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俗話說「科技改變生活」,現在各種兒童手錶,智能手環,智能校服等高科技產品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家長都會為孩子置辦一套「裝備」:一是為了保護好孩子的安全,二也是為了能時時監督好孩子的生活、學習狀態。
其中比較普遍的,就是在家裡安裝攝像頭,尤其是一些長時間不在家的父母,為了監控孩子在家裡的狀態,都會在客廳或者房間裡裝一個小小的攝像頭。
但最近看到一個視頻,南京的一戶人家卻為了這件事情吵得不可開交,引發網友熱議。
父親在兒子房間裝監控,孩子氣到報警
南京這位初中男孩因為沉迷遊戲,成績有些下滑了,父親就想在房間裡裝一個攝像頭,孩子非常抗拒,甚至打電話報了警,說父親要監控他,控制他。
父親聽了當場反駁:「我監控你什麼了?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
這段視頻被發到了網上,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有媒體做了小調查,分別採訪了家長和孩子們對裝監控這件事的看法。
結果大多數家長認為這樣做非常有效,也有部分家長覺得有些不妥,但實屬無奈之舉。
而孩子們對此抱著相反的態度,幾乎沒有孩子願意時刻被攝像頭對著,這讓他們感到不適,一名小學生表示:「我不想被像『囚犯』一樣關著!沒自由。」
而另一個小朋友接受採訪時,還有些氣憤地說想砸了它,他跟媽媽溝通過這個事情,媽媽給出的回覆是:「你要是好好學習,就不怕這個東西了。」
網友們對監控的看法也很不一,有人質疑,家長這樣做,合法嗎?
在孩子房間裝攝像頭,是否侵害了孩子的隱私權?
一位律師表示,兒童也是有隱私權的,包括孩子的個人生活和信息,嚴格意義上來說在孩子的房間裝監控,隨時查看孩子的情況,這確實是一種侵犯隱私權的違法行為,也破壞了家庭關係,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重在溝通。
但可惜,很多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
「大數據」時代,被「監控」的童年會好嗎?
回想上一代人,對少年兒童隱私的概念多半還只是小時候上鎖的筆記本,因為這個小小的鎖頭,跟家裡爆發矛盾的事情沒少發生。而在00後、10后里,這已經算不上什麼了,因為帶監控功能的電子產品無孔不入。
兒童手錶
兒童手表現在已經非常普遍,GPS定位精確到米,還有拍照輔助、無痕監聽、零花錢管理等等,家長可以隨時聽到孩子身邊的聲音,確定孩子上課的情況。
智能校服
除了兒童手錶,還有 「智能校服」,這些校服上裝有人臉識別,配合教室的設備,省去了點名的麻煩,還能利用計算機來分析孩子是否專心,上課有沒有打瞌睡。
頭環監控
2019年,浙江一小學就開始採用了頭環監控,孩子們頭上戴著頭環,根據產品介紹,這套設備是通過分析腦電波來檢測孩子的情況的,孩子聽課是否專心,都會在電腦上形成一個分數,非常直觀地展現出來,還會被發到家長群裡。
這些功能在老師和家長的眼裡,非常便利,也反映了家長希望能了解孩子更多的欲望。這些東西使用下來,孩子是安全了,但是副作用不可小覷。
「大數據育兒」之下,安全性十足,但副作用巨大
過度解讀孩子的行為,減少親子溝通
通過大數據來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角度上看來,恰恰是父母不信任自己的體現,這減少了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也放大了孩子的行為,忽略了行為背後的原因。
孩子上課分心了,受到了父母的管教,但為什麼會分心,還會有人在意嗎?或許孩子只是由一個有趣的知識點引發了天馬行空的想像罷了。
反監控能力、表演行為增強
澳大利亞著名的南澳大學曾有一篇論文表示:家長過分利用數據來分析孩子的行為狀態,會導致孩子形成「表演文化」。
這其實說的就是孩子在這樣的監控之下,本能提高了反監控能力。「假裝學習」「假裝認真」,家長看似越來越了解孩子的一舉一動,事實上孩子的行為和真實的想法,已經逐漸剝離了,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只會越來越少,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儘管表面上看似和諧。
隱私觀念的瓦解
沒有被尊重過的人,同樣不會尊重他人。孩子在缺乏隱私的環境下成長起來,會覺得這樣的行為很正常,隱私觀念被瓦解後,孩子自然不懂得如何在社交中保持良好的距離、互相尊重,反而變得「多管閒事」,習慣「互相監控」。
這點在目前的網際網路中已經越來越明顯,年輕的網友,尤其是未成年人,網際網路社交能力越發下降,只要看對方不爽,就會立即互相挑刺、指責、抬槓,甚至互相揭短,跟十年前相比,不管是社會新聞還是趣味小視頻,評論區裡的罵戰可謂是成倍增長。
被監控的童年,孩子是安全了,也聽話了,但將來會好嗎?這需要我們家長共同反思。
今日互動話題:你會為了監控孩子的學習狀態,在家裡裝攝像頭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