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鄰居,沒有高高的圍牆,居相鄰,情相近,是溫情脈脈、彼此幫襯的共同體。隨著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居民生活形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從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到國家著力推進城市化發展,數以萬計的家庭從鄉村搬進城市,讓以鄉土文化為基礎的鄰裡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淡漠。
自古,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遠親不如近鄰。為了樹立鄰裡互助的家庭文明新風,崇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弘揚志願服務精神,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以實際行動促進家庭和諧、鄰裡和善、社區和美,助推文明創建工作紮實開展。金方街道陽光社區和後山社區組織開展「鄰裡互助」志願服務活動,弘揚「互助」精神,讓「陽光」灑進心裡。
首先金方街道陽光社區志願者們向居民們宣傳「互相幫助、助人自助」的奉獻精神。並向居民發放了市民文明手冊和倡議書200餘份,希望更多的居民都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日常行為做起,鄰裡和睦,關愛弱勢群體,爭當文明居民。
隨後,志願服務隊分五個組進到居民家中為社區空巢老人、殘疾人的家中,為他們辦理養老保險待遇認證業務,為他們打掃衛生,收拾家務等,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勞動後,房子乾淨整潔了。
在朝陽後山社區,工作人員組成志願者服務隊,來到近80歲高齡幫扶對象周國樹老人家中,老人戶口在四川,老伴原是省建工人,老伴過世後,一個人孤零零在省建新五幢不配套住房內居住,日常生活靠撿垃圾、紙板、瓶子賣錢度日,家裡也堆積了部分撿來的物品,兒女也不經常管她。
後山社區李志梅書記了解情況後,與老人結對幫扶,來到老人家中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化解老人的悲傷情緒,並送上一袋米和一桶油及200元現金慰問老人,周奶奶激動的流出眼淚,說道:「感謝社區一直以來都記掛著我,經常來看望我,送物品給我,幫我解決一些難題。」隨後社區志願者們又幫老人清理了環境衛生。
通過此次志願服務,旨在拉近鄰裡關係,解決社區問題,讓我們身邊遇到困難的人,得到及時的關愛和幫助。「鄰裡守望」需要我們從身邊做起、從你我做起、從日常做起,號召人們關愛身邊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
《周禮》裡說:「五家為鄰,五鄰為裡。」住得近,交往多,自然感情濃厚,地理位置就上升到心理位置。《論語》裡說「裡仁為美」,描摹了鄰居們守望相助、其樂融融的美好情境。晉代陶淵明「與二三鄰曲,同遊斜川」,清代張英也留下了「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睦鄰佳話。
「鄰裡守望」志願服務最大的意義在於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士」等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志願服務,集鄰裡之力,幫助弱勢群體順利度過困難,創建和諧社區。金方街道不斷在「鄰裡守望」等志願服務活動中摸索總結經驗,旨在建立社區鄰裡志願服務的機制體制,讓鄰裡守望、鄰裡互助成為一項長效性志願服務,使社區志願服務從居民中來到鄰裡中去,讓「金」燦燦的「陽光」照進社區,灑進心裡。
供稿:金方街道
編輯:陳媛媛 審核:王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