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食文化,不得不說的「鍋」文化,不同的鍋不同的吃法

2020-12-23 愛湯報

天氣越來越冷,剛做好的菜盛出來沒多久,轉眼就透心涼了,為了讓食物永遠暖暖的,人們將鍋端上了桌。食客圍坐,各取所需。

啊~這是冬日裡最溫暖的美食

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用鍋的呢?大概早在一萬多年前,陶烹時代陶盆、陶缽等被人們發明出來煮食物。這類陶器便可以被看成是最原始的「鍋」。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聰明的人類發明出花樣越來越多的炊具,也就有了各種材質、形狀、功能的鍋。不同的鍋,不同的吃法。

川渝火鍋

從歷史記載的火鍋資料看,火鍋多出於文人和貴人的閒情雅致,是在山水賞鑑或盛事進行時的點綴,具有偶然性與稀有性。川渝火鍋的流行,還得到民間追尋蹤跡。

川渝火鍋的起源,學界現有三種說法,一為重慶江北說,二為瀘州小米灘說,三為自貢鹽場說。三種說法各有自己的支撐點,單論資料詳實和邏輯嚴謹度來說,火鍋起源地則更可能是瀘州小米灘。

瀘州小米灘說中的火鍋主要是麻辣蔬菜鍋,起源時間是清朝時期。小米灘位於滬州市下遊約五公裡,是宜賓至重慶航道著名的枯水險灘之一,這一位置極適合停船夜宿。早晨無論從瀘州出發到重慶,還是從重慶出發到瀘州,到達小米灘時都快天黑,因此,夜宿小米灘就成了船工行船途中的唯一選擇。長江邊上的船工在小米灘夜宿、野炊,是該地火鍋形成的直接原因。船工在外炊具簡單,利用江邊鵝卵石壘灶生火,圍著生火湯鍋,將各種蔬菜放入麻辣湯底中燙食。「菜當三分糧,辣椒當衣裳。」這是麻辣火鍋起源時的狀態。

根據火鍋行業調查結果顯示在火鍋界,半壁江山都被川渝火鍋佔據。至於哪派火鍋屬川,哪派屬渝,想必各位老饕自有主張。

另外,要說火鍋是冬天的專屬味道確實有點狹隘了,因為川渝人民吃火鍋是不分季節的。比如在夏天的重慶街頭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老灶鐵鍋,辛香瀰漫,赤膊紅面的男人女人圍坐在一起,鍋內紅油沸騰,鍋外喊聲震堂,潑辣的重慶話與「麻、辣、燙」的重慶火鍋便在熱烈的日光中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

打邊爐

不打邊爐,何以慰冬夜。「打邊爐」是火鍋在粵語中的叫法: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被山水眷顧著的廣東在美食方面絕不輸其他省

正所謂「食在廣東」。嶺之南,海之北這塊生機勃勃的土地孕育了獨特的南國風味火鍋「打邊爐」,廣東人一貫追求「清、鮮、嫩、滑、香」

所以,打邊爐不需要多麼昂貴的菜式講究的是食材夠不夠新鮮,配上簡單的清湯鍋,甚至清水,將煮法化到最簡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本味。毫不喧賓奪主,脆肉鯇[huàn]魚片、潮汕牛肉丸、基圍蝦、白貝、西洋菜、草菇、茼蒿。

簡單易做,真味的鮮,圍爐而坐,慢煮緩食,這就是老廣們打邊爐的靈魂真諦。

入冬天冷,來一頓粥底火鍋。暖和的熱流由口至腹,全身舒服暢快淋漓。

在打邊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粥底火鍋絕對是小清新中的小清新。

大火熬煮的白米粥做湯底,細膩濃稠,米香四溢。粥底中幾乎沒有香辛料,但吃起來也不會覺得寡淡。其奧妙就在於涮菜的次序,最好先涮海鮮類,再涮禽畜肉類,最後涮食蔬菜。

這樣,平淡無奇的粥底便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濃縮,各類涮料的鮮甜味道。

銅鍋涮羊肉

沒有什麼事是一頓涮羊肉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來兩頓。

涮羊肉的出現可謂歷史久遠,但它的興盛與推廣則在清代自宮廷流傳至市肆,逐漸形成特色一口頂著高高「煙囪」的銅鍋。

幾乎是每個到北京的遊客都會打卡的美食。

涮羊肉與其他知名火鍋相比不論湯底還是食材品種都相當簡約,但簡約不等於簡單,因為它的吃法也講究分寸和技術。

首先鍋燒開後要先放羊尾之類較肥的肉潤鍋而後才開始正式涮肉,涮肉的核心在「涮」上要把薄薄的肉片在沸水裡滾一遭,通常只需抖落四五下,肉一變色即可,而且不能一盤子肉全下鍋,也不能一筷子夾太多隻夾一片、邊抖邊涮、隨涮隨吃最適宜。

