶。

有的從沙縣往北前進就到了崇安。就在荒地武夷山開發茶業。武夷山種茶制茶的居民都是安溪人,至今仍如是。臺灣開始種茶制茶者也是安溪人。從此證明青茶發源於安漠是無可懷疑的。

武夷山土地少不能容納很多移民為生,有一部分遊民流人江西上饒附近各地農村,到茶季時來武夷山為採茶制茶僱工,茶季結束即回江西,至今亦仍如是。

清朝文宗奕訂鹹豐(公元1855年前後)年間,當時福建紅茶生產過剩,品質下降,銷路不暢,茶價下跌,影響廣大人民生活,促使茶業勞動者在制茶實踐過程中加深認識,改進位茶技術措施,提高品質。武夷巖茶就於茶業危機時,在安溪青茶的基礎上大力改進技術,提高技術而興起的,揚名國內外。製法和品質都勝過其它茶類。是時,臺灣省臺北包種,政和白毫蓮心的青茶相繼出世,以擴大銷路。(另一說:青茶起源於武夷山僧人)

青茶製法是在綠、紅茶之間。由於黑茶的實踐。啟示了黑茶品質在綠、紅茶之間,先是綠茶製法,後是紅茶製法,就認識了先紅後綠的製法,可以創新茶類,認識再實踐,就發明了青茶製法。青茶具有紅、綠茶的優點,既有紅茶的色香優美,又有綠茶的爽快刺激味感,但無綠茶苦味和紅茶澀味的缺點。在制綠茶、黑茶、紅茶的基礎上,無數的實踐與認識往復循環,才發明青茶製法。六大茶類的技術措施,以青茶為最精巧。品質也以青茶為最好。

6、紅茶起源:

紅茶製法是在綠茶的曬青做色和黑茶及白茶《芽茶》的基礎上發展的。先是小種紅茶起源於16世紀,亦稱正山小種;正山是指福建與江西交界的桐木關生產的小種。從小種紅茶流傳到閩東各縣簡化製法的工夫紅茶,則起源於公元1650年前後。小種紅茶是鮮葉,加工複雜,毛茶加工簡單;工夫紅茶剛相反,簡化鮮葉加工,毛茶加工大下工夫,所以叫工夫紅茶。

工夫紅茶是從白茶曬制的實踐,而認識到制紅茶的日光萎凋;由綠茶揉捻後來不及乾燥變紅的實踐;由黑茶渥堆變褐黑的實踐,而認識到制紅茶渥紅的技術措施,開始發明小種紅茶製法。

桐木關屬星村鎮,亦稱星村小種。星村小種是最早遠銷國外的名茶,產地在武夷山範圍內,稱武夷茶。1762年植物分類學家林奈的《植物種類》就誤以武夷茶代表紅茶種。由綠茶而黃茶而黑茶而青茶到紅茶,由量到質變。內質的變化,按照這個順序,由淺入深,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製法與品質,一個靠近一個。綠茶、黃茶、黑茶都從殺青開始,黃茶、黑茶品質靠近綠茶;白茶、青茶、紅茶都從萎凋開始,製法和品質雖各有不同,但是有系統聯繫。六大茶類的製法與品質都有發展,演變無數花色,各有特點,而相互聯繫,制茶分類就以這方面為根據。

