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鄭家與廣州黃大仙祠的興衰

2020-12-18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1916年的廣州黃大仙祠建築。 資料圖片

  □ 陳曉平(廣州/學者)

九龍黃大仙祠為香港民間信仰的突出代表,名動海內外。黃大仙祠起源於1897年廣州番禺大嶺村普濟壇、1899年建成的芳村花地黃大仙祠。正是在1899-1913年間,廣州黃大仙祠「香火極盛,傾動一時」,成功塑造了黃大仙「有求必應」的靈驗形象,才有了後來在香港的輝煌。1913年廣州黃大仙祠改作他用,這15年間的歷史也逐漸模糊,其間三水鄭家的貢獻也湮沒無聞。

花地黃大仙祠

香港黃大仙祠供奉赤松子(皇初平、黃初平),將起源追溯到晉代的浙江金華,但嚴格來說,從1897年番禺普濟壇算起,嶺南黃大仙信仰只有122年歷史。

花地黃大仙祠建成後不久,普濟壇道侶梁仁庵回到老家南海西樵稔崗設立普慶壇。1915年,梁仁庵恭奉黃大仙畫像南下香港,1921年在九龍建成「嗇色園」,後發展成聞名遐邇的黃大仙祠。

香港黃大仙祠興旺發達之後,對道統進行追述,承認番禺大嶺村塾師陳啟東的首創之功,也大力表彰梁仁庵父子家族的中興業績,唯對三水鄭潤煇、鄭潤深兄弟的貢獻不著一字。

2006年,香港嗇色園出版《香江顯跡——嗇色園歷史與黃大仙信仰》,詳盡記錄了嶺南黃大仙信仰的方方面面。遺憾的是,三水鄭氏兄弟在書中只出現過一次。該書徵引普濟壇《驚迷夢》第三集一篇1899年由「悟虛道者」鄭潤深所寫的序言,稱:「……業二年於茲矣,然而化不限一隅,眾惟期共濟,爰於是年春,改建觀於城西之花埭。」(《香江顯跡》第20-21頁)。這篇序文由鄭潤深執筆,揭示出他是廣州黃大仙祠核心人物。

1901年籤訂《辛丑條約》以後,清廷開始實行新政。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為興辦新式學堂,然而政府財力捉襟見肘,不得已借鑑康有為、張之洞提出的思路,實行「廟產興學」,將廟宇祠觀改為學堂,把廟產撥充辦學經費。

1903年,岑春煊出任兩廣總督。岑春煊在傾向維新,到任後,大力實施毀廟興學方針。時有芳村本地紳士郭澤乾,光緒四年舉人,看到這是一個辦學良機,向岑春煊提議:「花地黃大仙祠積存捐款頗多,擬撥充學堂經費,藉資作育人才。」黃大仙祠神董鄭潤煇迫於壓力,將帳冊繳呈給番禺縣令審閱。不久,番禺縣令批覆:「本案現奉學務處委員來縣會同傳訊查辦。」(1904年2月6日《香港華字日報》)

至此,鄭潤煇、鄭潤深兩人在廣州黃大仙祠中的重要性,已初步呈現出來。這兩兄弟,乃是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之子。

三水鄭家

晚清廣東洪兵起義的叛徒鄭紹忠(1834-1896),原名鄭金,綽號「大口金」,廣東三水人,長身廣膊,孔武有力,據說嘴巴極大,可塞得進拳頭。鹹豐年間,鄭金加入洪兵起義中的陳金釭隊伍,因驍勇善戰,迅速成為起義軍重要將領。1863年清兵攻陷起義軍根據地,陳金釭被殺,據記載,是由於鄭金的出賣;鄭金降清,改名鄭紹忠,所部改編為「安勇」。鄭紹忠率領安勇,參加了鎮壓太平軍餘部的多次戰役,平定兩廣地方「盜匪」,迭立戰功,1867年升南韶連鎮總兵,歷遷廣東陸路提督、湖南提督,1891年任廣東水師提督,1895年賞加尚書銜。1880年,因廣州治安不靖,兩廣總督張樹聲奏請以鄭紹忠所部常駐省城,再增募二千人,從此到清末設立警察為止,省城治安主要由「安勇」負責。

