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讓尼採痴狂的女人

2021-02-08 博雅鑑人文

昨天寫了俄羅斯女作家莎樂美徵服尼採、弗洛伊德、裡爾克這些天才的故事,鑑於篇幅有限,總有些意猶未盡。今天想單獨寫寫莎樂美和尼採的故事,看看這位20世紀最偉大,也最有爭議的哲學家為一個女人的痴狂。

哲學家尼採

莎樂美無疑使美麗的,但對尼採這樣天才來說,容貌只是一個初級門檻,不然他不會38歲還沒開始真正戀愛過。莎樂美究竟何許人?

莎樂美1861年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貴族出身。父親曾任父俄羅斯軍隊總監,和沙皇關係密切。沙皇為她的出生還給這位大將軍寫了賀信,新聞界也用俄文和德文報導了這一喜訊。她的父親視這個唯一的女兒為掌上明珠。

優渥的家庭條件讓莎樂美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她童年和少年時代特別之處是:不僅沒有嬌生慣養的將軍府大小姐的蠻橫無理,卻帶著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和疏離感,喜歡沉思,總和周圍的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她的思想常常在一個非現實的世界裡馳騁,內心深處湧動著一種難以克制的、對未知世界探求的欲望。這種孤單感和隔絕感並非是家庭的原因,反而莎樂美從小就享受著過多的自由和溺愛,她父親甚至向她就讀的學校要求,希望使莎樂美能夠成為學校裡的特殊人物,不受規則約束,也有行動自由。脫離了條條框框後,思想的維度打開了,也常常跳脫到一個虛幻的世界裡。她的反叛精神和父系家庭格局下給她灌輸的男性思維,讓她具有了男性的思維角度、理性、有著清晰邏輯定式。

莎樂美

1880年的秋天,19歲的莎樂美告別俄羅斯到瑞士蘇黎士大學求學,主修宗教、哲學、語言學及藝術史等。但長期過度緊繃的學習,嚴重損壞了她的身體。莎樂美得了肺結核,因為不得不中斷學業,前往義大利療養。在那裡她結識了德國婦女解放運動中傑出的領導人馬爾維達·封·邁森堡夫人,並和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夥伴之一哲學家保爾·裡在夫人的文化館不期而遇。

保爾·裡學識廣博、思想有見地的,性格溫柔,寬容大度。莎樂美很願意把保爾·裡視作一個值得信任的朋友。把他當成哥哥一樣去傾訴,去長期膩在身邊,去完成心靈的相互溝通。不過顯然保爾·裡沒有把莎樂美當成妹妹。他已經愛上了莎樂美,跪地求婚,莎樂美坦率地拒絕了他。她給的原因:自己出國是來求學的,不是為了結婚。他們是有默契和信任,可是她不想發展成愛情。保爾·裡很失望,但他對莎樂美濃烈的愛居然讓他答應了,願意和她繼續做朋友,同時還把自己的朋友著名哲學家尼採介紹給莎樂美。

故事男主角尼採登場。1882年的春天,38歲的他和風華正茂的21歲的莎樂美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相見了。第一眼,尼採就被莎樂美的美貌吸引了,以至於開口的第一句話特別突兀:「我們是被什麼帶到這裡來會和的?」從第一次見面那個晚上開始,尼採就愛上了這個女人,「莎樂美是我所認識到的極其聰明的人」,他們聊哲學,聊文學,聊思想,聊人生。

莎樂美則非常理智地記下了對尼採最初的印象:尼採一出現,就讓人感受到他身上隱藏著一種孤獨感……他視力不佳,使得他的特徵格外神奇:沒有流露出對外界有各種不同的、外表上的印象,而只映射出他的內心。這眼神既瞥向內心,同時又瞥向遠方,或者換句話說,像瞥向遠方一樣地瞥向內心。當他關注某個令他感興趣的話題時,他的雙眼在激動地熠熠發光;當他情緒低沉時,目光中便流露出陰鬱的孤獨感,而且仿佛是從無盡深沉之處咄咄逼人地流露出這種感情……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莎樂美、尼採和保爾·裡三人一起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莎樂美以她獨特的魅力,使得兩位男性同時鐘情於她。尼採可不像保爾那樣溫潤、大度,濃烈的愛充溢著他的心靈。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戀愛,也是最後一次,這一年,他38歲。他懷著一種少有的興奮向朋友們透露:一位女性進入了他的生活,他決定向她求婚。

