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
人體正氣強弱,取決於氣血精神盈虛消長,而精神氣血的盛衰,於脾胃功能健旺與否密切相關。早在《內經》中,對於脾胃,已有極豐富的論述,如《素問· 經脈別論》云: 「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又如《靈樞· 營衛生會篇》說:「人受氣谷、谷氣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說明人體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正常進行,均有賴於脾胃供給精微物質,即所謂「 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 」 故脾胃被稱為「倉廩之官 」 又譽為「 後天之本」。
在水谷的受納、腐熟、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輸布以及糟粕排出的過程中,雖然脾胃之間互相配合、協同動作,但畢竟脾為髒、胃為腑,其特性、功能各有不同,即脾為陰土喜燥惡溼,胃為陽土,喜潤惡燥;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二者之間既對立又統一。因此,臨證必須注意脾胃兩者的關係,不可偏勝,否則就會發生病變。同時還應注意,脾胃之間互相影響,即胃病可以及脾,脾亦能涉胃。如胃病失於和降,不能納谷,症見飢不欲食,則脾雖能運,但因缺乏水谷精微來源,無以上奉心肺、化氣生血,脾亦從而病矣;又如脾病失升,不能運化,則胃雖能納,但因無法獨行其津液,必使水谷停滯於胃,胃亦從而病矣,或食後作脹,或神倦思睡,四肢無力,甚則水溼留瀦,凝痰聚飲,變病多端。所以脾胃之間必須協調,才能維持機體的平衡。
二、治療脾胃病的幾點體會
(一)受辨能食與否、以定病胃或脾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正常,則納運健旺,因而食慾旺盛,氣血充足,肌肉發達,精力充沛。症見飢不欲食,系邪氣犯胃、致胃氣失降,倉廩不納使然,治則健胃為主,運脾為輔。因痰溼食滯者,可理氣化痰、除溼導滯,方如香砂楂曲平胃散或保和丸;因胃陰不足者,宜甘寒生津,養陰和胃,如益胃湯之類。若見食而腹滿,說明胃納正常,脾運障礙,即所謂胃強脾弱,治當運脾為主,健胃為輔;因於脾氣虛者,當補脾益氣,方如四君子、香砂六君子等;因於脾陽虛者,當溫中補虛,可用理中湯之類;若因溼困脾土者,當運脾除溼,升降中焦,方如一加減正氣散。若不飢不食,則脾胃俱病,納運失司,治須脾胃並調;因於氣虛者,宜補中益氣;因於陽虛者,當溫中補虛;因脾胃氣陰不足者,用甘淡實脾之法,可益氣而不耗陰、扶陰而不損陽,方如參苓白朮散或資生丸。
(二)重視舌苔厚薄、苔去病常可解
舌為心之竅,俱「脾足太陰之脈⋯ ⋯連舌本,散舌下」 (《靈樞· 經脈篇》),故舌與脾也有關係。而附著於舌質上的苔垢,則系胃氣化生,「舌之有苔,如地之長草」因此辨別「舌苔」是臨床診斷脾胃疾病的重點。舌苔黃厚者,多系溼熱蘊阻中焦,可致多種病症,如脘腹脹滿、疼痛、頭痛、眩暈、失眠等,治當清熱化溼,方如半苓湯加楂曲或黃連溫膽湯;舌苔白厚而膩者,多屬陽氣不足,溼邪易從寒化,當芳香化溼,苦溫燥溼,淡滲利溼,或須溫陽化溼,方如苓姜術桂湯,蜀椒救中湯,胃苓湯等,此外尚有舌苔白厚,因陰津不足所致者,其苔必厚而乾燥,即葉天士所謂「胃燥氣傷」,譬如釜中燒水,火熾水竭,鍋垢厚積,欲去其垢,可於釜中添水,則積垢漸融,故治當用「滋潤之品」以養陰潤燥,以去其苔,方如沙參麥冬湯,甚或六味地黃湯。若舌上無苔,誠非佳兆,如「不毛之地,其土枯矣」。舌質淡嫩者,系脾胃氣虛,當用甘淡食脾之參苓白朮散;舌質幹紅者,屬胃陰枯涸,當用益胃湯、沙參麥冬湯;或益氣養陰,雙管齊下,務求舌上漸生薄白潤苔,待脾胃生氣漸復,可望病癒有期,否則其病難治。
