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隨著衣冠南渡,玄學「六家七宗」逐漸衍生出了佛家般若

2020-12-13 歷史國學教堂

三國時期,相對於北方的佛教,南方的佛教仍只能說尚在萌發初期。即使康僧會建了建初寺,江南佛教有了一時興旺,但後來孫權的孫子吳主孫皓又毀佛寺,除了建初寺之外的寺院都毀了,江南佛教受挫。

西晉統一三國之後,在短暫的五十年歷史中,佛教的發展和佛書的翻譯,主要是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南方則寂寂無所聞。到西晉末年,北方戰亂頻繁,

以原瑯琊王司馬睿為首的一部分皇室和士族南渡,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王朝,北方的一些著名佛教僧人和居士隨著晉王室南渡,終於使江南的佛教豁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在兩晉之交,南方重要的佛教人物幾乎都是南渡的北方人。北方佛教人士南渡,使長江流域的佛教脫離較為原始粗陋的狀態,取得了長足發展,不僅更多佛經在這個地區被翻譯,而且出現了中國化的佛教宗教生活形式和法事儀軌,以及中國化的佛經解讀,還有了中國化的寺院經濟。

南京繼洛陽、長安之後成為中國又一佛教中心。杜牧有詩句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見南朝佛教之盛。再則南方佛教也不是封閉和孤立的,即使南、北方都不斷被不同政權割據,也保持了與北方佛教的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許多高僧的影響力也並不為南方北方的地域所限,通過相互人員、書信的往來,成為全國性的宗教領袖。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司馬睿南渡長江,在建康建立東晉,中原士族也相隨南逃,史稱「衣冠南渡」。唐代劉知幾在《史通·邑裡》中說:自洛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

衣冠南渡的士人和僧侶將魏晉的玄學傳統和士大夫佛教帶往南方,形成南方特色的崇尚義理的般若佛教思想和發達的居士佛教形態,同時也將北方相對成熟的佛教譯經系統帶往南方。

魏晉玄學是指魏晉時期以老莊思想為骨架,糅合儒家經義以代替繁瑣的兩漢經學的一種哲學思潮。其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本末有無,即宇宙最終存在的根據問題,亦即本體論的問題。

「玄」指無形無名的「道」。由於魏晉玄學奉《老子》、《莊子》、《周易》為經典,注重形而上的「有無之辨」故從南朝開始,這一種哲學思想被稱為「玄學」。

到了東晉時期,南渡的士族基本上將西晉的思想文化繼續保持下來了。正值北方佛學中的般若思想也被南渡僧侶帶到南方,與玄學思路相近,南渡的僧侶也需要獲得士大夫階層的支持來立足,有意地選擇玄學解說佛法,出現了佛玄合流。

這時候佛教般若學出現的「六家七宗」學說,都是北方南渡僧侶的開創的,也都以玄學語言解釋佛經,並且討論本末有無的玄學也影響了般若佛學的主題,有無問題被深入討論,語言風格崇尚玄學清談。

關於佛教僧侶為迎合士人口味而立論,「六家七宗」中的「心無宗」代表人物支愍度的故事可為一證。

據說支愍度在過江之始,就和人商議說,如果用原有的理論觀點到江東去,恐怕會不受歡迎,不能投靠士人階層得到供養:「用舊義往江東,恐不辦得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支愍度創立了「心無義」的新理論。

所謂六家七宗,就是東晉時期出現的佛教般若學派別,因為用老莊玄學來解釋般若思想,出現了很多分岐,形成了很多派別,統稱為六家七宗。通常認為,六家七宗包括有如下幾個支派:

(一)本無宗,包括道安、僧、慧遠等之說。

(二)即色宗,關內之「即色義」與支道林之即色遊玄論。

(三)識含宗,為於法蘭之弟子於法開之說

(四)幻化宗,為竺法汰之弟子道壹之主張。

(五)心無宗,包括竺法溫、道恆、支愍度等之說

(六)緣會宗,有於道邃之緣會二諦論。

(七)本無異宗,為本無宗之支派,有竺法琛、竺法汰之說。

在這七宗之中,本無異宗是本無宗之支派,所以稱六家。一般又以本無宗、即色宗、心無宗三家為當時般若學說的主流觀念。

這些玄學化的佛教學說,確實得到了東晉士族的歡迎。東晉的士族大家大多支持佛教。如著名的王謝兩家中,就有很多佛教信徒,像王導、王敦,王導之子王洽、王珣、王珉,其孫王謐,以及謝安、謝石等人,都與僧人結交往來,向他們求教,也根據自己理解討論佛理。

當時,很多士大夫還在詩文、繪畫等藝術中融人佛教色彩。東晉玄學的理論重心轉向了佛教義學方面。

般若學「六家七宗」的形成,代表了對佛學的中國式解讀,反映了中國本土佛學發展的開始。但由於它是用玄學解佛學,並不完全符合大乘般若學的觀點。

後來,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撰寫了不真空論等文,準確地闡發了大乘空宗般若思想的要義,是對佛學般若學派「六家七宗」的批判總結。

