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5月10日,正是母親節。不少網友都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發文表達對自己母親的祝福。
然而,曾經的網紅女王papi醬卻因一則微博惹來不少爭議。
10日中午,papi在微博發文稱,過去自己覺得考研、拍視頻、熬夜開會都很累,等到真正做了母親後才覺得,任何事情都不及做母親累。
並配上自己「略感憔悴」的照片,以及為天下母親送上祝福。同時,這也是papi醬度過的人生中的第一個母親節。
然而,這一則微博的評論區卻引來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一些自詡「女權主義者」的微博網友,紛紛發表評論表達了對papi醬的失望,原因是papi的孩子是隨父親姓的。
其中,更有極端的網友更是對papi破口大罵,稱其為「驢」、「收了男方兩千萬」、「強奴勁驢」等。
總之便是怎麼難聽怎麼來。
(「驢」是微博女權用以辱罵已婚女性的侮辱性詞彙)
這一幕當真看得我目瞪口呆,三觀盡碎…一時間也開始感慨「真是活得久了什麼奇葩事都能看到」。
按理說,孩子隨誰姓,前銳一點說,這是是婚姻家庭中男女雙方的選擇自由問題,傳統一點說,隨父姓也一直都是目前的主流。
何以papi醬就被罵的那麼慘呢?
我梳理了一下事件始末發現,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近年來網絡輿論中的女權運動越走越偏激導致;其二則和papi醬曾經為自己塑造的「獨立」「前銳婚戀觀」的女性人設有關。
下面將詳細討論以上兩點原因。
02
「子隨父姓」為何會被極端女權罵?
這涉及到某些女權主義者爭奪「冠姓權」的主張。
這種主張本來是認為,既然要爭取男女平等,那麼冠姓權就不應該被男方所壟斷,孩子出生一定隨父姓,是父權社會的體現。
但是,這種主張的本來出發點是爭取「平等」,意在於打破男性對冠姓以及命名的壟斷,它的目標是認為:在冠姓、取名的時候,女性也應該有自己的話語權。
這涉及到對孩子命名時,夫妻雙方的「平等協商」,說白了就是:跟誰姓,是家庭的選擇自由,你可以選擇跟父姓,也可以選擇跟母姓。
但這種爭取「平等」的女權主張,到了微博女權嘴裡就變味了。
她們聲索冠姓權的表達方式並不是「因為平等,所以我應該擁有冠姓權」,而是「因為我生孩子辛苦,所以應該跟我姓」「因為孩子是從我身體裡出來的,他/她是我的一部分,所以應該跟我姓」。
不知道各位能否明白前後兩種話語邏輯的區別。
前者是認為「我應該擁有某種權利」,後者是直接認為「孩子應該跟我姓」。
以後者的邏輯,是全無平等、協商的空間的,說白了這哪裡是那個爭取「平等」的女權主義?這分明就是一種妄圖復闢母系氏族社會的主張。
這種話語在papi醬微博的評論區隨處可見…
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支持和尊重女權運動,我曾經也發表過文章探討過女性權利的問題。
但我支持和尊重的,是那場起源於工業革命,興盛於20世紀的,為女性爭取平等的女權運動,而不是現在動不動就「女性優先」、動不動就「殺光男人」的挑動性別對立的田園女權。
為何這種激進、極端的女權會被稱作「田園女權」呢?
因為她們土味十足、內心又異常脆弱。
我國曾經被西方世界封鎖了約半個世紀之久,改革開放後很多前銳的觀念湧入,衝擊著人們的思想。
部分人群,本身並沒有多高的人文素養,接觸了一點平權的思想皮毛,全然不理解平等和自由的真諦,就紛紛以「女權」自居。
然而這種宣揚女性優越、挑動性別對立的「女權主張」很快就淪為笑柄,被網友群嘲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女權主義」,後來覺得這真是侮辱了「中國特色」這個形容詞,於是便以「田園女權」自稱。
想感受一下田園女權的土味有多足嗎?
她們的基本主張是這樣的。
女人不要生孩子,因為生孩子=對男人的順從。
女人擁有對自己身體的支配權,所以鼓勵濫交。
她們主張有償生育,因為生孩子有損身體,所以男人應該額外支付一筆生育費用。
鼓吹不要做個好女人,什麼別做家務啦 ,因為她們覺得這是「三從四德」.
更有一些人不知道是不是腦子被驢踢了,竟然還鼓吹女人去強姦男人,因為這體現了她們也一樣有能力去支配男人的身體…
真的是男人聽了沉默,女人聽了流淚。
除了這些主張,田園女權的土味還體現在對婚姻女性和家庭主婦的人身攻擊上。
她們認為現代的婚姻制度是父權社會的產物,體現了女人對男人的人身依附,因此結婚=自甘墮落,是一種自願受男人控制的體現。
她們將家庭主婦視作女性的恥辱,是驢子…
這其中就包括這一次對papi醬的網絡暴力和人身攻擊。
但是,為什麼這些網友偏偏盯上papi醬呢?
