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熱量,我們聊過很多,特別是飛機的空調系統、引氣系統,起落架的剎車系統也涉及過,這一次是關於人體的熱量。
如果你使用水銀體溫計……
挺新的體溫計,怎麼「甩」都還是上次的溫度,它是不是壞了?
還是新的體溫計,只不過在家裡放了個把月,拿出來一看水銀柱「斷了」,找不到替代品怎麼辦?
總算有了一支正常的體溫計,「夾」了3分鐘,夠嗎?
取出來老半天了,費老大勁也找不到水銀讀數在哪裡,怎麼辦?用不用重新測呢?
測出的體溫還不到36℃。倒是沒有發燒,難道是人要「涼」了麼?
費老大勁才把體溫計「甩」出35.5℃,甩不動啦,可以測了嗎?
火急火燎地「甩」出一身汗,測出居然37.4℃,這是要「身心俱焚」了嗎?
工科學生表示:事發突然,我只有實驗室溫度計,能不能湊合一下?
用過測溫槍,又是電子產品又很方便。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費勁使用那麼麻煩的水銀體溫計?
莫急、莫急,在文末給出答案。不過,為了確保能理解、掌握,需要先看一點理論。這裡儘量為你寫得通俗易讀……
水銀測溫計,外部是玻璃,內部的空腔內只有水銀,凡是沒有水銀的地方,都是真空。
水銀測溫計的原理是「熱脹冷縮」。水銀的體積對溫度特別敏感,而玻璃的導熱性很差。在測溫端,測溫泡主要是水銀,是特別薄的玻璃包裹著比較多的水銀,因此是「熱敏感」的。在測溫泡上方的刻度端主要是玻璃,是比較厚的玻璃柱中間夾著特別細的水銀柱,因此這部分是「熱絕緣」的。
測量體溫時,測溫泡被人體加熱。由於「熱脹」,測溫泡推著水銀柱往上爬,直到測溫泡的溫度和人體完全相同時,水銀柱停在了體溫的數值上。
取下體溫計以後,測溫泡會被環境中的空氣冷卻,由於「冷縮」,測溫泡的體積很快縮小,並試圖藉助水銀分子的內聚力把水銀柱也拉回去。但是,在測溫泡的出口處有一個U形彎折,此處的阻力比較大,分子力無法克服阻力,所以水銀就在這裡斷開,上面細長的那段也就被「鎖定」了。
為了保證水銀柱在刻度範圍內能有很高的精度,容納水銀柱的管路被設計得特別細,因此讀取體溫數值也很費勁。刻度範圍一般是35℃-42℃。
測量之前,要使勁「甩」體溫計,是為了藉助離心力,讓細長的水銀柱克服U形彎折的阻力,儘量地回到測溫泡。所以「甩」的動作要讓測溫端的運動幅度比刻度端更大。要握著刻度表,而不能反過握著測溫泡來甩動。
採取什麼姿勢,並沒有統一的技術要求。動作不需要優雅,但有人說跳著甩,就是胡說了。從「離心力」來理解,只要擺動的角度、幅度夠大、甩的時候快一些,一下一下來,很快就好了。
有朋友表示現在的體溫計沒有以前的那麼好「甩」了。也許只是「鎖定」得更好了吧?但是,如果確實握著刻度表,並且動作要點也是對的,還是始終甩不下去,那麼也許體溫計真的壞了(完全「鎖死」)。筆者手頭的這隻體溫計,大約要30下才能從接近37℃甩到35℃。有的人技術更好,可能更快。
在使用之前,只需要「甩」到比預計的體溫低、並且所有水銀都連在一起即可以(U形那兒連上了)。之所以一般要求35℃以下,是因為35℃明顯低於正常體溫下限,有操作裕度。
如果不得要領,整出一身汗才「甩」到35℃,怎麼辦?沒關係,35℃肯定高於環境空氣的溫度,即使不立即測量,由於「冷縮」以及U形彎折的存在,這個35℃是會被「鎖定」的。所以,休息一會兒再測,要不數值偏高了,測完指定要瞎擔心!
