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今年上半年的熱門球鞋話題,兩雙和奢侈品牌合作的球鞋似乎是我們無法避開的「室中大象」。關於這兩雙鞋的看法可以說是非常兩極分化,而就我身邊聽到的大多數聲音還是偏消極的。這個月的文章我們就來(偏)客觀地分析一下,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用平常心來審視這個不太能避免的趨勢。
在去年底,Dior 和 Prada 兩大老牌奢侈品牌相繼宣布了和兩大傳統運動品牌的合作,兩個雙方都採用了其中一家的皮質工藝來重塑另外一家最具有代表性的鞋型。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大家的討論,大多還是不解甚至是反感。這兩項合作似乎是給過去幾年球鞋文化變成主流時尚趨勢的這一現象的一次「官方認證」。雖然 Dior 的 Air Jordan 1 以及 Prada 的 Superstar 時常會被人拿來相提並論,但其實這兩次合作的共同點可能也只停留在合作形式這個層面上,而這兩者的性質可能也是未來奢侈品和運動品牌合作的兩種大方向。
***
首先為了保證我們都在同一「頻道」上,這裡我們聊的僅僅是奢侈品牌和運動品牌的合作,而很受大多數人歡迎的時裝品牌/設計師品牌與運動品牌的合作,比如 Sacai、Maison Margiela、Rick Owens 等等,(在我的觀點中)不能歸為同一種類別。
我們先從那雙「Air Dior」開始講:從消息剛出,到照片流出,再到上幾個月的發售。
想必大家現在肯定已經看過無數張這雙鞋的照片,我們就直接跳過設計和細節。如果拋開所有的明星上腳,所有的宣傳噱頭,以及世上最高零售價的 Air Jordan 的標籤;我們只看這雙鞋子本身的話,相信大多數人心裡都會想:「為什麼這雙鞋會存在?」Dior 和 Jordan Brand 這兩個八桿子打不著的牌子有一雙合作的鞋這件事看起來非常不合理。難道只是因為是奢侈品和運動品牌合作的這一原由嗎?
© Highsnobiety / Edward Chiu
奢侈品牌和傳統運動品牌的合作看似是一件比較新鮮的事,但實際上也可以算是老生常談了。早在2001年,球鞋或者「街頭」文化還未深入時裝之前,Chanel 早已和 Reebok「合作」了一雙 InstaPump Fury。整雙鞋使用了簡單的黑色以及灰色,比較有識別度的元素就是腳後跟的「CC」Logo。雖然這雙鞋僅停留在在秀場以及「Friends and Family」的範圍內,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它所帶來的話題度以及大家的好奇。(波士頓球鞋店 Concepts 也通過2016年與 Reebok 的合作借鑑了這雙鞋,並用自家的「雙C」Logo 代替了 Chanel 的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這雙聯名真正地發售了的話,當時的市場會是什麼樣的反應,以及會如何影響我們現在認知中的「球鞋文化」……
© leoneski
當然,奢侈品/時裝和球鞋的關聯也沒有就此打住,關於對球鞋的「重塑」一直也都存在於各類創作中。相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 Air Jordan 1 或者 Converse 經典款式的時裝「球鞋」,你我應該都不陌生。
Saint Laurent SL/10
© HYPEBEAST
我舉個我個人覺得完成度比較優秀的例子,就是 Céline 2014 秋冬的「盜版」Air Force 1。
© Céline
整雙鞋上除了沒有辨識度最高的 Swoosh 之外,每一處的設計幾乎都和普通的 Air Force 1 Mid 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於此同時,這又是一雙非常符合 Pheobe Philo(菲比·菲洛)貫徹於 Céline 的設計理念的鞋。這雙鞋的皮質,以及選用的深棕色和駝色與當時她一直推行的「當代女性穿衣風格」不謀而合。
穿著 Stan Smith 的 Pheobe Philo
© Vogue
這樣一雙鞋,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 Pheobe Philo 把 Hip-Hop 文化鍾愛的 Air Force 1 的經典設計轉移到 Céline 的產品上,但是又不缺乏一種「尊重感」。( 反向來說,Hip-Hop 領域挪用奢侈品單品或者元素的行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說像 Gucci 的雪鏡,或者 Dapper Dan 定製的 Gucci Monogram 的套裝也可以理解為是用 Hip-Hop 的角度來呈現奢侈品,有機會細講。)像 Céline「Air Force 1」一樣的例子想必大家的心裡都能冒出一兩個。而我在看到這樣一些鞋子的時候不禁會開始想,如果 Nike 真的給他們這個鞋做會怎麼樣?