(三)氣虛陽虛宜分、血虛陰虛勿混
對於脾胃疾病,不但須把氣虛陽虛與血虛陰虛區別開,而且對於氣虛與陽虛,血虛於陰虛,也不能混淆。若氣陽不足,誤用養血滋陰之法,勢必更損氣陽,助溼生痰而舌苔垢膩、納呆、腹脹、甚而水腫;若陰血本虧,誤用溫補,則陰血更耗而病勢日重。氣虛補陽,可致
致亢陽食氣、氣更消耗;陽虛補氣,可使氣壅溼滯、陽虛難復;血虛陰虛,亦須明辨,若血虛補陰、或陰虛補血,則藥證不宜而見效不佳,甚可滋生它病。脾胃氣虛,可用甘溫平淡之品,如參、術、芪、草、苡、扁豆、蓮米等;陽虛者可加姜、桂、附等辛溫燥烈之品;血虛者,多用味厚濃濁,腥粘滋膩之物,如龜膠、阿膠、生地、當歸、海參、淡菜、鮑魚、鰻魚、團魚、烏龜等;如屬陰虛,多用氣薄味淡、生津養陰之品,如人參,沙參,麥冬,百合,玉竹,黃精,白芍等。在辨證中,固宜把氣虛、陽虛、血虛。陰虛區分開,同時也應注意其間的聯繫和影響,如氣虛陽虛,氣血血虛,血虛陰虛,陽虛陰虛等常可同時兼見,因而在治療時,應全面考慮,突出重點,有步驟有計劃逐一加以解決,療效始佳。
(四)陰陽以平為期、剛柔務須相濟
脾為陰髒,體陰而用陽;胃為陽腑,體陽而用陰。脾胃溼土,得陽始運而喜剛燥;胃為燥土,得陰自安而喜柔潤。脾胃之間,燥溼相濟,陰陽平衡,則升降正常,納運健旺。因而在調治脾胃病時,須注意恢復燥溼相濟,陰平陽秘的狀態,用藥須剛柔互濟,不可偏盛。如慢性萎縮性胃炎,常有胃陰不足之徵,單純用酸甘濡潤之品,如沙參、麥冬、烏梅、白芍、甘草等生津養胃,一般多可收效。若更有舌苔膩,面黃便溏者,屬胃陰不足兼脾弱溼積,須配平胃、二陳、剛柔相濟;或先健脾除溼,待溼去苔化,繼以養陰治胃;或剛柔之劑,交替使用,以免滋膩礙脾,過燥傷陰,如此,方能使陰陽協和,漸得療效。
(五)理脾重視升運,治胃注意通降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對溼滯氣阻,食積內停等實證,固須化溼理氣,消食導滯,以復升運、通降之性為要。即使對脾胃虛證,在補以甘藥時,亦不可一味呆補,而礙脾之升,妨胃之降。故補脾胃之劑常於甘味之中配以理氣助運之品,如陳皮、木香、枳殼;或是補脾、運脾、交相參用,總以補中而不用治,配升麻,柴胡以升舉清陽,陳皮以理氣助運;昇陽益胃湯加羌、防以鼓動胃氣,其深得脾胃用藥之旨也。對氣虛、陽虛如此,即使於胃陰虛用養陰藥,也只宜用甘平或甘涼濡潤之品恢復胃氣順降之性,忌用滋膩壅滯之物,方能達到胃健納旺的目的。
(六)久病寒熱錯雜、治須寒熱並投
中醫治病,貴在「審證求因」,因此臨證之際,不可膠守常規,生搬硬套,特別對於某些病程較長,病情錯雜者,猶須根據病情,靈活配伍方藥。如臨床上某些頑固的胃痛,嘔吐,腹瀉病例,纏綿難愈。自習揣摩病情,多屬脾氣虛寒、兼夾肝胃鬱熱之徵,而見胃脘痞悶、痛湧酸水、噫氣,心中煩熱,飢不欲食,口渴不欲飲,四肢欠溫,小便黃,大便或燥,舌質紅苔薄白,脈虛細數,此時單用溫中補虛則熱勢更熾,單用寒涼清熱則脾陽更損,治療頗難措手,唯有用補瀉並進,寒熱互投之法,方能獲效。虛寒甚,鬱熱輕者,可用連理湯法;熱象明顯,虛寒不甚者,可用椒梅湯(《溫病條辨》)法,仲景黃連湯,烏梅丸,半夏瀉心湯,皆屬此類,臨床用之得當,奏效甚捷。
(七)病症頑固難愈、肝膽與腎當參
肝隨脾升,膽隨胃降,肝木疏土,助其運化之功,脾土營木,成其疏洩之用。肝氣鬱滯,乘襲脾胃,脾胃不健,肝氣乘虛侵犯。故對於脘腹疼痛,嘔吐,洩瀉,按一般調理大發,治之不應,脈象現弦者,當加入柴胡,白芍,防風,木瓜等抑肝之品;或以理脾疏肝之逍遙散、或用善解六鬱的越鞠丸,與和中之劑交替使用,每可獲得一定療效。脾為後天,腎為先天,相互為用,轉相滋養。脾虛化源衰少,則五臟精少而腎失所藏;腎虛陽氣衰少,則中土失於溫煦,脾胃升降失司,納運不健。久洩不已,當慮腎中精氣不足,難以溫煦中土使然,當脾腎同治,但其中又有氣虛陽虛之分,若偏氣虛,妄投辛熱燥烈,則氣愈耗,易致氣陰兩傷;偏於陽虛,誤用甘溫壅滯之品,每致陰寒愈盛,溼邪滋生。久洩兼見腎精虧乏之象者,以脾腎氣虛為主,治當補脾固腎,方如雙補湯,俟脾腎氣旺、腹洩可止;若更增黎明做瀉、腹部畏寒、下肢覺冷、脈沉遲者,此系脾腎陽虛,治當補火生土,代表方如附子理中湯和四神丸。