1896年,鄭紹忠去世,兩廣總督譚鍾麟上奏:「遵查故提督鄭紹忠有子四人。長潤煇,應承正二品蔭生;次潤深,應承從一品蔭生,均未入京考蔭;三附生潤梁;四潤濓。孫五人:應韜、應麟、應元、應燊、應奎,均幼。」(1896年7月28日《申報》)接著,朝廷頒發上諭,長子鄭潤煇「著賞給員外郎,分部行走。」員外郎為從五品京官,相當於部委副司局級,在地方上威風赫赫。次子鄭潤深隨後也取得道員職銜。

花地是廣州後花園,園林遍布,廣植奇花異卉,從城區坐船過來十分便捷,因而成為官員、文人、富商、洋人的度假勝地。鄭潤煇兄弟定居省城,饒於資財,擁有官銜,可與官場打交道,由他們出面籌款興建花地黃大仙祠,比之大嶺村塾師陳啟東來說,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

1904年,當時的報刊曾這樣描述:「廣州花埭有黃大仙廟,其神祀黃石公,乃數年前好事者所建,香火極盛,傾動一時,鄉曲小民往往有扶老攜幼走數百裡路來祈福者,是以廟產極豐,廟中執役之人皆成小康。」(《大陸報》1904年第2期)所說奉祀「黃石公」有誤,其它的看來都比較真實。

普濟壇《驚迷夢》第四集記載,花地建祠出力最多的果勇子盧桂鬱,為三水祿步龍坡人。另據《移民的神祗:香港黃大仙》一書作者羅斯教授調查,西樵稔崗黃大仙祠興建時,也有一筆大額捐款來自三水縣的某個有錢人。這一切,都令人聯想到三水鄭氏兄弟,原因無他,晚清時期鄭氏家族就是三水縣的最大豪紳,他們兄弟出面號召,其他三水紳商積極跟進,花地、稔崗黃大仙祠自然容易籌集到資金。

鄭氏兄弟虔信神仙,似乎是受到乃父的影響。鄭紹忠在刀槍叢中討生活,生死常在毫髮之間,1894年他在故鄉三水大旗頭村營建規模宏大的「尚書第」,內設「大仙樓」,祀奉不知名的「大仙」,因他打仗多年,曾幾次遇白髮老人指路,得以化險為夷,遇難呈祥。(中山大學中文系《三水縣大旗頭村鄭金地主莊園調查》,1974年5月《中山大學學報》)

善堂與學堂

1903年起,兩廣總督岑春煊掀起一場大規模的反貪風暴,參劾大小數千名官員,闔省官員重足而立,鄭氏兄弟在岑春煊高壓政策之下也鋒芒盡斂。1904年2月初岑春煊命番禺縣令呂道象、兩廣學務處委員劉士驥前來查辦,他們也只好乖乖配合。

呂道象、劉士驥當月下來調查,發現黃大仙祠居中建築供奉黃大仙,左側建築為善慶善堂,用來贈醫施藥,右邊空地則準備興建「蒙養學堂」(小學)。經了解,仙祠歷年收存捐款及香油錢等有三萬多兩,除用於建築費及舉辦慈善事業外,尚結存六千多兩,若要建設學堂,這筆款子仍然不夠,需要繼續募捐。

不久,鄭潤煇領銜報告,善慶善堂經已經辦理立案手續,先後辦理施醫藥、講善書、設立救生船等多種善舉,並解釋說:供奉黃大仙的緣故,乃是前一段時疫流行,虔誠祈禱之後,疫情漸退,頗著靈驗,故而樹立神像答謝神恩;至於學堂的籌建,等新樓建成後,按學堂章程辦理,請學務處提供學堂建築圖紙;學堂落成後,「將來聘教習、訂課程、定學級、收學生各事,均請由學務處主持。」當時的報紙在發布報導後評論道:「學務處以興學為禁革黃大仙祠之謀,黃大仙即以興學為搪塞學務處之計。」(1904年2月22日《安雅書局世說編》「黃大仙祠稟復學務處」)

由兩份報導可知,當時以黃大仙祠、善慶善堂負責人身份出面與官府打交道的,一直是鄭潤煇。為應對新政壓力,黃大仙祠設立善堂、主動提議興辦學堂,是十分巧妙的策略,第一是把黃大仙祠塑造成公益慈善機構,第二是興辦學堂以適應新形勢,避免被沒收的命運。就在下一年,岑春煊抓住一個機會,將歷史悠久的西關長壽寺全部變賣籌措學費,為當時十分轟動的事件。鄭潤煇的應對尚算機敏,成功逃過一劫。善慶學堂成立後正常招生。到1907年,該校學生經學務處安排轉學到東關學堂,善慶學堂隨之空置。

