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填空原先稱之為選詞填空,考查考生遣詞用字的能力,類似於英語考試中的完形填空。這種題型的題量在國考中穩定在20道,在聯考中是10-20道。做這種題時有兩個注意事項,一是必須要注意不要第一空就想著把所有詞都幹掉,要從幾個空最容易排除的空格處進行排除;二是要培養先做片段閱讀的習慣,先有個熱身的部分,找到一定的語感之後再去猜測邏輯填空有哪些詞更適合,再去一個個排除選項。
首先來選下面一個題的答案。
母親______ 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高興地
B.輕輕地
C.大聲地
D.憤怒地
這是一道邏輯填空題,語境中有「兒子,你讓娘丟了臉」,所以空格處不能填寫積極色彩詞語,排除A選項。但是因為語境信息過少,B、C、D三個選項都有一定可能,所以無法選擇。其實,這道題被我作了剪裁,它來源於莫言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原題如下:
我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買白菜的老人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當我放學回家時,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母親並沒有罵我,只是____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高興地
B.輕輕地
C.大聲地
D.憤怒地
由於空格前的語境中提到「母親並沒有罵我」,所以母親的情緒並沒有爆發,所以選擇相關相近的詞語「輕輕地」。由以上兩道題目對比發現,邏輯填空題的語境提供了解題的依據,若是語境信息過少,可能會導致無法選擇答案。所以邏輯填空題的第一解題思維是結合語境,選擇和語境有效信息相關相近的詞語。
結合語境需要我們走出自己的世界,走入作者的世界,參考上下文意思和作者用詞的風格來解題,它主要適用於邏輯填空題和語句表達題。
至於如何結合語境,下面講一個常用的方法關聯詞:
邏輯填空關聯詞常考的包括,並列關係、遞進關係、轉折關係、因果關係,相對於前幾個,因果關聯詞考的相對來說少一些,考的較多的是前幾種。
若語境出現轉折關聯詞,則前後含義相反,色彩相反;
若語境出現遞進關聯詞,則前後含義遞進,色彩一致;
若語境出現並列關聯詞,則前後含義相近,色彩一致;反向並列時候,含義相反,感情傾向也相反;
若語境出現因果關聯詞,則前後含義相關,色彩一致。
下面一起看一下例題:
1、轉折關係
例.《拾穗者》本來描寫的是農村夏收勞動的一個極其______的場面,可是它在當時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卻遠不是畫家所能_______的。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熱鬧 設想
B.平凡 意料
C.火熱 控制
D.忙碌 想像
答案是B,文段以「可是」關聯詞形成一個轉折關係,那麼轉折後面強調的不論填第二空哪一個詞,意思都是說在當時產生了轟動,所以,前面只有填寫「平凡」才能成為一個轉折關係。這個題,如果不看關聯詞好多同學都會選D,所以要注意!
2、遞進關係
例4.我們每一個人生來都是一樣_______的,而且在我們的身上還隨帶著很多不好的東西。譬如我們每一個人都愛爭強鬥狠,但是又愛貪懶好閒,這便種下了_______的種子。
填人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善良 愚昧
B.天真 好勝
C.聰明 狡猾
D.平凡 墮落
答案是D,通讀全文之後我們發現,第一空後面有一個「而且」,那麼遞進後面講「身上還隨帶著很多不好的東西」,所以它前面應該是一個語義比這個較輕,感情色彩一樣的詞,那從「平凡」遞進到「身上隨帶一些不好的東西」是可以的,其他都不能完全形成一個遞進關係,所以選擇D。
3、並列關係
例1.根據歷史上的真人真事進行文藝創作時,為了使人物表現得更為_____,可以對人物進行符合本身和時代背景的「適當」創作,但是大的歷史事實、人物命運、主要矛盾、重要事件都必須符合歷史,不能對歷史人物的「人生層面」進行_____ 和歪曲。
填入畫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完整 杜撰
B.真實 虛構
C.形象 改編
D.豐滿 臆造
答案是D,通讀文段之後發現,我們第一空前後說「對真人真事文藝創作時,對人物進行適當的創作」,那麼已經是真人真事了,所以不能再讓「人物表現的更為」「完整」和「真是」,所以第一空排除AB,再看第二空,在空格後面有個「和」並列關係,和後面的「歪曲」形成一個並列關係,語義相近,感情色彩相同,而「歪曲」是消極詞,對應消極詞「臆造」,排除「改編」,所以答案呢是D。
4、因果關係
例.由於古人視彗星出現為不祥,______對其非常重視,幾乎每一次出現都有比較______的記錄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因此 隱晦
B. 加之 準確
C. 故而 詳細
D. 反而 迷信
答案是C,第一空和由於構成關聯詞搭配,首先排除加之和反而。第二空位於結論詞之後,應優先參考」重視」一詞而非結論詞前的「不祥」,所以選擇C選項的「詳細」。
最後,金娜老師再次提醒同學們,邏輯填空一定要注意根據文段有效信息來鎖定適合的選項,因為言語本身就是主觀題 ,要以理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