原因是papi醬曾經不自覺的給自己塑造了一個「獨立女性」的人設。
比如,她曾在《拜託了,冰箱》和《我家那閨女》等節目中,闡述了自己相對前衛的婚姻觀。
她自述結婚後雖然有了家庭,但一直保持了自身的獨立,和丈夫逢年國家基本都是各回各家。
同時也坦言在家庭關係中她會將自己排在第一位、其次分別是丈夫、孩子和父母。
現如今被寄予厚望的「獨立女性代表」竟然在婚姻中讓渡了自己的冠姓權,無疑打破了諸多田園女權對她的幻想,於是便出現了「人設崩塌」效應。
但事實上,papi醬從未標榜過自己是女權主義,也從來就不是靠炒作「女權」來發家的,無緣無故被「女權」其實屬實冤枉。
再說了,papi醬人設崩塌了嗎?我認為完全沒有,她依然是廣大網友心目中的獨立女性和成功女性。
她擁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婚姻家庭,即使建立了婚姻家庭也保持了自身的獨立。在我看來,她未負節目初期自己給自己的定位-------「我是papi醬,一位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
但田園女權哪裡願意放過她呢?
有很多所謂的女權博主,不是蠢就是壞,她們當中的一些ID,本就是靠挑動網友情緒來吸引粉絲創造利益的,你不用去要求她們能有多高尚的道德感和功德感。
但說道冠姓權的問題,我覺得廣大讀者都應該要知道一個常識,其實在中國的傳統婚姻制度中女性一樣擁有冠姓權,只不過因為太過少見而被大家忽略了。
但女方冠姓權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一直都是有法理支撐和倫理支撐的。
下面我將和大家講講傳統婚姻中的女方冠姓權。
03
婚姻是什麼?婚姻除了是一種情感認可外,它最本質的經濟體現是「繼承權」的問題,因此婚姻是經濟發展的產物。
古時候,人們以氏族為群體,並用以標記財產。
兩個氏族通婚,一方人員嫁入另一方的集體,成為該集體的一員,那麼他們的孩子便擁有了屬於那個集體、或者私人的財產繼承權。
這就是婚姻。
後來由於男人壟斷了高強度的勞動生產,使社會財富向男性聚集,從而形成了女性對男性的人身依附,母系氏族社會便瓦解了,社會進入到了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可以這麼說,父權社會是私有制發展的產物。
所以從最基礎的原理來看,婚姻中的主動方往往都是經濟能力佔優的一方。
而中國的傳統婚姻制度中,對依附關係的強調是略有說法的。
一般而言,迎親方的婚姻行為稱「娶」。
過門方的婚姻行為,女稱「嫁」,男稱「贅」。
迎親方是婚姻中的主動方,因此擁有對子孫後代的「冠姓權」。
而過門方只要過了門,就相當於與曾經的家族關係劃清了界限,成為了迎親方家庭的一員了。
因此在這個婚姻體系下,甭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只要你是處於「過門」的那一方,你就沒有冠姓權。
但由於在父權社會下,一般由男方掌握經濟的主動權,從而女嫁男是主流,而男贅女則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也因此,社會上通常將贅婿視作是「窩囊」「沒能力」的體現,久而久之,入贅就成了略帶貶義的詞彙而少被人接受。
但無論如何,這一套婚姻制度早已為女性擁有冠姓權打下了法理上和倫理上的正當性。
換句話說,在目前的社會結構下我們一般主張:女性也應該擁有冠姓的話語權,雙方應該相互協商。但是!如果你非得要孩子跟你姓,又要社會合理接受,辦法也很簡單,你提升自己,有個本事娶個男人回家不就行了?
04.寫在最後,我的性別觀
我認為性別地位的分化,和階級分化的邏輯是一樣的,它起源於私有制的發展和財富的集中,是一個社會資源逐漸被男性掌控的過程。
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男女平等的問題,靠愛發電是不夠的,經濟問題就得用經濟手段去解決。
為什么女權運動會興起於工業革命之後?
是因為工業革命降低了勞動門檻,女人也可以進入工場獲得報酬,不需要依附男人而生存,這是女權運動可以發展的支撐。
因此要達到男女平等,女性取得經濟上的獨立是必須的,也是最根本的。
解決不了經濟問題,整天訴求這個權利那個權利,但你命門始終抓在別人手裡,一點解決力都沒有。
另外,女權運動應該是在尊重性別差異的前提下去爭取平等。
任何模糊性別差異的行為都是事實上的性別崇拜。
女權運動走偏的事情不止中國有,西方國家也有。
比如我曾經在網際網路上看到有網友分享過於美國朋友的談話。
她的美國朋友說,性別平等是西方社會的一項政治正確,但也因為太過政治正確,反而不斷強調了女性的弱勢屬性。
再比如,她還說其實有些西方同學很羨慕中國的校服,因為中國的校服可以模糊性別差異。
但是,性別本身就是有差異的,這是客觀事實,也是自然規律。
男人和女人的差異可能還算比較小,但動物界之中雌性和雄性的差異是可以很大的,比如孔雀、比如雞、比如獅子、比如光唇魚。
但是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我們都無法選擇自己的性別特徵。
我們能做的是尊重差異。
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解決經濟問題,但起碼我們可以先建立人格上的平等。
而人格平等,最重要的是尊重差異,而不是淡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