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夜幕下的「脫韁野馬」(民坊評彈)
袁雲才
長沙市應急管理局通報的數據顯示,目前長沙內五區擁有渣土企業123家、運輸車輛3636臺。今年全市發生的生產安全事故中,交通事故佔比高達63%;而貨車、渣土車事故共佔交通事故的80%。這是一個令人十分吃驚的數據。
每到午夜或凌晨時分,城區不時會見到渣土車、大貨車風馳電掣般穿行,發出刺耳的馬達轟鳴,有時甚至對紅燈都視而不見,令人心驚肉跳。「裝得像坦克,開得像飛機」,渣土車的安全隱患一直被公眾所詬病。儘管有關部門進行過多次整治,並且自今年3月1日起,長沙城區實現新型智能環保渣土車全覆蓋,揚塵汙染有所下降,但貨車、渣土車事故所佔比例依然居高不下。
這些鋼鐵「巨無霸」,為何常常成為脫韁野馬,特別是一到晚上就如入無人之境?長沙市應急管理局11月25日通報的這起大貨車違法案例,具有典型性。38歲的違法司機餘某交代,自己對路線比較熟悉,知道這幾個路口沒有電子眼,又以為晚上10時不會有交警,所以連闖3個紅燈。可見,餘某「目中無燈」並非完全出於僥倖心理,而是認為抓住了電子眼盲區和交警值班的「軟肋」。那些夜幕下撒野的渣土車,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正因為監管有空子可鑽,他們飆車、闖禁才如此肆無忌憚。
顯然,要勒住夜幕下的「脫韁野馬」,光靠幾次突擊性的整治是不夠的,關鍵是要儘可能堵塞監管、執法上的漏洞。路口沒有電子眼的要補齊,電子眼壞了的要及時修好;交警要不定期開展夜間抽查,發現渣土車用灰土遮擋號牌甚至無牌、套牌的,要依法懲處;要肅清「脫韁野馬」背後可能存在的「保護傘」,嚴肅查處就警務行動通風報信的行為;對於違法多發的車屬單位和施工工地,要有切實的懲罰措施,使之自覺成為擋住「脫韁野馬」的第一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