要是吃肉吃膩了,可以來一瓣酸甜嫩爽的糖蒜解膩。等肉涮完,再在肉湯裡涮菜。

以往冬日裡,北方的鮮菜不多,所以經典涮菜就老三樣——大白菜、粉絲、凍豆腐。不過它們正好可以吸收湯汁裡的羊肉鮮味,吃起來既有羊肉的鮮美又有素菜的清爽。

臨了得再來倆外酥裡軟的麻醬燒餅飽腹,這樣,一頓地道的涮羊肉,在芝麻、花椒和小茴香的餘韻中,才能算圓滿結束。

貴州酸湯鍋

酸湯火鍋絕對是貴州獨具特色的美食。各個寨子都有其獨特的技法和味道。

不過,無論哪種酸湯,一旦離了貴州隨著水土氣候的變化,酸湯裡的微生物也會隨之改變味道也會變得「不正宗」。

酸湯有白酸和紅酸之分,如今知名度更高的紅酸湯主要的酵制食材是毛辣角(野生小西紅柿),但在貴州山區少數民族村寨中糯米或面製作的白酸湯才是傳承已久的經典。高山上的泉水和自家種的香糯米,做成熱米湯後經自然發酵得到酸湯,然後加上蔥、姜、蒜、木姜子等調味料酸湯火鍋的湯底便算成了。放入魚、蝦、螺等河鮮,或是鵝肉。

總之是離不開江水溪水的物產,熱湯沸騰,邊吃肉,邊涮些時蔬野菜,酸鮮可口,味型獨特。

地鍋

地鍋菜是徐州特色。徐州菜有三個「乎乎」,油乎乎、辣乎乎、黑乎乎。

地鍋菜也是這樣,重油重辣,鐵鍋底燜上濃汁淋漓的菜底,鍋邊上貼著一片片又薄又軟的白麵餅子,餅借菜味,菜借餅香,滋味無窮。

乾鍋

乾鍋屬於川菜。火鍋湯汁很多,可以涮燙,但乾鍋的湯汁則相對較少,也更入味。

麻辣鮮香的乾鍋,可以稱得上是「碳水殺手」,一份乾鍋能配三碗飯。至於在四川之外看到的「四川麻辣香鍋」和乾鍋很像,但沒什麼關係而且在四川也幾乎看不到「麻辣香鍋」。

鐵鍋燉

東北人愛吃燉菜。酸菜燉白肉、豬肉燉粉條子、亂燉……

正如那個段子所說,「給東北銀一口大鐵鍋,能燉出整個人生」,吃燉菜,最有感覺的還是用大鐵鍋燉的菜。以前在東北冬天的取暖設備就是一席磚鋪泥抹的大炕連炕的爐灶可以做飯,食物在灶上燉好後,便能連鍋帶蓋一起端上炕桌吃。

西藏石鍋雞

在「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東南角有一處嵌入高寒雪域的熱帶桃源——墨脫,那裡的人用刀將山上的皂石雕鑿成鍋,雖然這樣一口石鍋能有幾十斤重,但其質地綿軟,傳熱快而且使用時間越久,煮出來的食物味道越醇厚。

