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煙火丨番薯幹

2020-12-22 錢江晚報

□陳章壽

西風起始,乍寒還暖;楓葉泛紅,瓜果飄香;一對日月輪迴,千古民風依舊。每年的此時此刻,在杭州市的街頭巷尾,都會擺出一些芬香四溢的炒貨。

賣炒貨的商店叫炒貨店。炒貨店掛羊頭賣狗肉,叫賣的非炒貨比真炒貨至少多出幾十倍。我不是炒貨店的常客,但有事無事的,偶爾也會進去轉一轉。炒貨店的門面往往不大,但裡面的商品豐富多彩。小小的櫃檯被分隔成一格一格的,左右相接,上下相疊。格子裡的商品除了正宗的炒貨,如葵花籽,花生,番薯乾等,還有傳統的南北貨,如大核桃,紅棗,葡萄乾以及其他琳琅滿目,包裝精巧,色澤鮮豔的現代休閒食品。

在目不暇接、暗香浮動的商品中,有一種商品特別吸引我的眼球。這種讓我過目不忘,浮想聯翩的商品,就是價廉物美,清脆甜潤,色澤黃橙,名不見經傳的番薯幹。我之所以對番薯幹情有獨鍾,並不是一時興起,故作玄虛,而是因為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我的老家在江南農村,少年在農村度過。我的母親不但會縫補漿洗,而且會製作多種食品,比如年糕,豆腐,清明餜。當然,製作番薯幹也是行家裡手。我母親製作的番薯幹通常只有兩個品種。一種叫「狗某某番薯幹」。這種番薯幹不但名字比較土氣,而且外觀也比較粗俗。它只要將番薯洗乾淨,切成一條條的,蒸熟晾乾即可。對於個頭很小,形如手指頭的那些番薯,不用切開,只要直接蒸熟晾乾即可。另一種叫「麻片番薯幹」。這種番薯幹外觀比較精緻,製作也複雜一些。先要將番薯去皮,燒熟,再將番薯搗爛成糊狀。在搗鼓的過程中,稍微講究一點情趣的人們,會在番薯中加入一些芝麻、辣椒等調料,然後用一塊紗布,一個模子,將番薯糊壓成一片片扁薄的形狀,再晾乾。

做番薯幹的時候,往往是收穫番薯的季節。這個時候不吃番薯幹,天天吃新鮮的番薯還怕來不及。人們之所以將番薯製成番薯幹,是因為除了更換一個吃法,還有變相地延長番薯的貯存時間。

我母親常常將晾乾的番薯幹收藏於一個個陶瓷製作的「甏」[bèng]裡,用一塊木板或磚頭當作蓋子。有的「甏」放在樓下,有的「甏」放在樓上。我每天放學回來,如果不下雨,那麼必須去割草或者撿柴。這個時候,肚子已經隱隱地餓了。有時候,我抓點冷飯充飢;有時候,我四處尋找番薯幹填補。第一次發現藏番薯幹的器具時,內心除了無比的激動,還有成功的喜悅。

我去拿番薯幹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母親不知道。如果去拿,那麼少則塞滿一隻褲袋,多則塞滿兩隻褲袋。到第二年青黃不接的要緊關頭,母親想起了番薯幹。她打開一隻「甏」的蓋子,發現裡面是空的;打開第二隻「甏」的蓋子,發現裡面也是空的。母親雖然知道是被我悄悄地吃完了,但從來不責怪一聲。

晾乾的番薯幹,在沒有被炒(烘)熟之前,吃起來沒有外洩的香味,但口腔內會有一種清淡的甜味。它的質地不硬,卻有一種柔軟的韌性,非常適合開鍛鍊牙齒的咀嚼功能。被炒(烘)熟的番薯幹吃起來清脆,甘甜,但保存時間不宜過長。如果時間過長,又沒有做好嚴密的防潮措施,那麼,落水的鳳凰不如雞,吃起來味同嚼蠟。

離開老家後,我曾經有二三十年時間不吃番薯幹。之所以不吃,是因為有一種從水深火熱之中逃出來的解脫感。最近幾年,又開始吃一點,但數量不多。如今的番薯幹,與以前的相比,在製作方法上略有不同,但仍然是原來那種熟悉的味道。如今再吃番薯幹,等於重新撿起了少年時期那一段苦楚的記憶。我覺得,在生活拮据的時候吃番薯,包括吃番薯幹,是為了填飽肚子、維持人的生命。在生活穩定的時候吃番薯,也包括吃番薯幹,是為了調節口味、豐富人的營養。番薯幹的進口味道不錯,但如果吃得多了,則有傷腸胃。適當地吃一點,則有利於排洩。這叫做「少吃多次味,多吃傷肚子。」

作者陳章壽,號文山居士。作家、詩人、發明家。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石化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散(詩)文集《蘭馨竹韻》《松骨梅影》和《靜者如華》;詩集《河坊人家·陳章壽詩選》;長篇小說《文大山》和《咱要活下去》。