遺憾的是尼採的求婚也遭到了莎樂美的拒絕。莎樂美不願意讓自己獨立的人格束縛在婚姻的枷鎖下,她追求的是靈魂上的溝通和碰撞,但尼採並沒有灰心。

同年夏天,他們三人一起到阿爾卑斯山旅行,尼採有機會單獨和莎樂美登上了薩庫蒙特山。他們在山上談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無稽可查。有一種推測說,他們兩人在山上的行為超出了友誼的界限,因為老年時莎樂美曾回憶道:「我是否在薩庫蒙特山吻過尼採,我已記不清了。」而尼採呢,他曾動情地說:「薩庫蒙特山,我感謝你讓我擁有了人生最美妙的夢想。」沒人知道尼採人生最美妙的夢想是什麼!

尼採、保爾裡和莎樂美瑞士的紀念照

尼採第二次向莎樂美求婚的仍然失敗,這位孤獨、高傲、冷峻、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力量的思想者,被摧毀了自信。

同年秋天,莎樂美和尼採在圖滕堡單獨生活了近一個月,與其說是生活,不如說是思想交流更準確。莎樂美回憶這一段時光:「不是愛情、崇拜、調情和私通,而是工作、研究和哲學思考。」不過隨著越來越深入的交流,莎樂美意識到:自己和尼採本質深處的天壤之別。她不能接受尼採充滿痛苦的人生觀,以及他的悲觀和孤獨。她有一種預感,他們可能會成為敵人。

同年冬天,這種預感變成了現實。一種無形的隔閡把莎樂美和尼採分開了,時間無情地磨滅了他們的激情,他們再也找不到春天在羅馬時的那種感覺了。在萊比錫火車站,尼採送走了莎樂美。當火車徐徐開動的一剎那,尼採清楚地意識到,這是永別,她再也不會回來了。

孤獨像巨浪一樣襲來,尼採陷入到絕望中。他精神恍惚,痛苦萬分。失去了莎樂美,就好像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理智,他怨恨,他受不了這種情感的煎熬,他開始對女性充滿敵意。一封封充滿仇恨和惡意的信,徹底地摧毀了他們的友誼,莎樂美從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是哲學創作又讓他起死回生。這年冬天,在一個小海灣旁,偉大的傑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誕生了,這是尼採的巔峰之作。德國作家薩爾勃曾這樣評價莎樂美,說她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繆斯,男人們在與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與她邂逅幾個月,就能為這個世界產下一個精神的新生兒。」

