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壓力測試——對金融危機的反思》

2020-12-17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寬帶資本 來源|寬帶資本(ID:bjkdzb)

Chaos is a ladder. Only the ladder is real and climb is all there is. 

—— Game of Thrones

突如其來的疫情就像一場全面的「壓力測試」。2020的艱難開局下,一些企業消失,一些企業被迫暫停業務仍在加速失血,還有一些企業雖然迎來了短期爆發增長,卻在巨大的需求壓力下勉力維持。但就像開篇提到的,「混亂是階梯。唯有這把階梯是真實的,攀爬則是其中的全部。」如何度過這次生存挑戰現在沒有標準答案,但僅針對現狀而言,13年前的金融危機或許是一個值得反思的樣本。

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曾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以及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財政部長。作為當年的主要決策者之一,他成功幫助美國渡過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蓋特納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在回憶錄《壓力測試》中記述了導致危機的各種事件的深入觀察、危機期間的關鍵選擇、危機的餘震效應以及體制改革鬥爭的歷史。希望書中全景式的反思,能在疫情當下引起一些有價值的迴響。

以下是原文精華觀點選錄。

01.

所有金融危機都是信心危機

人類慣於恐慌,而一旦騷動群起,對於個體而言,跟著行動以免被踩踏就是理性的行為,儘管對於社會整體而言,他們的集體行動是非理性的。

危機中政府應該如何恢復信心?部分答案很簡單,儘管令人不快。政府可以支持那些問題公司,消除那些可能引發恐慌的因素。而不確定性也是所有金融危機的核心問題,沒有政府承擔風險,金融危機不會消失,私人投資者不會承擔那些災難性的後果。

最明顯的反對政府幫助陷入困境公司的理由是,這種做法獎勵了縱火犯,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關於正義道德的說法,腐敗分子應該受到處罰。缺乏社會責任感者不應該被救助;另一種是關於激勵的經濟學論證,基於「道德風險」的批判,即如果你今天保護冒險者的損失,他們明天會冒更大的風險,從而在未來製造新的危機。如果你救助縱火狂,最終將遭受更大的火災。

這些都是有道理的,對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而言,這的確是明智的行動指南。對於一次典型的經濟衰退,甚至是有限的危機,企業應該正視自己的錯誤造成的後果,借給他們錢的投資者也應如此。但是,試圖在一次真正的系統性危機中懲治肇事者—通過讓大多數公司破產或迫使老年儲戶接受存款縮水——無異於火上澆油。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銀行破產和存款縮水,意味著鼓勵儲戶擠兌。它可以使強者和弱者都處於危險境地,因為在踩踏事件中,羊群都是漫無目的的;這基本上就是金融危機的定義。

02.

督促私企安裝「減震器」

金融危機不能可靠地預測或者被事先阻止,因為人們的互動是內在不可預測的。但我們還是可以提前採取很多措施使危機帶來的傷害減少。

最重要的保障是對承擔風險的約束,蓋特納將之描述為「減震器」,是嚴格限制槓桿的資本必要條件,以及確保機構可以在經濟低迷的時期承擔損失。其他的減震器,包括流動性要求,就是限制金融機構對易抽離的短期融資,以及存款保險和存款機構貼現窗口的依賴;衍生品和其他金融工具的保證金要求;以及限制普通借款人槓桿的抵押貸款的首付要求。使風險在銀行更加透明,也可以幫助限制一個投資者將恐慌傳播到每個人的傾向。

為了使之變得更有效,這些保障必須廣泛應用在金融系統,不僅僅是法律上被稱為「銀行」的地方,而是在任何行為像一個銀行的大型金融公司,那些通過短期借款以發放貸款或投資於長期資產的公司。否則,風險只會轉移到不受約束的公司,發展出一個存在更多槓桿的和更易發生擠兌的並行金融系統。

03.

有效應對危機的原則是反直覺的

人們應對經濟危機時,不願面對的真相是,認為是對的行為,事實上常常是錯的。人們的自然本能就是在幹預之前儘可能長時間地等待,儘可能緩步升級,減少納稅人的損失,在援助上則實行嚴格的規定,給始作俑者上一堂教訓課,解決危機的根源問題。讓瀕臨破產的企業破產;讓資助了狂歡的債權人付出代價,但那是讓系統性危機更加糟糕的處方。

有效應對危機的原則大多數是違反直覺的。你承諾要做的事情越多,你不得不做的事就越少。如果你冒極大的風險退出市場,你將在巨大的損失上承擔更小的風險,你將吸引更多的私人資金來鞏固穩定性而不是需要政府資金。你的錯誤也應當是做得多而不是做得少,不管怎樣你都會犯錯誤,但是你應該試著犯付出更小的代價就能改正的錯誤。抑制經濟恐慌比經濟災難後的善後更容易。

在緊急情況中,你需要依靠恐慌的力量去重拾自信,並減少不確定性,使金融系統再次值得投資。那意味著系統重要性的公司不會有混亂的失敗,沒有會導致擠兌的資產減值。目標是使擠兌看起來很不理智。讓主要的公司破產,避免道德風險,讓政府的幹預最小,表面合理卻都將會招致巨大的壓力。最終對付更大的危機的一個方法是要求更多的政府干預和創造更多的道德風險。

當政府進行幹預時,讓私營部門最大限度地承擔即刻產生的損失似乎很有誘惑力,正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在對華盛頓互惠銀行的高級債權人的資產減值時所做的。但是在經濟繁榮後的大危機中,私營部門早已過度擴張並且處於倒退之中。它沒有金融能力去壓制恐慌的力量,而且轉移它的風險只會擴大恐慌,就如同華盛頓互惠銀行的資產減值導致了美聯銀行債權人的擠兌。總的來說,政府承諾要做的事情越多,最後實際上做的事情就會越少。納稅人最初承擔的風險越多,他們最後付的錢也就越少。

04.

