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泡泡的大明星之路 外泌體

2021-02-08 聯川生物


最初它被認為是一種細胞排出的「灰塵」(廢棄物),是將細胞不需要的蛋白和分子物質運輸到細胞外。然而隨著人們對它的研究越來越多,發現它原來並不簡單。不賣關子了,讓主角登場吧。


圖 外泌體生源機制

它就是————外泌體(Exosome)。

幾乎所有的細胞都可以分泌外泌體(直徑30~100 nm),它是這樣形成的:胞內體逆出芽形成多囊泡胞內體,多囊泡胞內體與細胞膜融合,向細胞外釋放外泌體。

外泌體存在於大多數種類的細胞中,包括腫瘤細胞、幹細胞和神經細胞,也存在於多種體液當中,如血漿、尿液、唾液、乳汁、支氣管肺泡灌洗液、腦脊髓液、羊水、水電胸液、腹水及惡性腹水等體液中,同時也存在於大多數種類細胞的培養液中。

不僅如此,外泌體內含物也是異常豐富。根據外泌體資料庫(ExoCarta,http://www.exocarta.org)最新數據報導,不同組織細胞所產生的外泌體中含有9,769種蛋白質,3,408種mRNA,2,838種miRNA及1,116種脂類記錄。此外,已有報導稱外泌體中穩定存在著snRNA,lncRNA,circRNA等。

含有異常豐富內含物的外泌體,隨體循環在體內流動,它會做什麼?發揮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引起了研究者極大的興趣。

許多研究揭示出外泌體在細胞通訊、細胞遷移和腫瘤生長轉移、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新型疾病診斷標誌物或臨床治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外泌體的發現,重新賦予了細胞通訊模式新的定義。外泌體可與受體細胞進行融合併將內含物釋放進入受體細胞,通過將細胞內蛋白質、RNA和脂質從一個細胞轉運到另一個細胞,進而在細胞間通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圖 外泌體介導細胞間通信

外泌體與腫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外泌體是一把「雙刃劍」,既參與腫瘤的形成、生長、侵襲和轉移等多種重要活動,又能夠抑制腫瘤的生長、增殖和轉移,誘導增強相關免疫。

外泌體發揮怎樣的功能,是由來源細胞決定的。腫瘤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對於腫瘤有促進作用,免疫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對於腫瘤則是抑制作用,但某些情況下也有例外,如腫瘤細胞來源外泌體可將腫瘤特異抗原傳遞給免疫細胞,增強免疫功能,抑制腫瘤。

外泌體不僅與腫瘤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與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同樣關係密切。此處不再展開。


圖 外泌體與疾病的關係

 外泌體可以作為潛在的新型疾病診斷標誌物,是因為外泌體攜帶有宿主細胞的特異分子,能夠反映宿主細胞的特性。通過鑑定腫瘤細胞外泌體的特異性分子可診斷腫瘤類型。外泌體作診斷標誌物的另一個優點,在於其廣泛存在於體液中,容易從病人體液中獲得,進而分離進行鑑定。

外泌體具有極高的臨床治療價值,因為外泌體能夠在體液中穩定存在的特性,可以使外泌體成為一種安全、高效的載體,運載小分子如抗癌藥物等,保護藥物在擴散時安全轉移而不會失活或降解。同時外泌體的靶向作用保證了運載的藥物能夠到達目的部位,產生有效作用。


圖 外泌體用於治療與診斷

從最早發現外泌體到現在,國內外已有5000多篇外泌體相關研究,特別是2010年起,外泌體的研究明顯提速。

 國內研究者對外泌體的關注程度也在不斷升溫。在已公布的201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標項目中,外泌體相關項目共148項,比2015年翻了一番。項目涉及的領域包括:腫瘤轉移,血管相關(再生、損傷),藥物遞送,免疫相關,骨損傷、修復,病毒、細菌、寄生蟲等感染,心肌相關(肥厚、梗死及其併發症),化療相關(抵抗、其他併發症),(腫瘤)耐藥,生物標誌物等,其中腫瘤相關的外泌體項目佔最大比例。外泌體項目中涉及非編碼RNA種類包括:miRNA/小RNA(41項),lncRNA(7項),以及環狀RNA(1項)。


圖 外泌體論文發表總覽(1970~2016)

聽完小編的介紹,你對外泌體怎麼看?

