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奢侈品球鞋合作丨ULSUM

2021-02-25 ULSUM

論今年上半年的熱門球鞋話題,兩雙和奢侈品牌合作的球鞋似乎是我們無法避開的「室中大象」。關於這兩雙鞋的看法可以說是非常兩極分化,而就我身邊聽到的大多數聲音還是偏消極的。這個月的文章我們就來(偏)客觀地分析一下,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用平常心來審視這個不太能避免的趨勢。 


在去年底,Dior 和 Prada 兩大老牌奢侈品牌相繼宣布了和兩大傳統運動品牌的合作,兩個雙方都採用了其中一家的皮質工藝來重塑另外一家最具有代表性的鞋型。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大家的討論,大多還是不解甚至是反感。這兩項合作似乎是給過去幾年球鞋文化變成主流時尚趨勢的這一現象的一次「官方認證」。雖然 Dior 的 Air Jordan 1 以及 Prada 的 Superstar 時常會被人拿來相提並論,但其實這兩次合作的共同點可能也只停留在合作形式這個層面上,而這兩者的性質可能也是未來奢侈品和運動品牌合作的兩種大方向。

***

首先為了保證我們都在同一「頻道」上,這裡我們聊的僅僅是奢侈品牌和運動品牌的合作,而很受大多數人歡迎的時裝品牌/設計師品牌與運動品牌的合作,比如 Sacai、Maison Margiela、Rick Owens 等等,(在我的觀點中)不能歸為同一種類別。

我們先從那雙「Air Dior」開始講:從消息剛出,到照片流出,再到上幾個月的發售。

想必大家現在肯定已經看過無數張這雙鞋的照片,我們就直接跳過設計和細節。如果拋開所有的明星上腳,所有的宣傳噱頭,以及世上最高零售價的 Air Jordan 的標籤;我們只看這雙鞋子本身的話,相信大多數人心裡都會想:「為什麼這雙鞋會存在?」Dior 和 Jordan Brand 這兩個八桿子打不著的牌子有一雙合作的鞋這件事看起來非常不合理。難道只是因為是奢侈品和運動品牌合作的這一原由嗎?

© Highsnobiety / Edward Chiu

奢侈品牌和傳統運動品牌的合作看似是一件比較新鮮的事,但實際上也可以算是老生常談了。早在2001年,球鞋或者「街頭」文化還未深入時裝之前,Chanel 早已和 Reebok「合作」了一雙 InstaPump Fury。整雙鞋使用了簡單的黑色以及灰色,比較有識別度的元素就是腳後跟的「CC」Logo。雖然這雙鞋僅停留在在秀場以及「Friends and Family」的範圍內,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它所帶來的話題度以及大家的好奇。(波士頓球鞋店 Concepts 也通過2016年與 Reebok 的合作借鑑了這雙鞋,並用自家的「雙C」Logo 代替了 Chanel 的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這雙聯名真正地發售了的話,當時的市場會是什麼樣的反應,以及會如何影響我們現在認知中的「球鞋文化」……

© leoneski

當然,奢侈品/時裝和球鞋的關聯也沒有就此打住,關於對球鞋的「重塑」一直也都存在於各類創作中。相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 Air Jordan 1 或者 Converse 經典款式的時裝「球鞋」,你我應該都不陌生。

 Saint Laurent SL/10

© HYPEBEAST

我舉個我個人覺得完成度比較優秀的例子,就是 Céline 2014 秋冬的「盜版」Air Force 1。

© Céline

整雙鞋上除了沒有辨識度最高的 Swoosh 之外,每一處的設計幾乎都和普通的 Air Force 1 Mid 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於此同時,這又是一雙非常符合 Pheobe Philo(菲比·菲洛)貫徹於 Céline 的設計理念的鞋。這雙鞋的皮質,以及選用的深棕色和駝色與當時她一直推行的「當代女性穿衣風格」不謀而合。

穿著 Stan Smith 的 Pheobe Philo

© Vogue

這樣一雙鞋,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 Pheobe Philo 把 Hip-Hop 文化鍾愛的 Air Force 1 的經典設計轉移到 Céline 的產品上,但是又不缺乏一種「尊重感」。( 反向來說,Hip-Hop 領域挪用奢侈品單品或者元素的行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說像 Gucci 的雪鏡,或者 Dapper Dan 定製的 Gucci Monogram 的套裝也可以理解為是用 Hip-Hop 的角度來呈現奢侈品,有機會細講。)像 Céline「Air Force 1」一樣的例子想必大家的心裡都能冒出一兩個。而我在看到這樣一些鞋子的時候不禁會開始想,如果 Nike 真的給他們這個鞋做會怎麼樣?