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的原意是將不透明的金融機構及其資產透明化,以此來減少引起恐慌的不確定性。壓力測試扮演著一種驗傷分類的角色,將重病號與基本健康的人群分類。通過確保金融系統能夠承受蕭條式的損失,最大限度地避免蕭條。當時的測試結果顯示銀行業總資本缺口相對較小,從根本上消除了市場信心不足的問題,讓市場逐漸開始恢復健康。

壓力測試的傳統被延續至今,也在今年疫情中不斷被提起。能承受這波壓力測試的企業,未來可以想見會更重視企業管理與現金流管理以及對經濟的預判。

混亂是階梯,危機亦可能是轉機。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寬帶資本(ID:bjkdzb)

本文來源寬帶資本,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直擊華爾街】2021年金融體系將面臨壓力測試
    不透明的;含糊的2021年金融體系將面臨壓力測試Stress test looms for financial system in 2021普倫德:金融體系將長期面臨流動性需求的定期激增,考驗銀行和非銀行機構的資產負債表。這可能迫使央行長期充當紓困者。
  • 四部金融電影!帶你了解金融危機的全部真相!
    第一部,《大空頭》 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取材麥可·劉易斯(Michael Lewis )的同名小說,金融危機後出現的真正暢銷書之一。這部影片在讓華爾街坑蒙拐騙術具有娛樂性方面,在開發金融市場崩潰過程中潛在的黑色幽默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 美聯儲all in:飲鴆止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至今,12年過去了,美國歐洲主要靠量化寬鬆和超低利率,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債務槓桿上升、居民財富差距拉大、社會撕裂、政治觀點極端化、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美國面臨股市泡沫、企業債務槓桿、金融機構風險、社會撕裂四大危機。歐洲、亞洲等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從金融周期的角度,這是一次總清算,該來的遲早會來。
  • 牙買加的珊瑚礁與全球金融危機
    海膽的大量死亡是珊瑚礁系統崩塌的導火索,在金融系統中也存在類似的危機導火索——雷曼兄弟公司於2008年9月中旬根據《破產法》第十一章申請破產,涉及的金額超過6000億美元。考慮到全球經濟每年涉及70萬億美元,這宗破產案並不能算太大。
  • 金融危機中的「蝴蝶效應」是如何形成的?
    ▲圖源/Pexels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其「蝴蝶效應」引起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危機首先影響的是美國金融業,根據當時的公開數據顯示,僅在2008年初,花旗集團市值縮水高達52%,摩根大通的市值則縮水了14%,同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同時美國股市暴跌。
  • 穿越危機:三層面探討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與中國應對
    來源:中國經營報穿越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與中國應對文/張明十二年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政府提供了豐富的教訓與啟示。由於持續的經常帳戶逆差,將會導致一國淨對外債務的上升,一旦超過一定限度,該國貨幣就會面臨顯著的貶值壓力,建立在該國貨幣基礎上的國際貨幣體系,就不可持續。
  • 2008年金融危機的歷史會重演嗎?
    在美國過去兩百年的歷史中,差不多每隔十幾年就有一次不同規模的金融危機,經歷了那麼多次之後,為什麼2008年還會再來呢?過去多年的改革怎麼就不能根除金融危機的種子呢?金融危機有時候就能顛覆一些固有觀念。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花旗還不是最悲慘的金融機構。
  • 九部入門級金融電影,邊看邊學習金融知識,你看過幾部?
    對於金融小白來說,看著如此這般的唇槍舌戰,專業術語和高密集的信息量絕對是件吃力的事情。但影片絕不枯燥,這簡直就是一部驚悚片,前半段的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各種危機,後半段棘手的救市手段,情節上懸念起伏,情緒上咄咄逼人,只是不同於矛頭尖銳的【監守自盜】,這簡直就是美式主旋律。
  • 【環球財經】美聯儲壓力測試顯示大型銀行可抵禦疫情衝擊
    新華財經華盛頓12月18日電(記者高攀 許緣)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8日公布的今年第二輪銀行壓力測試結果顯示,美國大型銀行擁有較強的資本金水平,可抵禦新冠疫情和經濟衰退造成的不利衝擊。測試結果顯示,在兩種假設的全球經濟嚴重衰退的情景下,美國33家大型銀行將總共損失6000多億美元資本金,高於今年6月第一輪壓力測試中遭受的損失;大型銀行整體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將從12.2%降至9.6%,但高於美聯儲4.5%的最低標準要求。美聯儲指出,由於今年上半年補充了大量準備金,所有大型銀行在壓力測試中遭受損失後的資本充足率都高於美聯儲最低標準要求。
  • 如果金融危機到來,什麼東西會最值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千眼觀市網,ID:gh_13452850db37 】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金融危機是指金融類的市場、機構等出現的危機,比如股市或債市的暴跌、金融機構倒閉等,金融危機是會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