當地人喜歡用石鍋煨雞肉,放養的藏香雞香味撲鼻,吃完雞肉再煮點菜,吸滿肉香的鮮蔬足以慰藉人生。

中國人講究不時不食,寒風凜冽的時節。吃一頓熱氣騰騰的「鍋」美食,絕對應時當令。

「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

蒸汽氤氳中,三五好友邊吃邊聊,其樂融融,鍋暖,身暖,心裡也暖。

這才是冬天的正確打開方式啊

最後地理君再囉嗦一句

同吃一鍋,記得使用公筷哦

相關焦點

  • 炊之源陶瓷鍋與中國飲食文化的微妙關係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是地大物博文化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結合56個民族的飲食特點,不斷的融匯交流,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烹飪方式及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相信每個吃貨在各種美食紀錄片中,都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中國美食可以說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聲譽,這也是我們飲食文化值得驕傲的地方。
  • 中國「鍋」家美食
    也就有了各種材質、形狀、功能的鍋不同的鍋,不同的吃法其中也隱藏了不少地理秘密▼川渝火鍋在四川吃鴛鴦鍋的清湯鍋,筷子得伸長點將火鍋視為一種飲食陋習如今也有人認為火鍋「沒文化」一股腦大鍋燴有啥可吃的呢沒啥好吃?
  • 日本美食說——《孤獨的美食家》中感人至深的壽喜鍋!
    大家好,我是雅麗說美食!專注為大家搜羅介紹各種日本美食。雖然日本飲食文化起源於中國,但是卻在後期發展成為獨具自己特色的文化,今天我要介紹的就是《孤獨的美食家》中大叔吃了之後覺得感人至深的壽喜鍋。壽喜燒的小歷史壽喜鍋也叫作「鋤燒」或「牛鍋」,日語寫作「すき焼き」(SUKIYAKI)。
  • 康巴赫不粘鍋趣味視頻熱播 德國品牌走進中國文化
    近期,康巴赫不粘鍋趣味視頻熱播,不少觀眾莞爾的同時,大呼一貫以嚴謹著稱的德國品牌居然也開始走進中國文化,玩轉網際網路思維。 在《麥芽糖》篇視頻中,古樸的胡同裡,兩位老鄰居熱情寒暄,邀請對方嘗一嘗麥芽糖,對方半推半就嘗了一口。畫面一轉,大出所料,牙套竟掉了出來。
  • 專訪臺灣美食家朱振藩:西餐的盤文化與中餐的鍋文化相差太大
    以下為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朱振藩的專訪:西方的「盤文化」和中國的「鍋文化」澎湃新聞:您在書裡有講到過「『吃』也分為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如果你吃了一樣美食僅僅覺得它很好吃,那就是下裡巴人了。」那吃文化中的「陽春白雪」是什麼?
  • 飲食文化:瑞士美食奶酪火鍋
    如果要說瑞士有什麼美食的話,那一定首推奶酪火鍋。這道美食不僅僅是醇香美味、久負盛名,更重要的是它使用了西餐中很少見的中國吃法,翻譯成「火鍋」可以說既形象又貼切。  傳統的西餐菜餚在分餐制的要求下,每個食客都須優雅並拘謹地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與此不同,瑞士人在吃奶酪火鍋時,會像中國人吃中國火鍋一樣熱情圍坐,在共享一鍋佳餚的同時侃侃而談。
  • 2020臨高美食文化專場推介會在海口舉行
    臨高臨城哩哩漁娘品牌體驗館負責人符力曼說,作為臨高嘉賓,今天她來參加2020冬交會,被臨高的美食文化推介會所吸引。「來臨高的話,韭菜餅是不得不品嘗的美食。」她說,在臨高的大街小巷,能看到不少當地人在馬路邊架在火爐上的油鍋,食客圍坐在油鍋旁,品嘗最新出鍋的韭菜餅,這成了臨高特有的街邊美味。接近中午時分,筆者在現場看到,臨高美食展示與品鑑區的美食已全部被「搶空」。
  • 美食文化|莊浪人的暖鍋情緣
    說起莊浪的小吃,大家一定會不約而同的說起我們最愛吃,家家有,人人愛,做起來簡單,吃起來美味的——土暖鍋。這道小吃,大多數時候是在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一道美味佳餚。如果,沒有吃它,就感覺這個年味就沒有了。
  • 一口鍋的文化和歷史:鑄味為現代中國打造非遺鑄鐵鍋
    然而做出一道道好菜,不僅僅關乎食材和廚藝,鍋的選擇也相當重要。而在鍋具排名頂端的位置,必然是鑄鐵鍋。        「我的夢想,就是讓每個中國家庭都有一口鑄鐵鍋,」佛山住味寶廚具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龐耀勇說。該公司旗下的品牌產品「鑄味」,剛剛在「雙11」購物狂歡中賣掉了一萬口鑄鐵鍋。
