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你媽,聽起來很彆扭,還有點像罵人,但總有人這樣稱呼伴侶的父母,還說,不這樣叫,就分不清到底在說誰的父母。若不是狡辯就是藉口。
無論誰的父母,我們都有照顧,孝敬的責任。假如把對方的父母和自己的雙親一視同仁,生活中的矛盾就會少許多。從今天起給媳婦做個樣子,在你心裡,嘴裡都是咱爸,咱媽。家將是一個其樂融融的氛圍。同時也給孩子做了一個正面良好的榜樣,他們的未來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出門做事,拼的不僅是學識,更是教養。
一個人能做到對至親的愛,才配談對國家的愛,一個沒有大愛,沒有胸懷的人,也很難做成大事。
當你享受美食時,一定要記住與兩家老人分享。對嶽父,嶽母一點點好,就是對媳婦最好的感動,勝過你給她九千枝玫瑰。
在父母跟前,我就是一個很孝順的孩子,除過給他們四季添幾件衣服,每次體驗到好吃的,我一定記在心裡,回家時,用泡沫箱裝著帶回。在我心裡,父母的日子在一天天減少,我不想讓自己哪一天後悔,遺憾地只剩下無盡的眼淚。
在我心裡,孩子第一,老人第二,老公第三,他還打趣道,「狗狗第三,我第四」。
對於公婆,我也會盡我的責任,給他們洗衣服,理髮,洗腳,剪指甲,讓婆婆不至於暗地裡恨我到牙根痒痒。他自己唯一一個有出息的兒子,讓我奪走。
其實,有時做事倒是為了我們自己。經常有人遇到老人突然離去,傷心欲絕,捶胸頓足,還沒有來得及做,就沒了機會。
我一個堂弟在深圳做事,聽說,經營的很好,一年幾十萬進帳。即使父母兩人都來,他也能養活得起。去年我嬸和我叔,賣掉農村的糧食,家畜,家禽,看樣子是準備長期去深圳定居了。
可是不到一個月就打道回府了,一問,原來是看不慣兒媳婦買個五六十元的大西瓜,居然給家裡留半個,給娘家媽拿半個。給婆婆買個手機,娘家媽也拿的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我嬸不幹了,跳起來罵兒子,「你怎麼能把我和你丈母娘一個看法,我是誰,我拉扯你多不容易,她給你做什麼了」。一把鼻涕一把淚,罵完就收拾行李扯了。
現在的年輕人都有工作,都在掙錢,早已不同於上一代,男人掙錢養家,女人帶娃守家,大事小情,都得問掌柜的(老公),女人沒有決策權,給娘家媽帶個東西,都要偷偷摸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