相關焦點

  • 煮一碗暖身冬日番薯肥牛湯
    天氣漸冷,最想念的就是一碗熱湯,不僅驅寒補暖,更迷戀那氤氳的氣息,有家的味道。
  • 朱海梅||只不過是一碗人間煙火
    汪曾祺老師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的煙火。有時這一碗人間的煙火,也足夠一個人為之費神。那天,我坐在陽臺狹小的空間裡,一邊讓陽光傾瀉在我的身上,一邊追著青春的劇,手裡剝著花生,一搭沒有一搭地和兒子聊著天:「我特別喜歡這樣的某個午後,陽光正好,你們都在家,我哪兒也不去。要麼剝個花生,或者幹點家務。覺得這樣的時光對於我,就是最好的。」
  • 閩南人的番薯情結
    1.番薯粥起訓誡遷徙宜昌多年,平常居家做菜會常買地瓜煮粥,買地瓜葉子炒,我是閩南人,感覺把地瓜稱番薯親切些。常會有那樣的畫面,某個早晨,端鍋粥上桌,粥裡放著番薯,一家四口一人一碗,一碗分勻幾塊番薯,某孩子會皺眉頭或不喜歡吃,我家先生邊用筷子敲碗,開始以老者口氣訓誡孩子們「想當年我們小時候番薯都沒得吃,搶著吃呢,番薯勝過小洋參……」,然後他用筷子把番薯捻小塊用力攪成泥糊,不用配菜三口兩口吞下,那位先生的訓誡我和孩子們聽過N遍了,婆婆早已如數家珍為我一遍遍講過去的老故事,呈現腦海,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農村兒童
  • 【潮汕美食】棉城番薯烙
    在潮陽棉城,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小吃,它就是番薯烙。不過,番薯烙雖然出名,但是在平時的市面上基本買不到,只有到了年底,棉城人拜天公的時候,才會出現在各家各戶。        據一位熟悉製作程序的阿姨介紹,番薯烙製作過程是頗費周折的。首先,要把削好皮的番薯放進機器,使其碾成細長的薯條;再用清水把番薯條表面的粉漂洗乾淨,洗好後把水瀝乾。
  • 早讀丨一半煙火以謀生,一半詩意以謀愛
    繁花看遍,才明白真正的奢華,乃回歸生命的本真,生命應該是從容的、詩意的。海德格爾說:「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亦能感受到詩意的美好。」詩意源於對生活的理解與把握,尤其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的路,需要一份清明,詩意地生活,方可找到自身真正的價值。回歸自我,找到對天地最初的那份感動。
  • 一碗煙火
    專欄作家陳大咖在《不過一碗人間煙火》中寫道:人生在世,無非「吃喝」二字。將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還要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 柴米油鹽醬醋茶。煙火裡,鍋碗瓢盆裡,體會生活的況味。
  • 名家名篇 | 番薯情仇
    入冬了,用稻草捂著才貯存下來的番薯就精做些吃:削了皮,砍成小塊和點米煮成了粥吃,切成片貼在鍋裡烤了吃,切成絲條放些鹽炒了吃。吃完了貯藏的鮮番薯也就交春了,接著吃的是曬乾了貯存下來的番薯乾片或番薯乾絲。放水煮了吃,有米的人家和些米煮成薯幹粥吃。一年四季只有麥熟、洋芋(馬鈴薯)熟的時節,有一段日子可以不吃番薯。
  • 「馨悅主編」一碗滷肉飯的煙火愛戀
    現如今什麼最貴?時間啊!肯為你花時間做一碗滷肉飯的感情最貴。我的美女師傅說,那就做一碗滷肉飯吧!(美女師傅長什麼樣?她不肯出鏡,死也不肯。)湯汁不用收幹哦!記住,決定滷肉飯味道的關鍵在於 紅蔥酥!(紅蔥酥,萬能的某寶有賣)
  • 教你自製好吃健康的番薯幹! 
    \x0a【NO.9\x26amp;nbsp;雙浦番薯幹】\x0a杭城入冬,西湖區雙浦鎮家家戶戶在院子裡曬起了番薯幹。人們用最為淳樸的方式打造傳統美食,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 現場挖番薯煨番薯!廣州從化高山番薯美食節開幕
    本次番薯美食節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線下,現場銷售高山番薯、葡萄、靈芝、火龍果、砂糖橘、蜂蜜、菜乾、腊味等農副產品,現場還提供挖番薯體驗、展示老牛犁地的農作場面,還能體驗土法煨番薯的樂趣。活動還邀請粵菜師傅到生態設計小鎮上水酒店現場製作番薯宴,把番薯變成了各種散發薯香、刺激味蕾的美食,還有各種本土特色風情美食提供品嘗。
  • 番薯傳入中國及對人口的影響,獨有特色的連城地瓜幹