(八)注意生活調理、終以丸藥善後
脾胃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與飲食不甚、情志刺激,密切相關。如某些胃痛,洩瀉病員,於病情緩解或初愈之時,常因誤食生冷不潔之品、或惱怒憂思,而致舊恙復萌,或病情加重。所以重視飲食調攝,養成良好進食習慣,如定時定量,不食生冷腐敗之物,同時注意調情志,和喜怒,避免過度情緒刺激,對於防治脾胃疾病,鞏固療效,都很必要。此外,對於某些易於復發的慢性脾胃疾患,於病初愈之時,及時應用調理脾胃的丸散藥劑以善後,常可使療效徹底鞏固,可減少或防止疾病的反覆。
方劑索引
保和丸《丹溪心法》山楂六兩(180g) 神曲二兩(60g) 半夏 茯苓各三兩(各90g) 陳皮 連翹 萊菔子各—兩(各30g)。上為末,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9g),食遠白湯下(現代用法:共為末,水泛為丸,每服6-9g,溫開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消食和胃。食滯胃脘證。脘腹痞滿脹痛,噯腐吞酸,惡食嘔逆,或大便洩瀉,舌苔厚膩,脈滑。方中重用酸甘性溫之山楂為君,消一切飲食積滯,長於消肉食油膩之積;神曲甘辛性溫,消食健胃,長於化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辛甘而平,下氣消食除脹,長於消谷面之積。三藥同用為臣,能消各種食物積滯。食積易於阻氣、生溼、化熱,故以半夏、陳皮辛溫,理氣化溼,和胃止嘔;茯苓甘淡,健脾利溼,和中止瀉;連翹味苦微寒,既可散結以助消積,又可清解食積所生之熱,均為佐藥。諸藥配伍,使食積得化,胃氣得和,熱清溼去,則諸症自除。
半苓湯《溫病條辨》卷二。半夏15克 茯苓塊15克 川連3克 厚樸9克 通草24克
用水1.2升,煮通草成800毫升,再入餘藥,煮成300毫升,分三次服。燥溼利水。溼鬱於脾,胸部痞滿,不飢不食。
益胃湯《溫病條辨》卷二。沙參9克 麥冬15克 冰糖3克 細生地15克 玉竹4.5克(炒香)。《成方便讀》:「夫傷寒傳入陽明,首慮亡津液,而況溫病傳入陽明,更加汗、下後者乎?故雖邪解,胃中之津液枯槁已盛,若不急復其陰,恐將來液虧燥起,乾咳身熱等證有自來矣。陽明主津液,胃者五臟六腑之海。凡人之常氣,皆稟於胃,胃中津液一枯,則臟腑皆失其潤澤。故以一派甘寒潤澤之品,使之飲入胃中,以復其陰,自然輸精於脾,脾氣散精,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五經並行,津自生而形自復耳。」
一加減正氣散《溫病條辨》卷二。藿香根6克 厚樸6克 杏仁6克 茯苓皮6克 廣陳皮3克 神曲5克 麥芽5克 綿茵陳6克 大腹皮3克。芳香化溼,理氣和中。三焦溼鬱,升降失司,脘腹脹滿,大便溏垢不爽。
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參、茯苓、白朮(炒)、山藥、白扁豆(炒)、蓮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方中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湯)平補脾胃之氣,為主藥。以白扁豆、薏苡仁、山藥之甘淡,蓮子之甘澀,助白朮既可健脾,又可滲溼而止瀉,為輔藥。以砂仁芳香醒脾,促中州運化,通上下氣機,吐瀉可止,為佐藥。桔梗為太陰肺經的引經藥,入方,如舟車載藥上行,達上焦以益肺氣。此方對證而兼見肺氣虛弱,久咳痰多者,亦頗為相宜,為培土生金之法。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滲溼止瀉之功。