內訌與結束

1912年3月,同盟會員陳景華出任廣東警察廳長。適有一婢女到警廳投訴遭主人虐待,經醫生驗傷發現渾身傷痕累累。陳景華大發善心,發願保護眾多受虐婢女,並培訓其謀生技能,遂將空置的善慶學堂改為廣東女子教育院,聘請真光學校教師梁慕貞擔任院長。

是時,省城內外,孤苦無依的女童、逃亡婢女甚多,陳景華儘量收容,不久教育院的學生總數竟達到400多人,其中幼齡女童100多人,房舍已不夠用。陳景華向黃大仙祠主事人提出,租用仙祠後樓為女生寢室,被神董所拒絕。不久,「仙祠執事以數目內訌,訴諸警廳」(梁冰弦《青衣紅淚記》,載1917年《天荒》第一期)。

陳景華趁此機會,利用警權將仙祠人員

全部趕走,沒收祠產,除安排課堂、寢室外,還將第一進建築給女子教育院辦工藝場。1913年9月,龍濟光督粵,槍斃陳景華,女子教育院解散,黃大仙祠建築空置,原在西關的孤兒院隨後遷入。1916年底潘達微重掌孤兒院後,增建了一些西式建築。(1917年《廣東公立孤兒教育院第一次布告書》)1938年廣州淪陷,孤兒院荒廢,仙祠建築被拆毀(現在的芳村黃大仙祠是改革開放後復建)。

黃大仙信仰能取得今日的崇高地位,離不開芳村時期鄭氏兄弟的貢獻。他們在自己捐款之外,還動員更多紳商參與,與壇中道友一起苦心經營,以樹立黃大仙「有求必應」的形象。黃大仙祠聲譽鵲起,選中芳村花地這個靠近省城的位置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扶乩請得黃大仙「仙方」治病救人,樹立起黃大仙十分「靈驗」的口碑。

梁冰弦是潘達微辦理孤兒院的主要助手,屬於事件的親歷者。他在《青衣紅淚記》中提到仙祠主事人之間「以數目內訌」,估計是發生在三水鄭氏兄弟與另一派弟子之間,雙方就此分道揚鑣。香港黃大仙祠、嗇色園自己的出版物幾乎不提鄭氏兄弟,或與此次內訌有關。

慈善與信仰的共生

有意思的是,鄭氏兄弟與陳景華都覺得自己是在從事神聖的慈善事業,雙方卻水火不相容,其間的對立,凸顯了清末民初新舊交替時期觀念上的巨大差異。在陳景華看來,用虛幻的「神仙」來吸引信眾,用中醫中藥治理瘟疫,屬於愚昧落後,必須加以驅逐;在鄭氏兄弟看來,藉助神仙信仰來行善,適應了民眾的心理需求,有利於籌集善款。

香港可能是中國最早進入「現代化」的城市,然而時至今日,香港黃大仙祠依然門庭若市。香港道教目前依然活躍的金蘭觀、青松觀、省躬草堂、抱道堂等等,都是近代道堂運動的產物,它們也都舉辦各類善舉。近代善堂與道堂往往是一種共生關係。

近代道堂運動的興起,是本土主義對鴉片戰爭後新形勢的回應,他們認識到單靠儒家思想資源無法應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主張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提出新的「救世」方案。這些道堂多供奉呂祖、關公、觀音、文昌帝君,也供奉一些地方神明。他們從天人感應學說出發,認為瘟疫的產生來自人間的道德敗壞,需要重振信仰以消滅瘟疫產生的根源,用道符配合「仙方」治病,舉辦儀式「禳災清疫」。在同時湧現出大批道堂的情況下,誰家的仙方、靈籤、乩語特別「靈驗」,就能吸引到更多信眾,汲取更多資源辦理慈善事業。黃大仙祠就是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一個佼佼者。