相關焦點

  • 尼採:對付一個敵人,最好的手段是什麼?
    尼採:對付一個敵人,最好的手段是什麼?在尼採的許多哲學著作中,尼採將叔本華稱之為「我的偉大哲學老師叔本華」。尼採還經常以「叔本華教導我們說……」、「叔本華認為……」這樣的句子,開始探討一個重大哲學問題。尼採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對後世哲學尤其是對存在主義哲學產生深遠影響。尼採的哲學思想,許多都是站在叔本華這位「哲學巨人」的肩膀之上而取得的成就。
  • 莎樂美,徵服了尼採、裡爾克的女人
    1882年2月,正在地中海小城墨西拿休養的尼採收到一封信,寫信人是羅馬一個著名文化沙龍的女主人馬爾維達夫人。  莎樂美、保爾·裡和弗裡德裡希·尼採(1882)  攝影師大聲抗議,說這不成體統,可是尼採解釋說,沒有比這更好的姿態能表明他們三人目前的關係了。
  • 《當尼採哭泣》經典語錄
    ——歐文·亞隆《當尼採哭泣》5、最令人渴望的女人,是最讓人恐懼的女人。而且,當然不是因為她是什麼人,而是因為我們讓她成為了什麼人。——歐文·亞隆《當尼採哭泣》6、提供一個安歇之處給一位受苦朋友,不過要注意,這個安歇之處只能是一張硬床或簡陋的吊床。——歐文·亞隆《當尼採哭泣》7、每次我與人建立橋梁都被人背叛。
  • 尼採名言警句45則
    12、女人比男人了解小孩,但是男人比女人更像小孩。——尼採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3、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問,走便是了。當一個人不知道他的路還會把他引向何方的時候,他已經攀登得比任何時候更高了。
  • 尼採名言警句55則
    47、男人骨子裡壞,女人骨子裡賤。 ——尼採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48、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49、常常談論自己的人,往往只是為了隱藏自己。——尼採 《善惡的彼岸》50、沒有真理,只有解釋。51、當心!他一沉思,就立即準備好了一個謊言。 ——尼採52、遲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 ——尼採53、無選擇的求知衝動,猶如無選擇的性衝動一樣——都是一種下賤的本能!
  • 當尼採哭泣
    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首倡「權力意志」說,鼓吹「超人」哲學,被視為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先驅。對他的評論歷來眾說紛壇,有人把他描述成邪惡的魔鬼,說他用思想的毒劑腐蝕了整整一個世紀的人類:也有人把他說成是聖潔的天使,持身嚴謹,有如聖徒。其實,他是一個身患麻痺症的殘疾者。尼採的病態與病態心理,對其哲學的形成,起過直接的作用。
  • 尼採的名言,看透人生的人很難再從塵世獲得幸福
    第一次看到尼採的名言是這一句:「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一個人到底要對生活多熱愛,才能寫出這樣美的句字,當時以為尼採一定是一個樂觀,陽光,進取的人。隨著對尼採的了解加深,發現尼採的文章放蕩不羈,給人一種天才與瘋子的感覺。
  • 尼採:上帝死了
    尼採尼採的思想自以為是以虛無主義為標誌的。「虛無主義」這個名稱表示為尼採所認識的、已經貫穿此前幾個世紀並且規定著現在這個世紀的歷史性運動。尼採把虛無主義的解釋綜合概括在一句中:「上帝死了!」或許人們認為這句話表達了尼採這個無神論者的一個意見,從而只不過是個人發表的意見,因此是片面的,由於這個緣故,它也是很容易反駁的:反駁它,我們只需要提出,今天到處都是大量的人在上教堂,並且基於一種基督教式的上帝信仰來承受生活的困苦磨難。然而,問題依然是,尼採講的這句話是否只不過是一位思想家的乖張的觀點,並且這位思想家最後還瘋掉了。
  • 尼採:超人哲學
    尼採主張的是「超人哲學」,唯意志主義。尼採自詡為太陽是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卷開篇部分。
  • 尼採超人哲學
    幸福其實很簡單尼採超人哲學上帝已死,最熟悉的一句標準的尼採語錄。
  • 越瘋狂越熱愛:尼採的超人下山了
    而就在一個月前,他還跟好友說,「婚姻完全是另一碼事——我至多能勉強同意自己兩年的婚姻。」 對於這一金風玉露相逢、勝卻人間無數的事件,坊間流傳最盛的版本是: 薩樂美,一個熱愛學習的貴族女娃,十八九歲的年紀瘋狂讀書以致咳血,醫生勸她到溫暖宜人的義大利溜達養病,她便在那裡電倒了憂鬱內向的尼採。
  • 午間閱讀 | 尼採的啟示
    這是一個人人可以成為哲學家的時代。不過有一個問題:在每個人為掙錢而掙命的時代,哲學有何用?哲學從來不是大多數人的興趣所在,對於很多人也確實無用。文明的標誌是城市、文字的出現。如果提出一個更高的標準,那就是哲學。哲學是愛智之學,是智力的挑戰。現在有許多種其他的智力挑戰,不必在哲學中施展才華;人的稟賦各異,也未必都適合哲學。哲學的慰籍也有替代品。