資生丸黨參(炒)、茯苓、甘草(制)、山藥、白朮(炒)、白扁豆(炒)、芡實、蓮子、山楂(炭)、六神曲、麥芽(焦)、薏苡仁、陳皮、黃連、澤洩、豆蔻、廣藿香、桔梗;
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卷上。清熱燥溼 理氣化痰 和胃利膽。川連:6g,竹茹:12g,枳實:6g,半夏:6g,桔紅:6g,甘草:3g,生薑:6g,茯苓:10g傷暑汗出,身不大熱,煩閉欲嘔,舌黃膩。
蜀椒救中湯《溫病條辨》卷二。蜀椒(炒出汗)9克 淡乾薑12克 厚樸9克 檳榔6克 廣皮6克。溫中行氣,化溼闢穢。發痧。卒中寒溼,內挾穢濁,眩冒欲絕,腹中絞痛,脈沉緊而遲,甚則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則轉筋,四肢欲厥。
胃苓湯蒼朮(泔浸)8錢,陳皮5錢,厚樸(姜制)5錢,甘草(蜜炙)3錢,澤瀉2錢5分,豬苓1錢半,赤茯苓(去皮)1錢半,白朮1錢半,肉桂1錢。安胃利水止瀉。祛溼和胃。
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卷一。沙參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葉4.5克 麥冬9克 生扁豆4.5克 花粉4.5克。清養肺胃,生津潤燥。燥傷肺胃陰分,津液虧損,咽幹口渴,乾咳痰少而粘,或發熱,脈細數,舌紅少苔者。
昇陽益胃湯《內外傷辨惑論》黃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參(15克) 炙甘草(15克) 獨活(9克) 防風(9克) 白芍藥(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澤瀉(5克) 白朮(5克) 黃連(1.5克)
連理湯《證因脈治》理中湯加黃連。溫中祛寒,兼清鬱熱。脾胃虛寒,腹痛洩瀉,嘔吐酸水,苔白舌邊紅者。
椒梅湯《溫病條辨》卷三。黃連6克 黃芩6克 乾薑6克 白芍(生)9克 川椒(炒黑)9克 烏梅(去核)9克 人參6克 枳實4.5克 半夏6克。驅蛔,祛暑。暑邪深入厥陰,舌灰,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下利血水,甚至聲音不出,上下格拒者。
雙補湯《溫病條辨》卷三,系由《先醒齋醫學廣筆記》脾腎雙補丸加減衍化而來。人參,山藥,茯苓,蓮子,芡實,補骨脂,蓯蓉,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絲子,覆盆子(原著無用量)。健脾溫腎,澀腸止瀉。脾腎陽虛,久瀉久痢,神疲倦怠,不思飲食,舌苔淡白,脈沉細弱。
四神丸《內科摘要》卷下方,五味子散加二神丸組成。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五味子散:五味子、吳茱萸。二神丸:破故紙、肉豆蔻。
厚膩舌苔用佩蘭9-18克石菖蒲6-12克。辛苦配伍、可助胃運、溫健脾陽,活潑陽氣, 通過調暢內在阻遏,獲得化濁的治績,解除胸悶,恢復味覺、增進食慾, 氣機便可展舒, 厚膩的舌苔均逐漸消除。若退去緩慢, 再加入蒼朮、厚樸、白蔻仁各6-10克, 提高辛開苦降之力, 就會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