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9月12日屆滿10年,各界關注協議是否延續。先前臺灣「經濟部」稱ECFA只佔外貿總產值5%影響不大,綠營人士並指若與美國談成FTA,可抵銷甚至超越ECFA效益。針對該說法,中興大學財金系系主任葉宗穎表示,邏輯來說,有機會,但實務來說,挑戰很大,建議蔡當局務實以對,短期內別貿然拋棄ECFA。
葉宗穎,臺灣大學財金所博士,現任中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曾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學者、東海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專長包括財務工程、財務計量、行為財務、國際金融貿易等。
ECFA生效即將屆滿10年,但因為近年兩岸關係惡化,許多臺商擔心協議生變,臺灣「經濟部」對此強調,ECFA沒有期滿終止的問題。不過,就在ECFA屆滿10年前夕,蔡政府剛巧宣布開放進口瘦肉精美國豬肉、牛肉,外界普遍認為,臺灣打算藉與美國洽談FTA,因應ECFA生變風險。
美臺促成FTA的可能性,葉宗穎表示,FTA自由貿易協定,通常是以主權為籤署單位的協定,對臺灣而言較具政治敏感性,以慣例來看,談成不易,但以目前美國總統川普的「反中路線」,臺美要促成FTA不無可能。當然,目前蔡英文看似傾向與美協商籤署雙邊貿易協定(BTA),政治敏感性降低,談成的可能性就相對提升。
葉宗穎指出,川普的美國優先主義,對外籤定的貿易協定,一定都會以滿足美國利益為前提,先前美國才撕毀已談妥的美韓FTA,重談一個對美國更有利的版本,馬上就讓韓國的外貿盈餘蒸發7%,雖然以國際貿易的觀念來說,韓國仍可從其他地方得到額外的好處,不過,從此也可看出,臺灣跟美國商談,也要有所心理準備。
可是實務上卻不容樂觀,葉宗穎說,因為ECFA是現在進行式,也已經有許多產業鏈基於此平臺行之有年,而臺美貿易協定仍不成氣候,詳細內容也未明,日本與美國協商13年才談成,臺灣短期內假如無法籤成臺美貿易協定,又失去ECFA,臺灣的外貿必然遭受劇烈衝擊。停掉ECFA,瞬間就會蒸發5%外貿產值,帳面數字看起來不大,但問題是,要拿什麼來補?
來源: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