快來留言給小編,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吧~

 

相關閱讀:

你不知道的外泌體(1)| 專題

你不知道的外泌體(2)| 專題

你不知道的外泌體(3)| 專題

你不知道的外泌體(4)| 專題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本文轉載自聯川生物公眾號


回復「禮物」,馬上報名參加開學季送好禮活動!


聯川2016秋季巡講,已火熱開幕!回復「日程」,查看具體講座日程信息!

相關焦點

  • 外泌體成為胰腺癌液態活檢早期指標 經典再讀
    前言:又到周四了,一周又快過去了,本周的壓軸好戲來啦~搬好小板凳,或者葛優躺的姿勢先擺好,這次的乾貨需要大家細細品味
  • 細胞療法的精華——外泌體應用的關鍵
    其中,幹細胞想要發揮Repair的效果,就需要外泌體的參與。外泌體具備3大優勢那麼,外泌體究竟是什麼?在培養幹細胞的過程中,科學家就在培養基中發現了許多的外泌體在其中,就像是小泡泡一樣充滿在其中。過去以為是外泌體只是細胞代謝的廢棄物,但外泌體其實有3大好處。
  • 外泌體純化
    對於人類細胞系,如hMSC,分泌組包括所有的蛋白質,如細胞因子、生長因子、細胞外基質蛋白和調節劑、脫落受體、EV(包括外泌體、微泡和凋亡小體)、多肽、細胞游離DNA或核酸的其它部分、病毒顆粒和細胞廢物。分泌組可以整體收集和分析,甚至出於研究目的,作為治療性藥物給藥。 然而,在某些應用中,混合了所有成分的分泌組是不可接受的。一些診斷應用需要最小的背景噪聲。
  • 外泌體與疾病診治
    最近人們對EVs的興趣越來越大,主要是由於發現外泌體在分泌的細胞外RNA (exRNA)的轉運中起作用,包括細胞外miRNA和mRNA轉運。Argonautes (Agos)是重要的miRNA加工蛋白,外泌體介導Ago蛋白分泌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其他RNA結合蛋白(RBPs)也被報導存在於外泌體中,可能具有RNA分選的作用。
  • 外泌體 exosome
    外泌體是指包含了複雜 RNA 和蛋白質的小膜泡 (30-150nm),現今,其特指直徑在40-100nm的盤狀囊泡。
  • 中國的外泌體研究牛人都在如何提取外泌體?
    做外泌體的小夥伴們都在愁怎麼提取外泌體,選擇哪個好,外泌體之家的小編們也曾給大家介紹過,往期推送移步下方:耀眼的文章都用什麼方法分離外泌體
  • 外泌體的合成與分泌
    外泌體(exosome)是細胞外微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的一個亞類,是來源於內體(endosome)的一類直徑在
  • 外泌體明星分子:miRNA
    miRNA是一類17-24nt長的小的非編碼RNAs,通過與mRNA的3』UTR或者開放閱讀框ORF區域結合,能介導基因的轉錄後沉默。miRNA與細胞增殖分化、遷移、疾病發生和疾病進展都有關係。發現在所有的小RNA中,miRNA在外泌體中所佔的比例比它們的來源細胞更高。有證據顯示,miRNA並不是隨機整合入外泌體中的。Guduric-Fuchs et al. 分析了許多不同細胞系和它們各自分泌的外泌體中miRNA的表達水平,發現一些miRNA亞群,如miR-150, miR-142-3p, miR-451更偏好於進入外泌體。類似的是,Ohshima et al.
  • 【外泌體大講壇·第39期】外泌體研究新貴-組織外泌體的經驗分享與前沿進展
    傳統的外泌體研究聚焦於各類體液和細胞上清來源的外泌體,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鑑定到一些疾病診斷預後等相關標誌物,並且發現外泌體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但體液外泌體尤其是血清血漿這一類循環體液具有固有的缺陷:體液中病變細胞來源外泌體與其他細胞(正常細胞和大量的血細胞)來源外泌體和非病變器官來源的外泌體混合在一起,真正的病變細胞來源外泌體佔比很低,可能阻礙生物標記物的成功鑑定,可能候選分子並不是實際的有效標誌物。因此組織細胞間質空間積聚的外泌體,可能是發現生物標誌物的更好來源。
  • 脂聯素與MSC外泌體
    外泌體是細胞分泌的小囊泡,大小約50-150 nm。
  • 外泌體的內化