————————————

溫馨提示

○茶百科:茶類第一自媒體。專業茶知識分享平臺。你的私人選茶顧問。

訂閱茶百科公眾號:茶百科 或 jiaoliucha

○中華茶人圈:匯聚中華各行業愛茶人!關注茶百科團隊人員微信號 376309358 隨時溝通交流

讓我們一起愛茶,愛上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相關焦點

  • 經常說的六大茶類是哪六種,怎麼劃分的?
    我們現在所講的六大茶類是: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茶(民間更多用的烏龍茶這個詞)、黑茶,這六大類,這個分類是由茶界泰鬥安徽農業大學已故陳椽教授提出來的。並且根據茶葉的製作工藝來歸類劃分的。
  • 茶的起源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云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
  • 一圖看清六大茶類的分類體系(建議收藏)
    六大茶類六大茶類分類法是由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從茶葉品質系統性和製法系統性而提出的分類方法,並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該版本是在出版於1989年5月的由陳椽教授主編的《制茶學》(第二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其中,關於六大茶類的分類,第三版與第二版相比,有些地方有所刪減,有些地方則有所合併和添加,比如綠茶、青茶和紅茶分類的」目「中,分別增加了」再加工綠茶」、」再加工青茶「和」再加工紅茶」。在此根據第三版的內容,製成思維導圖形式,以便瀏覽,算是讀書筆記。
  • 極品茶喝不醉 六大茶類審評高級技能get!
    茶是體驗性的,只有切實地親身體驗、過招各類極品茶,來一場感官盛宴:「松煙香、桂圓湯」、「嚇煞人香」,「兒時記憶碧螺春」、「妖嬈多姿」、「茶中香水」鳳凰單叢,江湖上曾絕跡多年的蒙頂黃芽……才能深刻明白中國六大茶類各自存在的道理與意義。
  • 六大茶類制茶工藝你了解多少?
    了解茶要了解茶的品種,質量,衝泡方式, 更要了解茶是怎麼製作的。中國茶葉品種是最多的,目前國內沒有統一的茶葉分類方法,按照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根據茶葉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將茶葉歸為六大類,下面就由北袍給大家介紹這六大茶類的製作工藝流程及特點。
  • 六大茶類的區分方法
    六大茶類是怎麼區分的六大茶類到底是怎麼區分的?具體都是通過什麼樣的方法細分而來的呢?鍶姐最開始以為,是通過茶湯的顏色來區分六大茶類。八木春紅茶現在還是有很多茶友也和鍶姐一樣,以顏色來區分六大茶類,其實是不夠準確的。
  • 六大茶類工藝分類科普
    或者說六大茶葉的工藝區別到底在哪裡?今天我就帶大家來看看六大茶類的工藝分類。六大茶類按照發酵程度分別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除此之外還有再加工茶:花茶、緊壓茶、茶飲料等。茶葉加工從採摘開始,鮮葉——乾燥。
  • 六大茶類——白茶
    白茶屬於微發酵茶,是六大茶類當中加工工藝最簡單的,可分為萎凋和乾燥兩步。兩道工序的作用我就不贅述了,今天想聊一聊關於白茶的題外話。2008年北京奧運前,曾舉辦過「五環茶,迎奧運」的茶文化節。其中,福建福鼎大白茶被選為「奧運五環茶」的底色。
  • 六大茶類知識大全,看看你適合喝什麼茶?建議收藏!
    丨作者:村姑陳 《1》 五月到了,陽光更加明媚。 部分朋友在茶桌上,聊到茶葉的分類。 比較客氣與小心:「自己不懂茶,是隨便喝喝而已。」 很多人已經喝了多年茶,喝過了許多茶。 但面對茶的具體分類,還是一知半解。 例如傳統六大茶類裡的分類,究竟是怎麼區分的?
  • 六大茶類這麼多,究竟哪些適合煮茶?一次性說完煮茶的那些事
    宋代的米芾在一首《醉太平》,開篇就提及「風爐煮茶,霜刀剖瓜。」爐子上溫一壺茶,可供半日慢慢的消遣。發展到現代社會裡,煮一壺茶喝的方式,在茶圈裡仍舊流行。不過,按傳統的六大茶類劃分,有綠、紅、黃、白、黑、青之分,究竟哪些茶適合煮茶呢?
