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屬於微發酵茶,品質特點是黃湯黃葉,優質黃茶幹茶呈現為鮮豔的金黃色,茶湯呈現出明亮黃。劣質黃茶的茶湯呈現出暗濁樣子。
黃茶的加工工藝分為殺青、揉捻、悶黃、乾燥。殺青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正如前面文章所講的,殺青顧名思義就是利用高溫破壞酶的活性。揉捻是為了造條型,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黃茶都有這一步。悶黃是茶坯在溼熱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使多酚類物質進行氧化。講到這裡,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共性,這幾天所探討的茶類都是在綠茶的加工工藝的基礎上稍加改動,就變成了風味品質迥異的其他茶類。事實上,其他茶類的出現確實是因為在炒青制茶中,由於直接和間接的失誤,陸續出現我們現在看到的在色、香、味、形品質特徵諸各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紅茶、青茶、白茶。
(1)黃茶,大致出現在明朝早期。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捻、乾燥,當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炒青殺青溫度低,蒸青殺青時間長,或殺青後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捻,或揉捻後未及時烘乾炒幹,堆積過久,使葉子變黃,產生黃葉黃湯,類似後來出現的黃茶。因此,黃茶的產生是從綠茶製法不當演變而來。
(2)黑茶,出現於明朝。綠茶殺青時葉量過多火溫低,使葉色變為近似黑色的深褐綠色,或以綠毛茶堆積後發酵,渥成黑色。
(3)紅茶,出現於明朝。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葉色紅變而產生了紅茶。
(4)青茶,出現於清朝。青茶介於綠茶、紅茶之間,先綠茶製法,再紅茶製法,從而悟出了青茶製法。
(5)白茶,出現在清朝。白葉茶樹採摘而成的茶,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
根據原料的嫩度黃茶可分為: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
黃芽茶:芽葉細嫩,白毫盡顯,湯色微黃或黃亮,葉底嫩黃勻亮,氣味芬芳馥鬱,用細嫩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代表茶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
黃小茶:芽葉較細嫩,顯毫,湯色橙黃透亮,葉底嫩黃,香氣濃鬱,用細嫩芽葉加工而成。代表茶葉:溈山毛尖,北港毛尖,平陽黃湯。
黃大茶:外形條索粗壯,耐泡,湯色呈現透亮黃色或褐色,葉底嫩黃或黃中顯褐色,香高味濃,採用一芽二、三葉或三、四葉加工而成。代表茶葉: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