    上一期的推送中簡單介紹了外泌體的合成與分泌,但對於外泌體如何作用於下遊的靶細胞(免疫細胞及其他細胞)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例如RNA傳遞的信息想要發揮作用有賴於外泌體的內化(internalization),但含有如FasL等作用於膜結合蛋白等的組分的外泌體發揮作用則不需要內化的過程。
  • 外泌體(Exosome)研究的前世今生
    Exosome(外泌體)是細胞向胞外分泌的囊泡類小體,直徑約為30-150 nm之間,具有典型的脂質雙分子層膜結構
  • 外泌體文獻【Nature】合集
    外泌體的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不同器官傾向性的腫瘤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具有不同的整合素(integrin)表達譜,整合素α6β4和α6β1與肺轉有關,而整合素αvβ5與肝轉有關。敲低整合素α6β4和αvβ5可減少外泌體被靶器官細胞獲取,進而分別降低了肺和肝的轉移。進一步研究發現外泌體整合素被細胞獲取後激活了Src的磷酸化和促炎的S100基因的表達。
  • 外泌體正式進入臨床檢驗,路還有多遠?
    雖然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外泌體及其內容物具有成為新型診斷標誌物的潛能,但其進入臨床仍面臨很多障礙。一、外泌體檢測的興起1986年,Johnstone等[1]在體外培養的綿羊紅細胞培養液上清中發現外泌體,1996年Raposo等[2]發現B淋巴細胞分泌的外泌體攜帶MHC-Ⅱ類分子、共刺激因子和黏附因子。
  • 絲狀偽足:外泌體入胞的高速公路
    外泌體在各種活動如免疫調節、腫瘤形成、病原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相比較這些被大量研究的作用,對於外泌體靶細胞的趨向性、外泌體攝取、細胞內運輸和外泌體內容物釋放等方面的研究卻很少。因為外泌體是一種潛在的藥物轉運囊泡,所以闡明外泌體攝取和內容物釋放的機制是目前的當務之急。在之前外泌體與病毒的共同點就被點出 ,因為他們具有相同的發生和釋放機制。
  • 外泌體護膚——一場高質量的自我救贖
    而外泌體作為遊蕩在細胞周圍的小囊泡們它們和細胞的關係是很微妙的例如,一個細胞開始衰老,那麼它分泌的外泌體就會攜帶這種衰老信號去影響別的細胞,導致周圍的細胞都開始衰老。反過來,一個年輕活躍的細胞,也就會分泌積極的信號去影響周圍的細胞。
  • 美容界的新寵—火爆了的「外泌體」
    RNA 和蛋白質的小膜泡 (30-150nm),現今,其特指直徑在40-100nm的盤狀囊泡。」外泌體在1983年被發現,經過將近四十年的研究發展。其實外泌體在現今依舊屬於發展階段,但是這絲毫不妨礙外泌體在醫學臨床研究、開發應用等方面的發展。
  • 各類幹細胞外泌體研究概況
    1987年晚些時候,外泌體首先在哺乳動物網織紅細胞中被鑑定出來,直到2007年,外泌體介導的mRNA和miRNA的轉移才被確定為「細胞間遺傳交換的新機制」。從那時起,一系列的商業活動開始出現,形成了一個支持外泌體相關產品、技術和服務的整個行業。研究表明,幹細胞分泌外泌體,通過交換遺傳信息作為旁分泌的介質。
  • 外泌體在皮膚損傷修復中的作用!它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護膚新寵
    外泌體攜帶多種蛋白質、mRNA、miRNA和脂質類物質等,作為重要的傳遞信號分子,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細胞—細胞間信息傳遞系統,可參與細胞通訊、細胞遷移、血管新生等過程。外泌體的強大功效我們都知道,一切皮膚的問題最後都可以歸結到細胞上。
  • 每周外泌體速遞:20191014期
    本周小編為大家挑選近期外泌體相關的6篇文獻。第一篇介紹外泌體長鏈非編碼RNA LNMAT2促進膀胱癌淋巴轉移。第二篇介紹微流控超聲組裝外泌體膜包被納米顆粒用於免疫逃避介導的靶向治療。第三篇為長非編碼RNA和外泌體lncRNA:乳腺癌轉移和耐藥性的分類及其機制的研究。第四篇介紹治療性納米顆粒在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中的有效包囊:利用外泌體的生物生成途徑獲得空心金納米顆粒-雜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