迄今為止,中國近代思想史著作基本上是「精英思想史」,對廣泛滲透中下層社會的道堂運動所產生的思想成果不屑一顧,思想史學者也幾乎都不讀道堂運動產生的巨量文獻。與此同時,慈善史學者缺乏對民間信仰的了解,既有成果也不免狹隘。對中國道堂運動的研究,此前主要是宗教學者、人類學者在做。筆者認為,道堂運動文獻所蘊含的思潮,代表了近代中下層社會的「本土主義」思想主流。只有打破學科界限,借鑑宗教學、人類學的研究成果,融合思想史、社會史視角,全面梳理解讀各地道堂運動文獻,對現存道堂作「田野調查」,才能理解中下層社會對鴉片戰爭以來世變的回應。

相關焦點

  • 2020廣州黃大仙祠開放時間一覽
    2020廣州黃大仙祠開放時間:每天8:00-17:30  開放範圍  黃大仙祠除殿堂內部不對外,其餘全部開放,信眾須在殿外朝拜。  小編提醒:搜索關注廣州本地寶(ID:bdbguangzhou)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回復【黃大仙祠】,即可獲得廣州黃大仙祠預約入口、預約指南、開放時間
  • 集傳統風俗,文化,藝術和旅遊為一體,廣東省廣州黃大仙祠
    黃大仙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芳村的花地村。始建於清朝己亥年,即公元1899年,並於1904年得各界熱心人士捐款重修。當年這裡地勢雖偏僻,但曾是廣州的宗教聖地之一,其香火鼎盛,對廣州市區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有極大的影響。黃大仙祠是一個集傳統風俗、文化、藝術和旅遊為一體的旅遊寺廟景觀。
  • 2020年6月30日起廣州黃大仙祠恢復開放
    按照廣州市疫情防控總體形勢,通過各級相關政府部門評估許可,為滿足遊客信眾進香禮神需求,廣州道教黃大仙祠6月30日起有序分階段地恢復道觀參拜及遊覽。  二、開放範圍  黃大仙祠除殿堂內部不對外,其餘全部開放,信眾須在殿外朝拜。  三、全天限額與分時限流  每天限額2000人。後期根據疫情防控形勢變化,適時調整限額限流人數。
  • 有求必應,黃大仙祠,中國兩大黃大仙祠之一,集儒釋道三家於一身
    在中國,有兩個黃大仙祠,一個在廣州,一個就在香港。黃大仙祠又名嗇色園,始建於1921年,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祠內供奉著的黃大仙相傳「有求必應」,在香港享有盛名。在每年農曆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還會有大量善信前來這裡,所有黃大仙的弟子會在正午時分聚集於祠內的主殿參與祭祀。來黃大仙祠拜祭主要以五種物品為主,即:香燭、鮮花、紙燈、清水、生果。香港人相信只要獻上這五樣東西,便能得到黃大仙的注意,祈求所願必能實現。遊客一般都是從黃大仙大殿開始祭拜,其餘供奉諸神的殿堂都比較小,香火比黃大仙殿弱很多。
  • 港澳遊漫記:遊香港黃大仙祠
    走下了旅遊大巴,跟著男導遊的旗子,眾人夾雜在人流中向著黃大仙祠走來。下車之前,男導遊就說讓我們從左邊的黃大仙祠大門進,完了後再從右邊的大門出去後再上大巴車。眼前的黃大仙祠雖然被高層住宅遮擋著,可高層住宅卻擋不住黃大仙祠的宏偉建築的氣勢和香火的旺盛,大有「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之感。團隊旅遊肯定是有些組織性和約束力的。
  • 香港最「火」的寺廟,黃大仙祠,高樓環抱,香火鼎盛
    去香港黃大仙祠,是在2019年7月份。在香港各種電影中,經常會提及黃大仙,這裡所說的黃大仙,指的不僅僅是香港九龍的黃大仙區,更多的是指這裡的黃大仙祠。黃大仙祠,是香港香火最旺盛的廟宇之一,也是香港唯一可以舉辦道教儀式婚禮及籤髮結婚證書的道教廟宇。黃大仙在高樓的環抱之中,可高層住宅卻擋不住黃大仙祠的宏偉建築的氣勢和香火的旺盛。大有「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之感。
  • 香港黃大仙祠小攻略,求姻緣事業必去的許願聖地
