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三藏法師玄奘二十九歲時赴西域求法,一路艱難險阻,數不勝數。法師一日閉門而坐,至夕開門時,見一老僧,法師於是參拜,懇求老僧相助,老僧即口授《心經》教其念誦,於是山川平易,險阻不再,怪物潛蹤。到了印度,戒日王為法師設論座,十八國辯論者無一能與法師抗衡,法師當時遍遊五印,請諸梵本,於貞觀十九年還京,回到長安後,法師立即組織力量翻譯經典,共譯成經藏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而《心經》就是其中的一部。
觀大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若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 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若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有掛
礙,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
多故,得阿耨(nou)多羅三貌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若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
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若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
羅僧揭諦,菩提婆娑訶。
(般若波若蜜多)用智慧到達彼岸!記得查良鏞說過:解決痛苦的最好方式就是去讀書,去獲得智慧,然後就會了解痛苦是無法避免的,然後就只能坦然接受!從這句話可看出金庸在佛教領域超過了浮屠!
雖然知道這是唯心的說法,是形上學的東西。可是哲學中唯物和唯心/辯證法和形上學是相輔相成的。認識世界的觀點不同,在處理生活中的問題的方法不一樣。我認為這需要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狀態下選擇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自己的生活會更好的問題。
這需要時間和實踐尋找一種意識狀態,就像毛主席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不想去追求要出離生死苦海的境界。只願能度過自己生命中的苦厄,尋找自己生命中的「自性」 !
讀完後你的心情好點了嗎,希望能對你有幫助!希望點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