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後側拉傷可能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停止疼痛,但不痛了不意味著完全恢復了。
大腿後側最常見的受傷位置是坐骨下端
說到身體柔韌度,估計同學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摺疊前屈手去抓大腳趾。會專注去拉伸大腿後側這一塊,比如劈腿,需要大腿後側的打開。
但是,練習過程中應該有發現,這一塊真的不好拉伸,一不小心就拉受傷了。大腿後側的修復需要時間、耐心和堅持,可能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停止疼痛,但不痛了不意味著完全恢復了。
當大腿肌肉沒有正確啟動時,這條肌腱就會被拉傷一次,就會形成傷痕組織,傷痕組織是為了保護受傷的肌腱,同時會讓肌腱更加脆弱和僵硬。如果傷痕組織還沒有消失又接著受傷,那麼就會越來越嚴重。
啟動大腿後側肌肉是預防和修復大腿後側拉傷的第一步。在瑜伽中,大腿後側拉傷的機會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前屈摺疊。
常常囑咐初學者,從髖部開始摺疊,而不是腰部。保持背部延展和腰椎自然生理曲度。更建議彎曲膝蓋,保護大腿後側,防止膝蓋超伸。
天鵝潛水式:在前屈中過度彎曲下背部,會導致大腿靠近坐骨處的肌腱拉傷
當我們變得柔軟之後,仍然按照這個方法去做,甚至過猶不及。因為變得越來越柔軟,會轉動骨盆向前、坐骨向上、腰椎曲度過大,會導致大腿靠近坐骨處的肌腱不斷拉伸,就像橡皮筋一樣,不斷拉伸,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斷裂。
在課堂上老師經常叫我們啟動大腿前側肌肉(股四頭肌),把膝蓋上提,保護膝蓋。但是很少老師叫我們啟動大腿後側肌肉保護大腿後側的肌腱。
大腿後側力學
最簡單有效的練習大腿後側肌肉的方式是簡單的後彎體式,比如蝗蟲式,啟動大腿後側肌肉伸展髖部前側。
我們先來看看大腿後側的功能,其中一個功能是用來彎曲膝蓋和走路、跑步的時候,這就是為什麼跑步的人大腿後側會緊張。
還有一個功能就是保持身體直立,執行這個功能的位置在大腿靠近坐骨的位置。通過拉伸坐骨靠近大腿後側保持骨盆擺正上半身立直,如果這個部位鬆弛就會導致站立時骨盆前傾。
執行這個功能的時候小腿是穩定的,比如站立。所以久站的人大腿後側會比較緊。
大腿後側:大腿後側肌肉,連接小腿和坐骨的部位,功能是讓身體站直和往前屈,往前屈時要啟動大腿。
站立時,如果大腿後側靠近坐骨處的肌腱收縮太多,會導致骨盆後傾,大腿後側過度收縮和緊張。好的體態需要大腿後側和前側肌肉的平衡。
預防大腿後側拉傷
在前屈體式中,要啟動大腿後側肌肉保護肌腱過度拉伸。
如果很難找到這個感覺,可以試試站立前屈,雙腳稍微分開,膝蓋稍微彎曲,等距地(腳沒有真正移動)去收右腳向上,這時你會感受到大腿後側的收縮,坐骨會自然向膝蓋方向轉動和靠近。
大腿後側和體態:大腿後側過緊會拉坐骨向下,導致下背部平直,腰椎自然生理曲度消失。
在前屈體式中,坐骨向膝蓋的方向移動,那麼大腿後側好像在抗拒拉伸。其實,這是瑜伽中常見的「離心拉伸」。
舉個例子,我們右手抓著重物彎曲手肘上提,啟動肱二頭肌,然後保持抓住重物,緩慢伸直手臂,在手臂完全伸直之前,肱二頭肌做的就是「離心拉伸」,肱二頭肌在用力的同時在拉伸。
做前屈體式時大腿後側也是一樣,在啟動肌肉的同時拉伸肌肉,保護大腿後側靠近坐骨處的肌腱。
如何修復受傷的肌腱
第一個方法是按摩。受傷之後會產生傷痕組織,為了讓肌腱保持活力,用手指去按摩受傷的位置,只朝一個方向,保持5-10分鐘,要有一定的力度,讓受傷的位置感受到疼痛,但又不能太痛。
傷痛是最好的老師,是由我們的練習模式和習慣導致的,傷痛教會我們反思自己的練習,拋掉不好的習慣和模式,重新認知身體。
第二種方法就是加強肌肉鍛鍊,同時配合輕柔地拉伸。最簡單的練習體式有蝗蟲式和橋式,鍛鍊到達腿後側肌肉。
蝗蟲式
鍛鍊和拉伸肌肉:受傷的腿抬起來,啟動了大腿後側;大腳趾向後延展,拉伸了大腿後側。
每次腿不用抬太高,重複做10次。建議每天練習。
橋式
加強肌肉來恢復:在橋式中,雙腳跟向下用力,同時等距向頭反向移動,啟動大腿後側。
在橋式中,腳跟往下踩,腳掌往臀部方向等距(沒有真的移動)移動,胸腔去找下巴,頭部不要太用力壓地,會導致脖子緊張。啟動臀部上方肌肉拉尾骨向腳的方向,防止腰部擠壓。
保持幾次呼吸放下來,抱住膝蓋放鬆,然後重複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