  • 德銀:信貸市場崩潰在即 堪比大蕭條和全球金融危機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美股訊 當下,不少美股投資者都變得警覺起來,日益關注那些可能成為下一次金融危機催化劑的潛在爆點,比如可能的企業債違約海嘯——FTI的全球企業融資和重組聯席主管泰勒(Carlyn Taylor)就相信,在創紀錄的槓桿水平、不斷提升的利率和經濟的減速等背景下,「企業違約暴增是唯一可能的結果,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 「精選」金融危機下銅、鋁走勢分析:銅價很可能會進入長期熊市
    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自1994年開始進入新一輪加息周期,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夕,美聯儲剛剛將基準利率上調25BP至5.5%。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聯儲並未調整利率,直至1998年10月開始進入降息周期。美元指數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由88最高升至100附近,並高位運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回顧歷史數據,LME銅價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受到重創。
  • 澳元暴跌,疫情下的金融危機會讓澳洲移民政策發生什麼轉變?
    這一個多月來金融市場的持續震蕩使澳洲股市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縱然澳洲Morrison政府在今日的澳洲金融業務峰會上宣稱會臨時動用應急預案(Stimulus Package)帶領澳洲人民度過這次危機。澳洲的三大支柱產業(服務業、礦業、旅遊教育)將持續受到疫情和金融危機的影響。
  • 婚姻出現危機,如何正確地反思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聽專家怎麼說
    婚姻危機就像泥潭。當事方往往很難立即逃離,但他們被困在陷阱中,無法移動。他們每天都受到痛苦和恐懼的折磨。此時,人們不得不停下來面對問題,去反思。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反映。在我的診室裡,很多參觀者都說了類似的話:「徐川先生,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反思我們之間的問題,但越想越痛苦。
  • 德國科學家解碼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結構;2008年金融危機會重演嗎
    2008 年金融危機會重演嗎? 至今美股歷史上共有五次次熔斷,卻在近 10 天內觸發了四次,可謂是歷史罕見。全球最大的對衝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近期聲明中承認是股票、債券、商品和信貸的急劇逆轉導致基金虧損。橋水基金的巨虧給投資者蒙上陰影,也讓市場開始產生恐慌情緒。今年會重演 2008 年金融危機嗎?
  •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你好,金融危機,別來無恙!
    不,這不是本次新冠疫情,而是2008年金融危機。這張地圖是由美國消費者信用報告機構TransUnion依據次貸危機爆發的時間和受災程度所繪製的。之所以會有如今新冠疫情蔓延的既視感,是因為2007-2008年期間違約的貸款人數量就像新冠病毒確診病例一樣,迅速在全美擴散蔓延。有人說新冠危機是短暫的,因為疫情帶來的資金流動性危機只會持續數月。
  • 算舊帳,製造金融危機的那25個人,你們現在在哪?
    面對金融危機,金未能作出迅速反應,並在一開始反對追隨格林斯潘注資金融系統。財政部特別委員會(TSC)表示他本該意識到房地產泡沫的波動並「更加積極主動的」將其消滅。就在幾周前,金終於承認金融危機不僅僅是貪婪銀行業者的錯,也是因為決策者犯了「重大的失誤。
  • 服裝單品品牌轉型升級不全是金融危機惹的禍
    一些服裝單品企業或自覺或被迫地進行轉型升級,也許不全是金融危機惹的禍其一,當初企業進行服裝單品生產經營和品牌建設時,市場遠沒今天這般白熱化競爭;並且今日的市場更趨成熟,消費者需求日趨多樣化、離散化和細分化,服裝單品已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和消費者的變化。
  • 大摩華鑫基金:往事重提 亞洲金融危機15年
    15年前,東南亞和東北亞金融圈經歷了血雨腥風的一幕;15年後,重新回顧這場貨幣戰爭,或能幫助我們更加審慎地面對今天的金融市場。     這場15年金融危機的根源,首先是各國經濟自身的問題,而問題又源於兩方面,一是經濟泡沫化,二是經濟結構失衡。
  • 《危機行動》熱映 金融題材「燒腦大片」露真容
    《危機行動》熱映 金融題材「燒腦大片」露真容    網友觀眾評論電影《危機行動》「金融數據的背後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戰爭」,的確,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涉及金融題材的電影少之又少,成熟類型片都是功夫片、青春片等熱門而又簡單粗暴的類型,「國產片沒有智商」等觀點一直成為觀眾的調侃,此次登陸內地銀幕的《危機行動》披著動作大片的外衣,卻實打實來了一場腦力競賽,令只想在電影院找刺激的觀眾有了意外收穫,「神劇情,有太多陰謀套陰謀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