    地瓜,也叫番薯,從名字上看就知道是外來物種,原產於南美洲,在中國大地上,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種植,非常普及。但其傳入中國的歷史卻不長,而且過程非常坎坷。但當時的菲律賓屬於西班牙殖民統治,把番薯當作奇貨,禁止出境。陳振龍精心策劃,將番薯藤條編入汲水繩中,用汙泥塗抹繩面,混過關卡,傳入福建。後經過陳氏幾代人的努力推廣,這種高產、美味、營養的植物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救荒救災的好作物。清朝乾隆時期,由於官方大力提倡,更進一步蔓延開來,番薯的畝產量是水稻的三四倍,有的甚至能達七八倍,多出的糧食多養活了很多人。
  • 「人間煙火」從一碗鍋邊開始
    「人間煙火」從一碗鍋邊開始 2020-08-25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姜棗一碗三冬暖
    想要成為真正的廚男 家庭煮男不光是會做家常飯菜 還要會暖心這幾天天氣變化無常 又冷又下小雨呆在家裡 給老媽和老妹做一碗暖心的湯
  • 墨子書院悅讀丨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汪曾祺01 黃油餅是甜的,混著的眼淚是鹹的,就像人生,交雜著各種複雜而美好的味道。
  • 懷集農家番薯幹到貨,7.99元有得吃!正!
    閘崗番薯幹!因為是農戶自然曬乾的,所以番薯幹看起來沒那麼漂亮!但非常綠色健康,不是烘乾所能比擬的,烘乾會破壞很多有益成份,你懂的~【關於白霜】新鮮的地瓜幹裡含有大量水分,還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等,當它被曬成幹時,水分逐漸蒸發,果肉裡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隨著滲透到表皮上來,這兩種糖的性質不一樣,果糖味道很甜,容易吸收水分
  • 《人間煙火色,是人們在四季的柴米油鹽裡,搗騰出來的生活色》
    煙火色,是兒時廚房上煙囪的煙青色,柔柔的灰,淡淡的暖。    煙囪灰,古人叫「百草霜」,由廚房上百次的燒火而成,有春天燒過的油燜春筍,夏天炒過的苦瓜,秋天煨過的紅薯,冬天滾過的羊肉湯。   人間煙火色,是人們在四季的柴米油鹽裡,搗騰出來的生活色。春風柔情,草長鶯飛,也吹醒了廚房,從煮了一冬的鹹魚臘肉,有了芽嫩綠肥的色彩。
  • 番薯也有大學問丨盤點我國五大種類番薯以及吃法
    番薯在因為環境適應性極強,所以在我國糧食緊缺的抗戰和舊中國時期成為很多農村人家的口糧,解決了很多人溫飽問題,番薯是在什麼時候引入中國的呢?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番薯引進中國後適應性極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穀二十倍」。因此番薯從明朝以後也成為我國百姓的日常食品,甚至番薯還帶動了我國人口基數在清朝時候幾何倍數增長,番薯對我國貢獻可謂巨大。
  • 一碗煙火丨吃心不改的舟山海鮮面
    舟山有數不盡的海鮮佳餚,但若論哪個最能讓遠在他鄉上學的我魂牽夢縈,那非是一碗海鮮面莫屬了。作者供圖每每憶起海鮮面,伴隨著也就憶起了吃海鮮面的那段童年。小時候的家境並不富裕,所以也不常出去大吃一頓。可是我們家有一個慣例,就是每當我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時,母親就會帶我到樓下的麵館搓一頓。
  • 自製番薯幹,不用「三蒸三曬」的古法,用烘乾機也能做出美食
    番薯幹是孩子喜愛的一種零食,屬於天然食品,所以經常買給孩子吃,但是每買一次,孩子就嚷嚷著說,不好吃,沒有上一次的好吃,而再買一次,又說還是沒上次的好吃,每一次口味都感覺不一樣,孩子一邊吃一邊跟我矯情。聽著孩子的反饋,我就下定決心自己做試試,因為我基本掌握了孩子喜歡的口味,所以做番薯幹就已經完全知道孩子想吃什麼樣的。我小的時候老爸老媽經常給我做番薯幹,那個時候依稀記得紅薯煮熟後切成很厚的片,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曬乾,曬乾了就能吃了,也就是民間流傳的「三蒸三曬」的古法。我是一邊曬就一邊吃,可是吃著吃著等到正式曬乾的時候我就不再喜歡吃了,因為感覺曬得太幹了,咬不動了。
  • 人間煙火色,最撫凡人心
    煙囪灰,古人叫「百草霜」,由廚房上百次的燒火而成,有春天燒過的油燜春筍,夏天炒過的苦瓜,秋天煨過的紅薯,冬天滾過的羊肉湯。人間煙火色,是人們在四季的柴米油鹽裡,搗騰出來的生活色。今天我們走進四時八節,尋那人間煙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