  • 中國六大茶類中,哪些茶適合長期存放?
    中國有六大茶類,不同種類的茶屬性不同,香氣、滋味也大相庭徑,有些茶適合長期保存,隨著自然的發酵,茶葉本身的香氣、滋味轉化的更受茶友們的喜愛,另外茶葉屬性也轉化的更容易被身體接受,然而也有些茶,隨著時間的延長,其香氣滋味都消失殆盡,失去了品飲的價值,六大茶類哪些茶適合長期保存呢?
  • 一張圖看懂六大茶類,收藏!
    茶葉在製作成可以喝的成品之前,經歷了一系列工藝步驟,不同的工藝下形成了各個茶類,從清雅到濃厚,從花香到陳香,各種風味任你選擇。小葉子試圖用一種非常簡練的方式,告訴大家六大茶類的風味特點,各位茶友如果不知道找什麼茶來喝,就可以對照下面這張圖了。六大茶類下面有很多品種,容易眼花繚亂。
  • 六大茶類的泡茶基本功!
    喜歡喝茶的人都知道茶類根據製作方法和先後發酵的程度不同分為六大類,分別是紅茶,綠茶,黑茶,白茶,黃茶和烏龍茶六種,每類茶都有自己的泡茶方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們常見的六種茶類的衝泡方式。綠茶:綠茶是我國品類最多的茶葉,綠茶給人感覺非常的清雅,要說最經典的還是西湖龍井,西湖龍井也屬於歷史名茶,很多的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歡,在清代的時候,西湖龍井還被稱為「貢茶」是家喻戶曉的名茶,綠茶的衝泡方法很傳統,選擇100攝氏度的開水,在水中浸泡2到3分鐘,然後倒出,經過高溫開香之後的綠茶,茶味清新,可以進行7到8次的反覆衝泡,茶味由濃變淡,各有不同。
  • 寒冬熱茶暖身,六大茶類哪些茶適合煮著喝?
    六大茶類中,有哪些茶是適合煮茶的呢?今天便來介紹介紹。當然白茶適合煮著喝,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白茶都能夠煮茶,只有到了一定年份的白茶才適合煮茶。且不同等級的白茶,適合煮茶的年份不一:白毫銀針大於等於七年,白牡丹大於等於五年,壽眉大於等於三年。
  • 六大茶類的發酵程度詳解
    大家都知道茶根據製作工藝的不同分六大茶類,但其實這六大茶類本質的區別在於發酵程度的不同。
  • 全發酵茶和半發酵茶該怎麼辨別?
    我們如今說起茶葉的分類時,往往會脫口而出綠茶、黃茶、白茶等六大茶類,也是很多人熟知的茶葉分類方式之一,之所以說之一,是因為我國目前尚無統一的劃分方法,若是根據其他劃分方式,那麼又有不同的劃分。而六大茶類劃分是我國著名茶學家陳椽先生在1979年提出的,他以茶葉變色理論為基礎,系統地把茶葉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紅茶六大茶類。六大茶類的排列是根據各類茶葉葉綠素破壞程度及黃烷醇類變化程度的順序。
  • 六大茶類——黃茶
    黃茶屬於微發酵茶,品質特點是黃湯黃葉,優質黃茶幹茶呈現為鮮豔的金黃色,茶湯呈現出明亮黃。劣質黃茶的茶湯呈現出暗濁樣子。黃茶的加工工藝分為殺青、揉捻、悶黃、乾燥。殺青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正如前面文章所講的,殺青顧名思義就是利用高溫破壞酶的活性。
  • 六大茶類裡,什麼樣的茶才是好茶?請認準產區、工藝、儲存三要素
    但一杯好喝的茶,它們的曼妙之處往往在於「潤物細無聲」。品味好茶,要感受餘韻。六大茶類裡頭,喝茶並非是要重滋味。茶味輕柔鮮爽,回甘舒爽,才是好茶的共性。那怎樣才能挑中一款好茶呢?往直接了說,好茶的必備要素,無非是看產區、工藝、儲存這三點!《2》產區環境,決定了好茶的品質基礎。六大茶類裡,不論是綠茶、紅茶、白茶、青茶、黃茶,任何的名茶都與名山有關。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 中國六大茶類最全之品類篇與代表篇,你喝對茶了嗎?
    有些人提及茶總是小心地說: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隨便喝喝。很多人喝了那麼多茶,面對茶的類別,還是一知半解,比如六大基本茶類:綠茶、白茶、黃茶、烏龍、紅茶、黑茶。那麼最近也一直有提到六大茶類,想過開一篇專寫六大茶類,但是如果要說清楚的話,一篇不足以說明。所以今天主要是說一下六大茶類的工藝篇和代表篇,後面再細說它的功效與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