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星辰庭院
來源 | 潤商財經
筆者剛剛又刷了一遍皮克斯的《心靈奇旅》的預告片,雖然只是個預告短片,但仍然是非常鮮明的「皮克斯式」風格,畫面精美,創意獨到,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因為抑制不住長久以來對這家公司連綿不絕的敬佩之情,所以今天來聊一聊為什麼皮克斯的動畫電影會如此出色。
對於一家成規模的電影公司來說,生產出一兩部賣座的電影雖然也得耗力勞神,但只要規劃得當,其實出成果也是在預期之內。
跟硬體產品或者其他剛需服務相比,如果想要在電影這樣的內容行業裡持續的產生爆品,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觀眾老爺們的口味實在是太難琢磨,在這個性取向都隨時會發生變化的時代裡,讓導演去壓中觀眾喜歡看什麼樣的故事,實在是有些難為人。
更要命的是,還有資方爸爸們在後面虎視眈眈,隨時有手段強行改變導演們的性取向。所以,電影製作公司的經營邏輯是依賴於少量的爆品盈利覆蓋掉多數的庸品成本,幾乎沒有公司指望自己生產的每部電影叫好又叫座。
電影製作這種事兒在一定程度上就像玄學,哪怕一家公司剛拍出一部《我不是藥神》,狂攬三十多億票房,下一部就可能來個《直播攻略》,華麗麗地撲街。
但皮克斯例外,這是在行業內鳳毛麟角的,有底氣這樣要求自己的電影公司,而且還是製作成本極高,沒有明星流量加持的動畫電影公司。
至今為止,成立35年的皮克斯共拿下10次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而奧斯卡是從2001年才正式開始設置這一獎項,所以1995年驚豔世人的《玩具總動員》甚至沒有機會獲此殊榮。
所以從數量上來看,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幾乎快成了皮克斯的內部頒獎,這樣的產品輸出能力,實在是驚世駭俗。
但考慮到皮克斯是賈伯斯這位「產品經理之神」的嫡系公司,這一切成績似乎又顯得順理成章,就好像大家對梅西一場轟下兩三球這樣的表現早已見怪不怪。
但皮克斯就是皮克斯,它並不是另一個蘋果。相反的,皮克斯之所以能成就今天的地位,恰恰是工作團隊與賈伯斯之間維持了一個微妙的平衡,沒有讓喬幫主的個人影響力在皮克斯肆無忌憚地蔓延。
皮克斯的前CFO勞倫斯·利維曾寫過一本《孵化皮克斯》,詳實地記錄了皮克斯從一個破產邊緣的小公司成長為業界傳奇的歷程。
在這家公司的成長之旅中,賈伯斯的精力其實大都放在NEXT和蘋果上,並沒有太多時間管理皮克斯。
而在公司內部,從總裁卡姆爾,創意天才約翰·拉塞特,再到普通員工,其實都對他們的老闆心存戒懼,不少員工認為賈伯斯強勢自負的行事風格會摧毀皮克斯開放包容的企業文化。
賈伯斯可以用咆哮命令工程師不惜代價讓蘋果手機再薄一毫米,但沒有辦法讓一群創意天才在電影藝術上妥協。因此,皮克斯的高管甚至會刻意地限制賈伯斯參與到一些業務中,比如非常著名的「智囊團」會議,就從未讓他們的老闆參加。
考慮到賈伯斯是皮克斯的唯一股東,皮克斯也一度依賴於喬老闆的私人支票維持現金流,這種要求的魔幻程度,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類似於一個孩子要求控制欲很強的父母不要再過問他的考試成績,這種事情一般是以這個小孩的臀部紅腫為結局。
但有趣的是,賈伯斯對這些要求和限制欣然接受,尤其在電影製作上,他並沒有過太多次的過分幹涉,這不能不說是皮克斯後來崛起的一個必要前提。
之所以讓完美主義的賈伯斯能夠放心的下,最重要的還是皮克斯團隊的能力。
皮克斯的創意大師,導演約翰·拉塞特曾將皮克斯的工作心法總結為「科技啟迪藝術,藝術挑戰科技」,這十二個字可以說是非常精當地展現了皮克斯生命力的兩大源泉:技術創新與藝術創意。
眾口難調,一個再精彩的故事也不可能打動所有人,連《教父》這樣的電影都有人給出一星好評,更別說是一群玩具或者汽車為主角的動畫片。
但如果說起皮克斯的動畫製作技術,估計鮮有人會不服氣。
在被迪士尼收購前,其技術實力可謂業界標杆。皮克斯的技術基因是天生的,在被賈伯斯用1000萬美金拿下之前,其是盧卡斯影業工業光魔團隊的電腦動畫部。
對,就是那個拍攝《星球大戰》的盧卡斯影業,所以絕對算得上是師出名門。
