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牌子是一個獨立的玉雕藝術門類,是隨身攜帶的玉雕佩飾品之一。因為它規格方正,大小適中,可佩戴於胸前又可佩掛於腰間,無論是欣賞還是把玩都十分合適,男女皆宜,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
我們平常所說的玉牌飾通常是指明清兩代官僚文人喜歡把玩佩戴的小玉牌,通常佩戴在腰間,清代的北京人(主要是滿族人)稱其為「別子」。實際上玉牌飾的起源很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有玉牌飾出現,良渚文化玉牌飾多有穿孔,可能用於佩戴。漢代也有玉牌飾,但大多數並非用於佩戴,而是用於玩賞或陳設。
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清代多有仿明之作,亦有刻「子剛」款的偽作,從遼宋「春水玉」、「秋山玉」 牌,到明代陸子岡的「子岡牌」,再到清代以來的「子岡款牌」以至當代玉牌,無論從工藝、內容、意境、我們都會找到各朝各代特有的文化訴求和時代審美。
良渚文化的玉牌飾是良渚玉器中很有特色的一種器型。一般呈扁平形,分為圓形和三角形兩種。圓形的玉牌飾中間有孔,有的為素麵,有的帶有紋飾,往往是邊緣雕刻龍首紋。現藏於良渚博物院的一件素麵玉牌飾,其中間的鑽孔不是常見的圓孔,而是有點像星形,形狀特殊,不知古人有何用意。
漢代玉牌飾是中國玉器史上一個特殊品種,在國內外僅發現了數十件。這個時期的玉牌飾有大有小,以單面浮雕獸面紋者為多見,少量有鏤空雕的紋飾,可能用於鑲嵌家具或陳設。這種玉牌飾的背面光素無紋,正面的獸面紋應為「龍面紋」,因為如果把這種玉牌飾上的獸面圖案對摺起來,就會看到一個龍頭。也有的玉牌飾雕刻有鳳鳥式螭龍圖案。另外,漢代還有方形、長方形玉牌飾,單面浮雕動物圖案,估計也用於裝飾。漢代玉牌飾通常用料較好,琢工也很精良,在雕刻手法上陰線、陽線、凸雕、圓雕相結合,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明清時期的玉牌飾主要用於佩戴和鑲嵌家具及陳設,少量有其他用途。一塊小小的玉牌,方寸間融繪畫、書法、雕刻及故事文化於一身,使天生麗質的玉經過一番修飾後擁有了生命。明代玉牌由制玉名匠陸子岡所創,其所制玉牌,必選上好的和田玉料,加以精雕細刻,玉牌整體比例得當,絲毫沒有讓人不適的感覺。子岡玉雕一改明代玉器陳腐俗氣,以精美的玉料,高超的玉雕技法,將印章、書法、繪畫藝術融入其中,子岡制玉掛件,形若方形或長方形,寬厚敦實,猶如牌子,故簡稱為「子岡牌」。清代的玉牌在繼承明代玉牌藝術特點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製作出許多邊沿加鏤雕或吉祥圖案的玉牌,及各種不同造型,如葫蘆形、耦片形等。明清玉牌都是寓意美好、象徵祥和的題材與內容,這與現代人的思想產生了共鳴,所以得到了人們的推崇、喜愛。
不論哪一個時期的玉牌飾,大部分都雕刻有各種各樣的吉祥圖案,是深受廣大收藏愛好者喜愛的古代藝術品,但在不少收藏者在收藏玉牌時存在不少收藏誤區,其一是玉牌價格高低看原料,其次是過於崇拜大師的作品。有些籽料原料非常好,但雕刻師的工藝實在太差,把原料糟蹋了,在行內這樣的成品玉雕的價錢,要低於原料的價錢。另外並不是所有大師的作品都能升值,中國的玉雕大師中也有一些沽名釣譽之人,他們的作品藝術含量不高,但價錢高,買了這種作品,升值很困難。還有一些年歲已高的大師,他們的作品用多年前的標準來評判,確實水平高,但隨著新工藝、新工具的運用,很多老大師的作品在學術水平和技術難度上,從現在來看,就顯得遜色了。
收藏和田玉牌除了要看玉質外,還得看手藝,兩者要結合起來,不可偏薄了任何一面,否則容易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