Prada 的 Superstar 可能是在我看來最接近這種方式的一次合作。 

© adidas

雖然大家對於這次合作的評價普遍都是覺得「太過於簡單」、「沒有誠意」、「只是放了 Logo」... 但其實我覺得這是一次非常合理,且恰到好處的一次合作。 

之前和卜老師聊天的時候講到:一次好的合作不應該是「1+1=2」, 而應該是「1+1=3」;理想來說合作雙方應該拿出各家的能力以及資源來做一些平時雙方都做不出的產品。而這次的合作給我的感覺是「1+1=1」。 

首先要理解這次合作,我們還是要對 Prada 的品牌屬性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與 Dior 不同,Prada 並不是一個擁有豐厚歷史的高定品牌,而是一個成衣時裝品牌。Prada 既不是一個講究奢華的奢侈品品牌,也不是一個推崇所謂實驗性的先鋒時裝品牌。它是一個終極服裝公司。大多數 Prada(至少男裝)的成衣靈感來源以及呈現還是偏向於傳統服飾同時加一絲細心的改良。

© Prada

簡單來說就是 Prada 是個絕大多數人都可以買得到,並且穿起來好看的衣服品牌。拿鞋履來說,Prada 最好看的那些鞋子都是對於一雙傳統鞋型的改良。可能看似是一雙普通的德比鞋,但是 Prada 的版本會在鞋身的比例或者鞋底的厚度上有一定的改進,使這雙鞋一看就不普通。不管你穿比較中規中矩的衣服還是比較花哨的時裝,Prada 的鞋子都可以無縫銜接。

Prada Brixxen Boots

© Héctor Bellerín

c.fenimore

而 Prada 的忠實客戶群體也是(相對來說)比起品牌,他們更在意衣服或者單品本身。從這個角度看, Prada 的 Superstar 存在得就非常合理。

這雙鞋的宣傳片雖然展示了它在義大利的製作過程,但是重點絕對不是「做一雙 Premium 版本的 Superstar」而是做一雙「Prada 質量標準的 Superstar」。也就是說這雙鞋就是為了給平時買 Prada 的人做一雙 adidas Superstar。

這一點正是 Dior Jordan 1 所缺少的。

Dior 方面在宣傳「Air Dior」時的一大重點就是:「這是一雙用 Dior 的手工藝來打造的 Air Jordan 1」,但是這一點反而凸顯出了 Dior 客戶群體和 Jordan 客戶群體的斷層。

© Dior

更加直接一點來說就是:Prada 的核心顧客買普通的 Superstar 這件事情是非常合理的,而 Dior 的核心顧客平時會買 Air Jordan 1 這件事的機率基本為零。「Air Dior」存在的意義僅僅是為了幫 Dior 吸引喜歡球鞋的客戶群體。這也是為什麼即使話題度很高,「Air Dior」也沒有一種球鞋合作史上一個「裡程碑」的感覺。

所以相對而言,我還是比較喜歡 Prada 的 Superstar;雖然它看似簡單甚至無聊,但是它至少比較誠實。這雙鞋簡單地用配色和材質來勾勒出 Prada 的影子(我知道這聽著很像在瞎說但是這是真的)。而在設計方面,Prada 也沒有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來顯示出他們的「時裝感」。從 Sneakerhead 的角度來說,這也算是尊重 adidas Superstar 的血統吧。對於 Prada 和 adidas 合作的展望,我個人很希望能看到 Prada 通過 adidas 的技術來重新製作一些經典的 Prada 跑步鞋型。

