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字的《心經》裡有些文字的字面並不難懂,有的地方還有交叉重疊,這樣看,260這個數字還要少一些。
放上《心經》全文,粗粗地梳理一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上邊在文中標記了「般若波羅密多」。《心經》260字裡「般若波羅密多」六字出現5處,計30字。30字以一個「般若波羅蜜多」計的話,260字便相當於234字。
同理,「舍利子」兩處6字當一處計,234字便是231字。「揭諦」四處8字當一處計,231字便是225字。
以這種計重的辦法觀察《心經》,或可算作一種化難為易的辦法。
還有一個辦法比這個計重的辦法更容易操作,這就是按點計算,點的大小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靈活掌握。
以「觀自在菩薩」為例,這五個字可以看作一個點,也可以是兩個點、三個點。三個點的就是「觀」「自在」和「菩薩」,「觀」理解了、徹悟了,這算解決了一個點,「自在」認識清楚了算是又一個點,「菩薩」弄明白了又多一個點。
「觀自在菩薩」五個字,看似容易,但一個點一個點細究起來還真要花點氣力和時間。
比如以「觀」這個點說,「觀」是什麼?怎麼達到?眼觀嗎?別的「觀」法還有沒有?有哪些?會用嗎?
《心經》之深、之難不是外表能看出來的,這便是《心經》的妙處,也是其他經典的妙處。就如遠山,看著很近;等走過長長的一段路卻還到不了,看著依舊是很近;再走過長長的一段路還是不到,看著還是很近。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多少人一天到晚搖頭晃腦、虔誠地抄著、誦著,《心經》之妙卻未必通達。
觀自在是誰?在哪?如何行般若波羅蜜多?它照見五蘊皆空,它度一切苦厄,為什麼?
像遠處的山,觀自在看著很近,朝這個方向走起來很遠,遠到要幾年,幾十年。
從手頭的書裡照錄下涉及「菩提薩婆訶」的內容:
「菩提」則譯為「覺」、「智」、「知」、「道」,即無上佛果。「薩婆訶」有「速疾」之意,表示依次心咒,便能急速得成大覺,成就無上的菩提。
依照上邊內容做一下擴展:
菩提是覺悟;
菩提是智慧;
菩提是知道。
覺悟什麼?覺悟的是關於人生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東西。智慧也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關於人生的智慧。知道的也不是一般的東西,而是屬於生命的那些東西。
菩 提 +薩婆訶=菩提薩婆訶
覺 +速 疾=速(疾)覺
智 +速 疾=速(疾)智
知 +速 疾=速(疾)知
隨手又翻到「眼、耳、鼻、舌、身、意」見書上邊的解釋說這叫「六根」或「六情」。
突然想到一棵豐茂的樹:這樹有茂密的枝葉,有粗壯的樹幹,樹幹往下看便是深入泥土的樹根。
根從泥土中獲取水,獲取肥料養分。
人,如樹。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樹的根一樣,只是樹的根紮根泥土,人的根伸向生活。
書裡這樣說六根:
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根,為認識器官之意。眼根指視覺器官及其能力;耳根指聽覺器官及其能力;鼻根指嗅覺器官及其能力;舌根指味覺器官及其能力;身根指觸覺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指思維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種又稱五根。無根乃物質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意根則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無色根。
六根兩類,前五個一類,意根單為一類。不難看出,前無根為意根提供支持,而意根又反過來協調、控制前五根的活動。有人可能會說:我看不見、感覺不到呀?是的,人可能看不見、覺察不到,正是因為多數人的看不見和覺察不到,才有了古往今來無數的思想家通過他們的思索,他們的傳承來讓更多的人看見、覺察。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百花版《紅樓夢》
(2015年2月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