Prada 的 Superstar 可能是在我看來最接近這種方式的一次合作。
© adidas
雖然大家對於這次合作的評價普遍都是覺得「太過於簡單」、「沒有誠意」、「只是放了 Logo」... 但其實我覺得這是一次非常合理,且恰到好處的一次合作。
之前和卜老師聊天的時候講到:一次好的合作不應該是「1+1=2」, 而應該是「1+1=3」;理想來說合作雙方應該拿出各家的能力以及資源來做一些平時雙方都做不出的產品。而這次的合作給我的感覺是「1+1=1」。
首先要理解這次合作,我們還是要對 Prada 的品牌屬性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與 Dior 不同,Prada 並不是一個擁有豐厚歷史的高定品牌,而是一個成衣時裝品牌。Prada 既不是一個講究奢華的奢侈品品牌,也不是一個推崇所謂實驗性的先鋒時裝品牌。它是一個終極服裝公司。大多數 Prada(至少男裝)的成衣靈感來源以及呈現還是偏向於傳統服飾同時加一絲細心的改良。
© Prada
簡單來說就是 Prada 是個絕大多數人都可以買得到,並且穿起來好看的衣服品牌。拿鞋履來說,Prada 最好看的那些鞋子都是對於一雙傳統鞋型的改良。可能看似是一雙普通的德比鞋,但是 Prada 的版本會在鞋身的比例或者鞋底的厚度上有一定的改進,使這雙鞋一看就不普通。不管你穿比較中規中矩的衣服還是比較花哨的時裝,Prada 的鞋子都可以無縫銜接。
Prada Brixxen Boots
© Héctor Bellerín
c.fenimore
而 Prada 的忠實客戶群體也是(相對來說)比起品牌,他們更在意衣服或者單品本身。從這個角度看, Prada 的 Superstar 存在得就非常合理。
這雙鞋的宣傳片雖然展示了它在義大利的製作過程,但是重點絕對不是「做一雙 Premium 版本的 Superstar」而是做一雙「Prada 質量標準的 Superstar」。也就是說這雙鞋就是為了給平時買 Prada 的人做一雙 adidas Superstar。
這一點正是 Dior Jordan 1 所缺少的。
Dior 方面在宣傳「Air Dior」時的一大重點就是:「這是一雙用 Dior 的手工藝來打造的 Air Jordan 1」,但是這一點反而凸顯出了 Dior 客戶群體和 Jordan 客戶群體的斷層。
© Dior
更加直接一點來說就是:Prada 的核心顧客買普通的 Superstar 這件事情是非常合理的,而 Dior 的核心顧客平時會買 Air Jordan 1 這件事的機率基本為零。「Air Dior」存在的意義僅僅是為了幫 Dior 吸引喜歡球鞋的客戶群體。這也是為什麼即使話題度很高,「Air Dior」也沒有一種球鞋合作史上一個「裡程碑」的感覺。
所以相對而言,我還是比較喜歡 Prada 的 Superstar;雖然它看似簡單甚至無聊,但是它至少比較誠實。這雙鞋簡單地用配色和材質來勾勒出 Prada 的影子(我知道這聽著很像在瞎說但是這是真的)。而在設計方面,Prada 也沒有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來顯示出他們的「時裝感」。從 Sneakerhead 的角度來說,這也算是尊重 adidas Superstar 的血統吧。對於 Prada 和 adidas 合作的展望,我個人很希望能看到 Prada 通過 adidas 的技術來重新製作一些經典的 Prada 跑步鞋型。
(畫外音:我喜歡這雙鞋還有一個比較個人的原因,那就是這雙鞋給我一種非常惡趣味的感覺,因為它很像可以在假貨市場找到的那些荒謬的鞋子。與藝術裝置 Prada Marfa 也有異曲同工的感覺。)
© Thessaly La Force
其實我們不滿意或者不期待奢侈品牌和運動品牌合作的一大原因就是理由不夠。前文提到的時裝品牌合作通常都是設計師們運用運動品牌的科技或者鞋型來呈現自己的想法,而平時我們中意的其它球鞋聯名其實很仰仗球鞋背後的文化淵源和故事。比如說 Union 的 Air Jordan 1,這雙鞋都不需要故事包我們就能感受到他們表達了對元年 Air Jordan 1 的尊重以及當下大家都在尋覓 1985 年鞋型 Air Jordan 1 的這個趨勢。而在另一邊,「Air Dior」的設計既沒有很好地引用 Dior 自己的品牌歷史也沒有提及 Jordan Brand 作為球鞋品牌的 Legacy。所以不管 Dior 拍多少個視頻說 Kim Jones(金·瓊斯)有多熱愛 Air Jordan 1 或者 Michael Jordan(麥可·喬丹)在90年代私下的穿著有多「奢侈品」, Dior Jordan 1 就還是缺少些靈性。
的確,在文化和故事講述這一塊,奢侈品牌和運動品牌的共通性的確不會像街頭品牌那麼強,但是至少也可以通過 Campaign 來體現對於合作對象或者是利用的文化歷史的尊重,這樣的事情在奢侈品合作歷史上也不是沒發生過。
由 Helmut Lang(赫爾默特·朗)設計的 LV 唱片箱宣傳照
模特為嘻哈 DJ 先驅之一的 Grandmaster Flash
© Grailed
關於未來的奢侈品和運動品牌的合作,我很期待,也很好奇有沒有誰可以找到兩個品牌中合理的共通點來作為重點並做出我們口中所謂「Authentic(正宗)」的合作。(我也很好奇 LV 籤約的滑手 Lucien Clarke(盧西恩·克拉克)的第一雙籤名鞋的推廣方式以及大家的接受度會是什麼樣。「可能是伏筆」)就算沒法在「文化」上有說服力,至少可以把合作的關注點放在鞋子的鞋型本身或者是運動品牌的專業領域上。
至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奢侈品球鞋合作這個現象?
那就要看你購買球鞋時想得到的東西是什麼了。
是想要文化的背景?
還是只是「帥」就足矣?
兩者無高下,選擇權在你。
* Bad Taste Radio 是我和我的朋友 Jonathan 在美國的電臺節目,現在已經做到第四季了。在美國東海岸的朋友們可以在每個禮拜三晚上12點在 wrbbradio.org 或者 104.9 FM 收聽我們的節目。最近疫情原因,電臺暫時關閉了,希望9月份開業回歸。由於音樂版權,電臺所有權,以及一系列不在我控制範圍內的因素,我沒有辦法將節目上傳到國內的平臺上。所以我打算在每個月的文章後加上一個分享音樂的區域。這幾首歌可能是老歌可能是新歌,沒有 Genre,共同點就是這都是我這個月常聽的一些歌。
I put the「rad」in Pr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