    說真的,不用你們說,我也承認自己是一個迷信女孩,每年都來拜兩次黃大仙,要說到底有沒用,我是覺得有用的,因為每一次來許願都能夠差不多實現。當然可能和我努力有關係,但我還是謝謝保佑給了我好運氣,已經強烈把黃大仙祠推薦給身邊的眾多好友。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香港黃大仙小攻略吧。
  • 「創作開運禮」大年初二黃大仙祠許願祈福者絡繹不絕,都說靈驗
    黃大仙廟,也叫黃大仙祠,原名嗇色園,是一座中國式道教寺廟,是香港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也是香港的精神寄託,因此來這裡的善男信女有保平安,求事業,問姻緣者,任何疑難雜症,求解迷津的絡繹不絕。大年初二,全家人開車來到黃大仙祠,總以為武漢疫情估計來的人不會多、沒曾想人山人海香港鼎盛。外國遊客團車直接停在黃大仙寺,不可勝計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爭先恐後地在神像前上香許願。上香的人雖然多,但次序非常好,大家自覺排隊,一會功夫就進入黃大仙主廟。
  • 香港黃大仙祠現可疑物品 警方現場引爆,疏散百人
    圖源:東網據「東網」報導,香港嗇色園黃大仙祠17日現可疑盒子,警方到場後疏散約100人,並引爆可疑物品。報導稱,今早(17日)9時26分,香港黃大仙祠職員發現上址放有可疑紙盒,內有電話及電線,遂報警求助。警方接報後封鎖現場,疏散約100人,並通知爆炸品處理課人員帶拆彈機器人到場處理,消防亦到場戒備。早上11時,警方在現場引爆可疑物品,並傳出一聲爆炸聲,事件中無人受傷。
  • 89歲黃夏蕙拜黃大仙,米老鼠造型辣眼睛,網友:別出來嚇人了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而香港人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年前拜拜黃大仙,來年平安又多福。89歲的香港女星黃夏蕙為迎接鼠年,精心cosplay米妮到黃大仙祠上香祈福,她穿上米妮裙子,戴了大蝴蝶頭箍,活力充沛,十分減齡。
  • 金華山上的古老傳說:黃大仙在此成仙,九天玄女在此煉丹
    黃大仙成仙叱石成羊黃初平得道成仙前,他經常在金華山上放羊,放著放著就在山上修煉了起來,一晃就四十多年過去了,他的哥哥黃初起見他放個羊這麼多年都沒回來,都急壞了,四處尋找他。終於不負有心人,初起在金華山中找到了弟弟初平。初起高興得熱淚盈眶,突然想起弟弟放羊那事,於是他問初平,弟弟你放的羊呢?
  • 香港是李嘉誠的 黃大仙才是香港民眾的
    就算沒有「表妹」幫忙發家致富,香港人不還有馬會博彩和黃大仙靈籤嗎? 香港人開商鋪是一定要貼靈符、請財神的,警察和黑社會都是要拜關二爺的,內地在節假日給社區發放的福利是免費理髮和義診,而香港公共團體是給市民義務算命,每年初一5萬市民爭上黃大仙廟的頭香,全民拜黃大仙更是風氣熾盛。
  • 黃大仙告別
    自打我太爺爺朝外面喊了這麼一嗓子,家門口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黃大仙給送來的食物,這就更加肯定了那些日子送來的野味確實是黃大仙所為
  • 廣東東莞東江邊一個鎮,和惠州隔江相望,擁有黃大仙古廟
    企石鎮人口12萬多,其中戶籍人口4萬多,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地處穗、深、港經濟黃金走廊,臨近京九線、廣九線交匯的東莞火車站,距廣州機場、深圳機場均約60公裡。企石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廣東歷史文化名村——江邊村古建築群。
  • 香港「火」廟,黃大仙廟,高樓大廈環繞,香火瀰漫
    前往香港黃大仙寺廟。在香港的各種電影中,黃大仙經常被提及,這裡的黃大仙不僅指香港九龍的黃大仙區,而且還指黃大仙祠堂。黃大仙廟是香港最繁華的寺廟之一,也是道教唯一可以舉行道教儀式婚禮和頒髮結婚證書的道教寺廟。黃大仙四周是高樓大廈,但卻高層住宅樓卻擋不住黃大仙祠堂的氣勢和香火的旺盛。有「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感覺。農曆末日和正之前十五,大批善信前往黃大仙廟宇獎勵神恩,祈求來年上帝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