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七字,乃本經之標題。透網二字,乃直下除疑之意,非除疑無以起信,非正信不能破邪,故名曰透網。
所謂題者,乃提綱絜領之意。蓋提綱則眾目具張,絜領而襟袖齊備。倘能於經題暢通無礙,對於經義則思過半矣。
此經雖二百餘字,而涵義由六百卷大般若經撮要而來,簡稱為心經。大般若乃集大乘佛教之大成,此經綜大般若之大綱,亦即釋迦牟尼客觀智慧最高之結論。
現代學說,分唯心空與唯物有,互論不已。唐三藏聖教序雲,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此等相對學說,自古已然,於今尤烈。佛說凡相對相因而成者,必落二邊,無真理可言,而真理乃絕對的。此經結論,超出唯心唯物相對之範疇,凡所有說,顯示中道第一義。
若能於此經覺悟,則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絕對真理,糾正錯誤的思想知識。因此發大乘心,為社會眾生服務,一方面能自覺自利,同時亦能覺人利人。
此經佛在世時,眾生根器猛利,聞佛所說,即能信解。佛滅度後,眾生根器轉鈍,雖尋經文,不能通達,不知其義理,不明其宗旨,於空有之論,深著文字有無決定相,反成疑網,自相戲論諸法而起邪見。至龍樹菩薩出世時,愍此等人薄福鈍根,造大智度論,以釋大般若經文。造無畏論、中論、十二門論、二十頌、六十頌等論,以釋般若要義。
般若要義,所謂絕對空也,如何可以了知空,非用言詞辯論不易了解。據一般法師所講此經,或依天台宗五重玄義判教。或依賢首宗十門釋經。所有註解,不下二百餘家,大都各是其是,類皆後後者勝於前前。將本經之心字多作為眾生心解,與本經宗旨未盡符合,不得已具皆割棄。今講者依般若經論為根據,絕不參加己見,但求釋文顯義,以明宗旨,普願見聞皆生歡喜,贊毀同發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