相關焦點

  • 淺談魏晉「般若學」與「六家七宗」之思想!
    二十年後,支婁迦讖於桓帝末年(即公元167年)亦來至洛陽,翻譯大乘經典,主要介紹「般若學」,偏重義理,由此開出中國佛教『止觀』與『義理』兩大方向。本篇試從魏晉時代(公元220-403年)「般若學」發展中,何以出現「六家七宗」,並將其各宗思想特徵,及作一解要。
  • 佛家:南北佛教的差異,南方尚義學,重般若;北方尚修持,重禪法
    這種差異也體現在佛教上。這正如梁啓超所說:「自楚王英、安世高以來,此教(佛教)在南方,已獲有頗深厚之根祗,然以其地非政治中心點所在,發展未充其量也。及孫吳東晉以宋齊粱陳,政治上分立之局數百年,且中原故家道族,相率南渡與其地固有之風土民習相結合,然成一新文化,與北地對峙,凡百皆然,而佛教亦其例也。」
  • 佛教在漢唐間持續傳入我國
    譯出《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四諦經》、《八正道經》等三十餘部經典;大抵為「禪數阿毗曇學」,是我國早期傳譯原始及部派佛教思想的第一人。支婁迦讖於桓帝末年到來;在靈帝時譯出經典十四部、二十七卷(部分與竺佛朔合譯),以《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和《般舟三昧經》著名。《道行般若》是我國最先流通的般若系經典,對魏晉時期的玄學興起、般若思想盛行起到極大的啟發作用。
  • 知識|什麼是般若?佛教中的般若是什麼意思?
    般若(佛教解釋)  般若(bō rě),梵語(Prajna)的音譯。意為「終極智慧」、「辨識智慧」。專指: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終極智慧,區別於一般的智慧。在古典瑜伽經典《瑜伽(合一)經》中有明確定義:辨識智慧是消除見者和所見結合併引向解脫之道的方法,通過合一各分支的實踐,不純逐漸減少,知識之光將照亮辨識能力。合一的八個分支:外律、內律、調身、調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這個辨識智慧通過七重分支,到達最後一重。
  • 佛法知識丨什麼是般若?佛教中的般若是什麼意思?
    般若(佛教解釋)  般若(bō rě),梵語(Prajna)的音譯。意為「終極智慧」、「辨識智慧」。專指: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終極智慧,區別於一般的智慧。在古典瑜伽經典《瑜伽(合一)經》中有明確定義:辨識智慧是消除見者和所見結合併引向解脫之道的方法,通過合一各分支的實踐,不純逐漸減少,知識之光將照亮辨識能力。
  • 佛教 般若?般若!到底什麼是般若?
    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應韶州刺史韋琚大人的請求,升座說法,為大眾宣講「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大家知道,「般若」法是我們佛法的精髓之所在。不只是禪宗重視般若法,佛教任何宗派,甚至不拘大小乘,只要是佛法必然離不開「般若」。
  • 般若為何念「波惹」?金剛經中的「金剛」又有哪三種殊勝?
    01《紅塵說禪》系列第64篇佛門十宗我們之前都介紹過了,尤其是禪宗密宗淨土宗這三宗,今天開始正式講經——當然了,紅塵君自己理解的也不夠深,一方面是看其他高僧大德的講解02金剛首先是金剛,這個金剛其實指的並不是四大金剛(也稱為四大天王,傳說居住在須彌山腹,為佛教護法),而是佛教的一種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
  • 佛家的語言禮儀
    現在法師已經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遇見出家人,稱其為某某法師,是完全可以的,它成為世俗人稱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詞。        「三藏法師」又稱為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在中國,對從事佛經漢譯的僧侶,常尊稱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如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人即有此稱。
  • 兩晉南北朝之佛教大發展,以及道教大演變
    北齊北周僧尼總數300萬左右,則已佔當時總人口數的1/10, 可見佛教發展之迅速。 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有兩大系統:一是小乘(早期佛教),注重戒律和禪定;一是大乘(後期佛教),即以《般若經》為中心的大乘空宗學說。 由於當時學術思想的主流是玄學,佛教的《般若經》的空宗學說也被玄學化。許多佛學家都借用老莊學說闡述佛教理論。
  • 《般若心經》系列:唯心空與唯物有
    般若波羅蜜多心七字,乃本經之標題。透網二字,乃直下除疑之意,非除疑無以起信,非正信不能破邪,故名曰透網。所謂題者,乃提綱絜領之意。蓋提綱則眾目具張,絜領而襟袖齊備。倘能於經題暢通無礙,對於經義則思過半矣。
  • 【般若】的意思是什麼?佛教中的般若是什麼意思?
    在古典瑜伽經典《瑜伽(合一)經》中有明確定義:辨識智慧是消除見者和所見結合併引向解脫之道的方法,通過合一各分支的實踐,不純逐漸減少,知識之光將照亮辨識能力。合一的八個分支:外律、內律、調身、調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這個辨識智慧通過七重分支,到達最後一重。
  • 佛家的語言和禮儀
    澄觀《華嚴經大疏鈔》卷三十八列舉了法師必須具備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卷、成就忍力十種德性。法師的種類,依據《法華經?法師品》的記載,可分為受持、讀經、誦經、解說、書寫五種,稱為五種法師。現在法師已經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遇見出家人,稱其為某某法師,是完全可以的,它成為世俗人稱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詞。
  • 八識(佛教解釋)
    八識(佛教解釋)  八識是佛家唯識宗創始人對人類心理活動抽象出來的一種理論上的認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觸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動的感官,第六識就是在前五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心理活動,故稱之為意,第七識末那識,指的是由前六識與外在物質溝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識,第八識則是在前七識循環往復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習氣、習慣,這些習氣習慣潛藏人心靈深處,不斷地不覺察地影響人的生活與工作。  唯識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諸種認識活動的佛教用語。
  • 佛門禮儀常識:佛家語言禮儀
    澄觀《華嚴經大疏鈔》卷三十八列舉了法師必須具備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卷、成就忍力十種德性。法師的種類,依據《法華經·法師品》的記載,可分為受持、讀經、誦經、解說、書寫五種,稱為五種法師。現在法師已經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遇見出家人,稱其為某某法師,是完全可以的,它成為世俗人稱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