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是由許慧晶執導的紀錄電影。該片講述了一群出身草根、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在前國手和70歲傳奇教練的帶領下,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直至赴美徵戰的真實故事 。
《棒!少年》記錄了一群少年學習棒球的經歷。棒球是世界上最受喜愛的體育運動之一,賽事觀眾人數每年超過20億。但在國內,棒球運動頗為小眾。作為「中產運動」,棒球對場地、規則、人員等方面的要求比較高,這讓它離普羅大眾更為遙遠了。
《棒!少年》與我們以往看過的美國或日本一些棒球題材的影視劇大有不同,它講述的不是一群精英少年如何在棒球比賽中獲勝的又熱血又燃的故事,它記錄的是,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選進北京市郊一個愛心棒球基地,組成一支特殊的棒球隊,跟著70歲傳奇教練「師爺」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棒球成為他們人生唯一一條救贖渠道。
在這群孩子中,馬虎與小雙的性格呈現為兩種極端,馬虎身上體現著人類原始的狀態:攻擊性極強、不講衛生、無法受學校束縛、說話肆無忌憚不顧及他人感受。小雙則會給人一種受過良好教育的錯覺,他是優柔寡斷的、溫文謙恭地,換種說法,小雙懂事得令人心疼。
關於馬虎,有兩個細節挺打動我的。第一個是,在他到處惹事之後,老師想讓他與另一個男生和好,他主動把手伸了出去,但是那個男生絕不肯伸出手,馬虎喊:「是不是哥們兒,是不是兄弟。」
第二處是,大家在美國比賽的時候輸了,小雙崩潰大哭,但他是唯一一個沒有陷入到悲傷情緒裡的人,他遞給小雙薯條漢堡,並且像個大人一樣安慰小雙。
在影片的後半部分,用了相當的篇幅來表現強棒棒球隊前往美國,與美國的少年棒球隊進行的一場比賽。這場比賽對於球隊的那群孩子和基地的教練來說,都意義深遠。在此之前,他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夠帶著夢想飛到那麼遠,少年們懷著好奇的目光看著繁華的美國街景,在海邊肆意張揚地揮灑著熱血和青春,仿佛夢想真的近在眼前,唾手可得。
然而當他們輸掉那場近乎被血洗的比賽,又仿佛突然被重新打回現實當中,那第一次失敗的滋味,仿佛比過去經歷的種種來得更加苦澀。一向自強的小雙,甚至覺得自己失去了「唯一的機會」,想要退出球隊。
那場比賽,就像是棒球運動的一個縮影,也是整部影片的一個縮影,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它就是那群少年的生活的一個縮影。
它當然意味著一個令人憧憬的理想,但更意味著理想背後需要承擔的那許多苦澀。對於那份苦澀的理解與感受,銀幕前的我們,又何嘗不是與他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