(畫外音:我喜歡這雙鞋還有一個比較個人的原因,那就是這雙鞋給我一種非常惡趣味的感覺,因為它很像可以在假貨市場找到的那些荒謬的鞋子。與藝術裝置 Prada Marfa 也有異曲同工的感覺。)

© Thessaly La Force

其實我們不滿意或者不期待奢侈品牌和運動品牌合作的一大原因就是理由不夠。前文提到的時裝品牌合作通常都是設計師們運用運動品牌的科技或者鞋型來呈現自己的想法,而平時我們中意的其它球鞋聯名其實很仰仗球鞋背後的文化淵源和故事。比如說 Union 的 Air Jordan 1,這雙鞋都不需要故事包我們就能感受到他們表達了對元年 Air Jordan 1 的尊重以及當下大家都在尋覓 1985 年鞋型 Air Jordan 1 的這個趨勢。而在另一邊,「Air Dior」的設計既沒有很好地引用 Dior 自己的品牌歷史也沒有提及 Jordan Brand 作為球鞋品牌的 Legacy。所以不管 Dior 拍多少個視頻說 Kim Jones(金·瓊斯)有多熱愛 Air Jordan 1 或者 Michael Jordan(麥可·喬丹)在90年代私下的穿著有多「奢侈品」, Dior Jordan 1 就還是缺少些靈性。

的確,在文化和故事講述這一塊,奢侈品牌和運動品牌的共通性的確不會像街頭品牌那麼強,但是至少也可以通過 Campaign 來體現對於合作對象或者是利用的文化歷史的尊重,這樣的事情在奢侈品合作歷史上也不是沒發生過。

由 Helmut Lang(赫爾默特·朗)設計的 LV 唱片箱宣傳照

模特為嘻哈 DJ 先驅之一的 Grandmaster Flash

© Grailed

關於未來的奢侈品和運動品牌的合作,我很期待,也很好奇有沒有誰可以找到兩個品牌中合理的共通點來作為重點並做出我們口中所謂「Authentic(正宗)」的合作。(我也很好奇 LV 籤約的滑手 Lucien Clarke(盧西恩·克拉克)的第一雙籤名鞋的推廣方式以及大家的接受度會是什麼樣。「可能是伏筆」)就算沒法在「文化」上有說服力,至少可以把合作的關注點放在鞋子的鞋型本身或者是運動品牌的專業領域上。

至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奢侈品球鞋合作這個現象? 

那就要看你購買球鞋時想得到的東西是什麼了。

是想要文化的背景?

還是只是「帥」就足矣?

兩者無高下,選擇權在你。



* Bad Taste Radio 是我和我的朋友 Jonathan 在美國的電臺節目,現在已經做到第四季了。在美國東海岸的朋友們可以在每個禮拜三晚上12點在 wrbbradio.org 或者 104.9 FM 收聽我們的節目。最近疫情原因,電臺暫時關閉了,希望9月份開業回歸。由於音樂版權,電臺所有權,以及一系列不在我控制範圍內的因素,我沒有辦法將節目上傳到國內的平臺上。所以我打算在每個月的文章後加上一個分享音樂的區域。這幾首歌可能是老歌可能是新歌,沒有 Genre,共同點就是這都是我這個月常聽的一些歌。

I put the「rad」in Prada. 