  • 尼採:孤獨不是朋友少,而是連一個朋友都沒有
    尼採:孤獨不是朋友少,而是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尼採則在《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中說道:「一個人只要擁有真正的朋友,哪怕全世界都與他為敵,他也不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孤獨。」根據尼採所說的這句話,意思就是一個人即便僅僅有著1位朋友,他也是不孤獨的,只要這位朋友是他真正的朋友。
  • 尼採的十二句名言
    ——尼採2、所謂高貴的靈魂,即對自己懷有敬畏之心。——尼採 《善惡的彼岸》3、尊重一事無成的自己,就能有改變現實的力量。決不可妄自菲薄。那樣無異於將自己的行為與思考五花大綁。一切從尊重自己開始。尊重毫無經驗的自己,尊重一無所成的自己,將自己當個人看。改變活法,能讓你更接近自己的理想,也能讓你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這樣能開拓你的可能性,並給與你將其變為現實的力量。
  • 女神一句話,讓一代大師割耳相贈,是男人的痴狂,還是女人的狠心
    凡高自畫像為愛痴狂,古今中外,熱血男兒數不勝數。但是他對愛情的執著和痴狂實在讓人驚訝。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凡高,出生於新教牧師家庭,父親為了讓他進入上層社會,選擇送他去當時世界最大城市倫敦學習。在倫敦,當他見到房東女兒尤金妮亞之後,這位高挑優雅美麗動人的大小姐,就成了凡高一生最愛慕的女神。
  • 尼採:所有深刻的東西都喜愛面具,面具背後是什麼
    尼採的哲學思想深受叔本華影響,其曾經寫過一部《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的著作,這本著作成為尼採哲學的重要代表作。在現代哲學史上,尼採始終是一位獨樹一幟、特立獨行的哲學家,其思想和叔本華有著許多共同之處,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在有的地方超越了叔本華,而在有的地方卻在叔本華的基礎上倒退了一大截。
  • 尼採的作品為什麼中國人,外國人,乃至德國人自己都感到棘手呢?
    這裡不妨作一個不現實的假設:如果尼採學說當時真被威廉二世和俾斯麥所採納,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或許比1914年來得更早。因為,他的主要政治觀點當時已經再明白不過了。尼採的政治觀在《尼採晚期思想文集》輯錄的三部著作中,尼採的政治觀點講得十分清楚。
  • 海德格爾、加繆論尼採的虛無主義
    >這種尼採和海德格爾稱之為「虛無主義」的現象,通常被把握為晚近現代西方文化的一個歷史事件,一個插曲。[1]它被用來指稱廣泛的對尼採所言之我們「最高價值」之信心的崩塌,尤其是對宗教和道德價值之信心的崩塌,而這種現象至少發生在19世紀後半期的有教養階層當中。按照尼採的說法,這些最高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已然"自行貶黜。"[2] 然而,在20世紀30年代,海德格爾在一系列有影響力的關於尼採的演講稿中,他不無正確地指出,尼採本身從來沒有將虛無主義現象僅僅視為一個歷史事件。
  • 天才的代價,尼採的最後時光
    尼 採(1844—1900)1844年10月15日,尼採生於普魯士薩克森的一個傳教士的家庭。他幼年喪父,從小孤僻。從1869年起,尼採到瑞士的巴塞爾大學擔任古典語言學教授,在那裡執教10年。1879年,他因為患眼病和精神分裂症而辭去了教職,從此成為無業者,輾轉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國家的一些城市之間,一邊治病一邊著述。1889年,他心力交瘁,處處不如己意而陷入孤獨後的瘋狂,以至於1889年1月3日,他看見一個馬夫正在用皮鞭暴打牲口,他竟撲上去抱著馬脖子又哭又喊,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
  • 她為什麼能成為尼採、弗洛伊德的靈感繆斯?
    她是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出生俄國貴族,才華橫溢、特立獨行,被稱為19世紀晚期歐洲大陸知識沙龍的共享「玫瑰」,一個善於徵服天才的女人。 在莎樂美看來,尼採有著無與倫比的才華,從拜讀他《悲劇的誕生》開始,她就格外敬重尼採。相處之後,更是享受與他無話不談、結伴出遊的日子。不過,她敏銳地意識到,在本質的深處,他們之間有著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