人體溫度在靜息時較低,運動之後體溫較高。所以,即使在比較不講究的小診所,也是由醫生來「甩」而不是讓病人自己來,除了因為醫生更專業,也是為了讓病人保持平靜。總之,測量之前先保證休息。如果休息不充分,希望通過延長測量時間來彌補,也是不行的。因為在恢復平靜之前,測量到的最高體溫會被「鎖定」。
測量時,需要等待足夠的時間,才能使測溫泡被完全且均勻加熱,因此腋下測溫一般建議5-10分鐘。如果時間太短,測出來的數值可能會偏低。
實際上,由於體溫計優秀的「鎖定」功能以及應當在平靜時才測量,對於居家使用而言,建議在每次測量體溫以後,收起體溫計之前「甩」它,為下次使用做好準備,而不必等到下次使用前才「火急火燎」地進行這個操作。這是關於保存的第一個注意事項。
事實上,這很像是民航飛機維修裡對於工具保存的一般要求。工作完成以後、歸還工具之前需要對工具進行「歸零」。當然了,必須承認這個注意事項不是必須遵循的、沒有相關法規和國家標準,它只是出於職業經驗的一點個qiang人lie經jian驗yi。
第二個事項是關於如何放置。可以平著放、立著放,但是立著放必須是正著立(測溫泡朝下),不能倒立。倒立有可能會讓原本被「鎖定」的那段水銀柱慢慢地離開U形彎折,或者斷成幾截,再使用的時候,就很難甩回去了。除此之外,玻璃是易碎品,因此建議使用保護套。藍色的帽子能卡住刻度端。
有朋友指出,體溫計的水銀柱那麼細,液體的「表面張力」就能保證它不斷開。可這是能保證一直完全靜止時的理想情況。如果倒立放置以後受到顛簸,就可能發生斷開;另外在某些情況下,體溫計跌落後玻璃未必破裂,水銀柱倒可能斷開。
理解原理之後還能夠明白:只要玻璃沒有破裂,水銀柱斷開的體溫計是可以修復的。把體溫計放入一杯溫水中,保持測溫泡向下,等待測溫泡裡的水銀緩慢上升來實施「救援」;等到全部水銀都能完整相連時,把體溫計從溫水中取出、等待冷卻;最後再「甩」回去,一支好的體溫計又回來了!注意第一不能是很熱的水、第二必須全程監控,當水銀柱完全填滿內腔以後,如果繼續加熱,體溫計就要爆裂了。
但如果是玻璃破裂了,仔細收集好,包裹後才丟棄。一般情況下無須擔心水銀揮發被吸入,水銀是最難揮發的液態物質。
現在可以解答文章開頭的那些疑問了。
Q1、挺新的體溫計,怎麼「甩」都還是上次的溫度,它是不是壞了?
A1:握著刻度表,靠著離心力,一下一下地往下甩,可能需要多達30次,力氣小的話也許更多。
Q2、還是新的體溫計,只不過在家裡放了個把月,拿出來一看水銀柱「斷了」,找不到替代品怎麼辦?
A2:只要玻璃沒有破裂,就可以用一杯溫水來修復它。具體方法:置入溫水中、等待水銀相連、立即取出冷卻。
Q3、總算有了一支正常的體溫計,「夾」了3分鐘,夠嗎?
A3:測溫泡挺大的,需要更長時間來使它完全加熱到體溫。腋下測溫建議時間5-10分鐘。
Q4、取出來老半天了,費老大勁也找不到水銀讀數在哪裡,怎麼辦?用不用重新測呢?
A4:水銀柱天生細小,還需要仔細找找。不過不要擔心,測好了之後,溫度指示的數值就被「鎖定」了。
Q5、測出的體溫還不到36℃。倒是沒有發燒,難道是人要「涼」了麼?
A5:是有點兒低,是不是「夾」的時間不夠?不要擔心測高了、要擔心測得不準。要不重新測一下吧?
Q6、費老大勁才把體溫計「甩」出35.5℃,甩不動啦,可以測了嗎?
A6:可以啦,比正常體溫低就好,等測量的時候,你的體溫會把水銀柱「頂」上去的。
Q7、火急火燎地「甩」出一身汗,測出居然37.4℃,這是要「身心俱焚」了嗎?
A7:不要火急火燎,平靜時候測出的溫度才是有參考價值的。請小夥伴幫你「甩」。沒有小夥伴?這次使用完成之後就「甩」它,下次「立取可用」。
Q8、工科學生表示:事發突然,我只有實驗室溫度計,能不能湊合一下?
A8:如果「夾」得住(測溫泡裸露的類型可以),如果眼睛夠快(因為沒有「鎖定」功能),你就試試吧……
Q9、用過測溫槍,又是電子產品又很方便。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費勁使用那麼麻煩的水銀體溫計?
A9:因為腋下測溫比較能真實反映身體狀況啊,這是理由之一。額溫受環境影響較大,實際上也總是比腋溫低,所以測溫槍顯示的數值通常是修正過的。第二個理由就是水銀體溫計精度很高,它的結構和原理都很簡單,但正是因為簡單才靠譜;有經驗的小夥伴都知道,很多測溫槍是越用越不準的(電子元件性能衰退)。對了,關於小區門口測手腕溫度,你看下面這張圖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