  • 各地的文化差異導致了美食的不同形式,月餅大變樣
    中華民族文化流傳很廣,我國有代表他們不同文化的民族,也發布在不同的地區。每個地區的環境和我們之間的文化差異都不一樣,因此,就導致了美食也隨著文化差異的不同,出現了很多不同的形式。這些感悟,對於愛好旅遊的人應該不難理解,因為我們去旅遊的景點也與各地的文化差異不同,我們去旅遊景點的風格也不一樣。前一段時間,我們剛過了國慶中秋,是兩個節日一起過的,這是前所未有的,很值得紀念。當然,我們中秋節要的習俗也沒有少咯。我今天要跟大家說的是因為各地形式差異的不一樣,而導致了美食的不同。
  • 比利時美食vs中國美食 | 中國/比利時國際文化海報設計展
    ▽以下為正文眾所眾知歐洲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很大的差距這些差距一一體現在我們兩國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那麼今天小編就到帶你們看看我們衣食住行中的「食」有哪些不同呢比利時美食vs中國美食僅次於法國的歐洲美食王國——比利時美食
  • 潮汕的拜神文化與美食
    說起潮汕,一定要提到的就是我們的潮汕美食還有我們的拜神文化了。去過潮汕的人大概都會承認,這是一個美食聖地。
  • 【文化火鍋】這麼多火鍋鍋具,你見過幾種?
    最早有紫銅火鍋,後來發展到鴛鴦鍋、子母鍋等別具特色的鍋具。鍋具的發展為火鍋品種和火鍋店經營模式的多樣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也為改善食客對火鍋的視覺審美創造了條件。作為重慶火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火鍋鍋具的不斷發展,是一代代火鍋藝人不斷努力的結果,我們更應該不斷發展和傳承。下面看看有哪些奇特的鍋具吧。
  • 煎荷包蛋冷油下鍋還是熱油下鍋?區別在這裡,做法不同味道也不同
    煎荷包蛋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吃的一道美食了,尤其是在吃早飯或者是來不及做飯的時候一道美味可口的荷包蛋又容易做又好吃,營養也是非常豐富的。煎荷包蛋這道美食製作簡單,用時短,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在家裡自己做過,但是大家知道這道菜究竟應該熱油下鍋還是冷油下鍋嗎?
  • 黑人小夥將5瓶可樂倒入鍋中,1小時後驚呆眾人,網友:智商無下限
    黑人小夥將5瓶可樂倒入鍋中,1小時後驚呆眾人,網友:智商無下限在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地球上,有著不同的人種,不同的人種之間又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文化方面的差異。就算是生活在同一個國家裡,也會有這樣那樣的差異。
  • 老闆電器弘揚傳統美食文化 打造中國新廚房讓中式烹飪更普及
    老闆電器一直以來關注中式烹飪文化的發展,以傳承中式烹飪為己任,推出「中國新廚房,老闆四件套」套系化產品,幫助更多中國家庭輕鬆掌握中式烹飪,在家也能隨時製作中式美食。此外,老闆強力洗洗碗機開創洗鍋時代,72°C高溫煮洗健康除菌,其特別設置的中式可調擱架,讓烹飪後各種餐具都能放入清洗,解決烹飪後的洗鍋洗碗問題。
  • 這鍋屎,得趁熱吃!
    ,更多狩獵文化戶外文化資訊華夏美食確實深不可測。「羊屎鍋底」被徹底炒幹後,有經驗的主婦們便在鍋中兌上清水和羊的膽汁,小火慢燉完成整鍋湯頭的初步炮製。市場上,商販們還會販賣新鮮的牛、羊癟供當地人烹飪使用;癟的吃法不局限於火鍋一種吃法,涼拌、爆炒都可以讓這種原生態食材的腐草味、糞便味得到完美的展現。
  • 這一點都不英國範——不同的文化說「開吃」
    不然不足以表達美食家對當地美食的喜愛,更體現不了當地美食文化的特點和風俗人情。少興。這是為什麼呢?日前《米其林指南》網站發表了一篇英國美食家的參考文章。「開吃」在歐洲各國不同語言區有不同的說法「Bon appetit! (法語)Guten appetit!(德語) Buon appetito!
  • 馬鈴薯:中國的「大雜燴」文化VS法國的「土豆泥」文化
    馬鈴薯的食用文化伴隨著食用方式相繼展開,總的來說歐洲人食用土豆的方式較為類似,幾乎都是將其做成泥狀,然後再加上各種調味料,這也是歐洲人食用土豆的主流方式;而中國卻更為豐富,不將其做成泥也能做出各種別具一格的土豆佳餚。那麼,中國的「馬鈴薯飲食文化」與歐洲又有何差別呢,在差別中是否又有相似之處?
  • 吵菜鍋|白菜不要光曉得炒著吃賴!
    白菜不要光曉得炒著吃賴,今天我就教你們換個新吃法,既特別又好吃,你家小孩肯定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