相關焦點

  •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咖啡油脂?
    不管愛喝的是手衝咖啡、意式咖啡還是土耳其咖啡,喜好的烘焙程度是淺焙到深焙,基本上,我們都很難忽視咖啡油脂對於一杯咖啡的影響。有的人喝咖啡在乎所謂的〝Body〞,和油脂有關係,有的人喝咖啡在乎所謂的〝香氣〞,和油脂有關係。
  • Matthew 之後,下一位入主奢侈品大牌的設計師可能是誰?
    我們當時在採訪 Samuel Ross 的時候,他有表達過一個差不多的意思。私底下說其實人們過於關注他和 Nike 的合作了,以至於忽略了他自己本身的東西,他不想這樣。言下之意,就是說「雖然我的合作很 Hype,但我沒法很有效地將這些人轉化發展成 A-COLD-WALL* 的客戶」。
  • 丨ULSUM
    這個月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溫馨提示:這個月的文章題目本身觀點性的內容佔比偏重,能作為證據的事實也不是很多。極有可能包含你並不同意的觀點。如果你有關於 Sellout 的不同的看法,歡迎來評論區講講。「為了確保我們在同一頻道」,我們先統一一下對於 Sellout 的定義。
  • Dior×Air Jordan 1 開箱:用做奢侈品皮具的標準做球鞋
    Dior×Air Jordan 1 開箱:用做奢侈品皮具的標準做球鞋 Air Jordan 和 Dior 的合作 從公布那一刻起就備受關注 這雙發售價就要一萬八的鞋子
  • 奢侈品Dior跨界Jordan 7月推出聯名球鞋
    奢侈品Dior跨界Jordan 7月推出聯名球鞋 2020-07-01 09:06:31 來源:中服網   作為備受關注的奢侈品跨界合作結晶,Dior x
  • 「無法複製」,才是球鞋品牌能獨樹一幟的根基|專訪 both創意總監
    只有這樣多方合作,邀請來自藝術和創意的不同的人聚合在一起,才能在這樣國際的舞臺上創作出像 both 這樣的品牌。很多時尚品牌都在與一些藝術家進行跨界合作,你是如何看待這種風潮的?你是如何看待當下街頭品牌和時尚品牌間的轉變的?我覺得最近街頭品牌在當下變得越來越小眾並趨向奢侈品,這是一個有趣的變化。有的時候甚至有一些顛覆性。人們從街頭發現一些新鮮事物然後意識到,我們竟然以前從來沒這樣想過。所以很多時候街頭品牌會帶給我們不同程度上的啟迪。
  • 相同的價格,你會選擇買一雙奢侈品球鞋還是多雙平價Nike或Vans?
    球鞋文化愈發盛行的當下,曾經由運動品牌主導的球鞋市場,在經過不斷革新後,可以發現近年來許多奢侈品牌紛紛推出自家球鞋單品,一同與運動品牌們分享這塊「大蛋糕」!今天就讓我們再次感受一下當初接觸潮流的那片初心,而你的選擇又是如何呢?
  • Jerry Lorenzo 對談 Samuel Ross:何為新時代奢侈品?
    更甚,兩人都成為了世界時尚的開拓者, 企圖為奢侈品概念,帶來新時代視點的看待方式,貢獻於文化。 本次我們得到了十分難得的機會,和 Jerry Lorenzo 與 Samuel Ross 進行對談——或許是二人首次有正式紀錄的對談。
  •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性別流動下的當代男裝設計?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一趨勢,而性別流動的人群又是如何在服飾層面表達自身訴求的。 主流品牌參與的性別流動趨勢 2016 年,美國威廉士研究所曾進行了一次全美跨性別人群的統計工作,當時的數據表明,美國人口中有 0.6% 的成年人為跨性別人群,依據當時的人口總量,0.6% 的佔比對應著 180 萬的人口。
  • 為什麼運動品牌的地位,已經超越奢侈品?
    最早的一次奢侈品牌與運動品牌的跨界合作發生在 2000 年,當時街頭潮流的概念甚至還未普及,跨界合作的概念更是不常見,Karl Lagerfeld 就突發奇想地將一款與 Reebok 合作的 Instapump Fury 球鞋,送上了香奈兒的 T 臺秀,模特穿著蕾絲裙及運動外套出現在 T 臺上,現在看來依然很潮。
  • 油脂對咖啡風味的影響 |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咖啡油脂?