公司師出名門,創始人同樣師出名門令,皮克斯總裁,奠基者艾德·卡姆爾畢業於猶他大學,師從「計算機圖形學之父」的伊凡·蘇澤蘭(Ed Catmull),蘇澤蘭的導師是大名鼎鼎的克勞德·香農,也就是「資訊理論之父」,更是如雷貫耳。
在研究生階段,卡姆爾就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3D動畫短片《手》,他將自己的左手通過計算機技術模型化,在製作過程中,卡姆爾給他的左手手標註了350個三角形和多邊形。還因為缺乏動畫製作經驗,用石膏做手部模型,結果把自己的汗毛都給扯了下來。
看一看大佬們的左手都在做什麼?這種為科學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學習再學習。
2019年,卡姆爾榮獲了計算機領域的諾貝爾獎--圖靈獎,這個獎項也是對他過去在計算機圖形領域做出貢獻的認可。在皮克斯,這樣出色的技術專家也絕非卡姆爾一人,比如一同被頒發圖靈獎的派屈克·漢拉汗,也曾是皮克斯動畫的創始員工。
看起來天才也並不一定孤獨,也挺喜歡成群結隊。
但電影畢竟是電影,技術再出彩,講好故事才是最終目的,所以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創意就成了決定電影成敗的關鍵。
但即使在大數據時代的今天,奈非鵝廠這樣的巨頭也沒有辦法保證自己出產的每部作品都達到預期。
這個難題皮克斯同樣需要面對,歷經三十五年風霜的皮克斯在保護創意,孵化故事這方面有著自己的有效方法論。
尋夢環遊記
這些方法論聽來其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消除層級,鼓勵創意,包容失敗,坦誠布公,這些話每一家網際網路公司都在強調,但為什麼有這樣強悍的創新能力還是屬於皮克斯呢?
卡姆爾也寫過一本關於皮克斯的書《創新公司:皮克斯的啟示》,在書中,他記錄了這麼一件事:
《玩具總動員2》一開始並不是由約翰·拉塞特這樣的元老負責,而是交給了兩名完全沒有導演經驗的動畫師。他們雖然在動畫製作領域經驗豐富,但作為導演還是無法勝任這個項目。
最終在距離電影上映不到一年的情況下被迫換人,重新由拉塞特接手,才拯救了這部電影,但過程中也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員工在加班趕工時付出的健康成本。
在回顧這一併不光彩的事件時,卡姆爾反思「是我辜負了他們」,讓項目負責人承受了遠超他們能力之外的工作。
皮克斯總裁艾德·卡姆爾
這個案例看起來平淡,但很讓人感動,恰恰體現了這家公司最高操盤手的坦誠。身為總裁,當項目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是諉過他人,而是反省自己的決策流程。
這裡面其實不僅僅是勇於負擔責任,而是一種信念與習慣,給予員工最大的空間與信任。只有企業的最高決策者以身作則,在一定範圍內包容員工的失敗,賦予員工以空間,創意的生長才能成為可能。
因為一個好的創意是脆弱的,卡姆爾將電影的早期創意稱為「醜陋的嬰兒」。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也曾說:就像所有生物剛誕生時都奇奇怪怪一樣,所有創新的想法也是如此。
培育創意,一個開放,輕鬆,坦誠的環境是必需品。所以你在富士康肯定見不到什麼創意,不少老闆甚至不希望996社畜身上有什麼創意,做好執行就可以了,這才符合資本增殖的規律。
話說回來,故事創意其實也可以流水線生產,頭腦風暴就是很好的形式,但精彩偉大的故事絕不是如此誕生。
我們回顧皮克斯的電影,其實原版故事和上映電影其實已經相差十萬八千裡。舉個例子,你能想像《怪物電力公司》一開始劇本主角是30歲的男會計而不是女孩阿布嗎?
所以,最終呈現在熒幕上的動人故事中間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正,推翻,再修正,再推翻的過程,任何一次組織權力的幹涉都需要小心翼翼,在項目進度和保護創意上做到平衡才能最終考驗這家公司的底色。
這無異於在鋼絲繩索上保持平衡,而皮克斯在這條鋼絲繩索上走了三十五年。他走得很好,我也相信他也會繼續這樣走下去,給我們帶來更多,更精彩的故事。
參考資料:
勞倫斯·利維:《孵化皮克斯》
艾德·卡姆爾:《創新公司:皮克斯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