    今天我們就兩個方面來談,我們到底該不該在乎咖啡的油脂,以及,如果要在乎,我們該用什麼態度去看待它。  【風味層面】  講到咖啡油,大家最直觀的,應該是意式濃縮上那層金黃綿密的油脂泡沫,我們稱其為「Crema」。
  • 風險投資人如何看待潮流文化?
    02 潮流品牌為何頻繁與奢侈品品牌聯名?BAI:現在我們看到很多潮牌在和奢侈品做聯名,比如像最近的Supreme和LV的聯名,很多人萬金難求一件。我們是如何看待這種情況的呢?有一種觀點認為,潮牌是在洗奢侈品的用戶,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是奢侈品希望翻新自己的品牌價值,重新奪回年輕用戶。
  • 如何避免球鞋客制的法律風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品牌方開始重視球鞋客制的商業價值。除了與其他品牌、知名獨立設計師等進行聯名款合作外,耐克、銳步等一線運動品牌也相繼推出NikeiD、YourReebok等官方私人訂製平臺,用戶可以在平臺自由搭配、選擇不同的顏色、材質、文字的鞋舌、鞋幫、鞋底等細節,訂製一款自己獨有的球鞋。
  • ULSUM丨純色黨要的「黑/白武士」
    ULSUM丨純色黨要的「黑/白武士」 Reebok Pump Court 的設計靈感 來自於知名球鞋設計師 Steven Smith 於1995
  • 法國人如何看待LV、Gucci?
    法國人如何看待LV、Gucci?20多歲的女孩也愛買奢侈品嗎?在社交網絡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扎眼」的大牌,從LV、Prada到Gucci應有盡有。幾千塊錢的包包在代購的文案中,仿佛白菜價一樣,而且經常是被顧客一搶而空。 他們還會理直氣壯地告訴你——包治百病。
  • 我與DB Rukia、SFTS合作款球鞋噴霧現已發售!
    前幾天我在微博Story和朋友圈裡發的關於我與DB Rukia、SALT FROM THE SEA三方合作的球鞋防水防汙噴霧,想必大家已經見識過它有多好用了,而今天就來詳細介紹一下並告訴各位如何購買。對於每一個愛鞋的 sneakerhead 來說,球鞋髒了一定不是一件小事!
  • 快看丨Dior和喬丹合作將擴展至成衣、配飾品類
    在1月18日舉辦的一場品牌產品展覽活動中,Dior公開了完整的Air Dior聯名合作膠囊系列。產品將涵蓋成衣、配飾、鞋履,配色主要為藏青、白色和灰色。目前已公開的產品中包括一雙矮幫Air Jordan 1球鞋。另外,已知會發售的成衣產品則包括西裝飛行員夾克、帽子、連帽衫等。
  • 一份不完全球鞋文化指南
    並且隨著英美等國製鞋技術的進步和加強了對於橡膠種植園的剝削,膠底帆布鞋早已從價格高昂的奢侈品變成了一種平價用品。戰爭與基督教青年會更是對於人的強健體魄提出了更高要求。於是,膠底鞋成為了人們的日常必備用具。球鞋一開始便是「反抗」的同義詞。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褐色閃電」歐文斯為美國拿下了4枚金牌,差點因此惹怒了納粹分子。
  • 一雙球鞋炒到一輛車的價格,是智商稅嗎
    作為業內大咖也是球鞋文化的傳播者,皓天指出了這款鞋的價值所在,「一方面,這雙鞋是完全按照Dior奢侈品的用料、做工標準,在義大利通過工匠手工製作,有別於通常市面上看到其他Jordan運動鞋。」「更重要的是,這款鞋致敬了1985年的Air Jordan一代運動鞋,Jordan一代是麥可·喬丹個人的首款籤名球鞋,可以說在運動鞋的歷史上開創了一個新紀元……」皓天說,外界之所以對這雙鞋的價格感到不解,很大程度上是以運動鞋品牌的定價來看待這款產品,「一雙球鞋一般賣一千左右,這款鞋賣16000到18000元,你當然覺得貴。」
  • 大牌珠寶品牌的等級排行丨奢侈品也有鄙視鏈!
    之前我們盤點過奢侈品大牌包包的鄙視鏈奢侈品圈的鄙視鏈丨堪稱一場大型宮鬥劇在之前的那篇文章裡,一直有讀者問為什麼沒有寶格麗,因為寶格麗的包包真的排不上號啊閒言少敘,進入正題:大牌珠寶品牌是如何分級的?第三梯隊的品牌就比較雜了,很多都是奢侈品集團下的分支,比如香奈兒、迪奧,設計也很有特點,但相比主要業務的包包還是差了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