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4歲的小男孩走上前去想要擁抱他的媽媽。但不幸的是,那天媽媽剛好和爸爸吵了一架,心情不太好並拒絕了小男孩的擁抱。
他的反應是很複雜的,他會立刻問自己「我做錯了什麼?」,因為他本能地感到無助。為了適應這種拒絕,他從內心走向母親,認同母親的拒絕,認為是自己做錯了。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心理現象,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壞事承擔太多責任,因為自己是受害者而自責。
遭受父母虐待的孩子,遭到性暴力的人,或者某個年幼時便失去父/母親的孩子.他們會有一個感覺,就是「我做錯了什麼才讓這種壞事發生?」
當一個人開始認同環境施加於他的傷害,認同他所遭受的挫折,認為自己該為這一切負責,認為自己不好,這種感覺是羞恥。
本文所討論的羞恥,基於一個人沒有做錯任何事,卻依然為不好的結果感到的羞恥。
眾所周知,不如意才是人生的常態,很多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
因為是班裡最瘦弱的孩子;來自單親家庭;轉學生;外表與別人有一點點不同;家庭經濟條件不好;講話有口音;被忽視;女生男性化;男生女性化.而被嘲笑、排擠,還一度認為是自己的錯。
並不是說有過這些經歷,一定會造成巨大傷害,擊垮一個人。相反,很多人小時候遭遇傷害和不公,依然可以成長為堅強自信的大人,還可以雲淡風輕講出自己的經歷去鼓勵別人。
只是,或許你一直在等一句,「你什麼都沒做錯」,不是嗎?
Peter Shabad教授《創傷,羞恥與哀悼》第四講
電影《心靈捕手》中,治療師尚恩突破主人公威爾內心最後一道防線的,就是那句「it's not your fault."
威爾是個在麻省理工學院當清潔工的問題少年,他叛逆、喝酒、打架,但同時又是個在數學方面極具天賦的天才。他從小是孤兒,被收養了3次,每次都慘遭虐待。他的養父回家後,會把扳手、棍子和皮帶擺在桌上讓他選一個,接著就是一頓毒打。
一個是與自己的願望解離,與期盼最好的那種希望解離。於威爾而言,為了不再被拋棄就避免與他人建立聯繫;為了不再被欺騙,乾脆不要信任他人;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便不去渴望溫暖和愛,寧願埋沒自己的天賦也不去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
另一個是不斷地通過症狀,來告訴這個世界他曾受過的創傷,也就是強迫性重複。威爾遇到了與他彼此真心相愛的女友,他騙女友自己家裡有十幾個兄弟,在女友要求他一起去加州學習和生活時,他和女友分手了。不難理解,他覺得自己不好,害怕關係更進一步,害怕被拋棄。只要創傷一直在,他不是再也不談戀愛,就是在每次關係要更進一步的時候分手。
他有非常不幸的童年,也有幸運的部分:過人的天賦、賞識他不放棄他的教授、支持他的好友和美麗聰明的女友。但如果沒有尚恩,他最終會把一切搞砸,讓所有人離他而去。整個治療過程中,尚恩真誠、共情、包容和接受威爾,但真正起效的,是對威爾創傷經歷的見證,讓威爾感到他真正理解了他,擁抱了威爾內心那個傷痕累累的小孩。很多人提到創傷,容易想到的是天災人禍: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暴力事件和重要喪失。
但還有一類創傷,可能當事人都不曾覺察,叫做
累積性創傷。比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健在卻缺位;長期忽視孩子;總是食言,欺騙孩子;罵孩子愚蠢;控制欲強入侵孩子的隱私.這種日積月累的經歷,便逐漸有了創傷的累積性意義。精神分析師Peter Shabad教授曾說:
「每個症狀都孕育著一個無法言喻的故事,它將人帶回創傷」。就是說未解決的創傷,在長大之後會以症狀的形式出現。有些症狀會被逐漸意識到,比如總是以同樣的方式分手;一旦有他人主動親近就會把關係搞砸;一旦別人遲到會異常憤怒;明明有能力完成的事卻從不主動爭取.比如有個來訪者,ta總是提前15分鐘赴約。雖然在很多文化中,早到是一種禮貌。但對這個來訪者來說,可能是症狀的表達。ta試圖通過提前赴約來等待諮詢的開始,以此來表達:ta的生活中充滿了等待。每次提前赴約都好像在說「看啊,我這輩子都得這麼做,我總得等著別人來愛我。」
榮格曾說過:「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創傷往往伴隨著羞恥,羞恥又在環境中發酵、最終可能演化出自憐、自怨自艾、怨恨、嫉妒、悔恨.這些情緒長期存在,是會困住你、影響你的生活的。所以,究竟是真的命運對你不公,壞事永遠都發生在你的身上,還是你的潛意識裡不允許自己變得更好,甚至不允許自己期待好事的發生?你每次類似的失敗、衝突、不如意,可能不是命運的巧合,而是創傷安排的症狀。幾乎沒有做父母的會故意給孩子造成傷害。你認為父母給你造成傷害的那些事,可能是他們從他們的父母身上繼承來的,他們從未為自己身上源自父母的缺陷而哀悼。當一個父親忽視自己的兒子,兒子長大後也成了忽視兒子的父親;一個女孩15歲的時候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症狀,原因追溯到她的母親15歲的時候被自己的父親(女孩的外公)強姦。創傷不會憑空消失,如果沒有得到解決,會一代一代傳下去。解決創傷雖然不像關機重啟那麼簡單,但首先,可以利用人本身的自愈能力;其次也可能在生命中遇到貴人,治癒了你;最後,那些久久難以解決的,還可以通過心理治療或學習相關知識來解決。
如果有一個性價比最高的方式,我會推薦你聽Peter Shabad教授《創傷、羞恥與哀悼》這門課程。這是一門非常治癒的課程,零差評,Shabad教授憑藉他獨到的觀點和視角,(還有溢出屏幕的個人魅力),圈了一波又一波粉。他帶領每個人回到自己的創傷,喚起你內心的小孩,讓你去理解羞恥、內疚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情緒。當你用心聆聽他的課程,你會感受到他在告訴你,「你什麼都沒做錯」。
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他人創傷的見證者。不管你是想要了解自己的創傷與羞恥感的來源,還是想要幫助他人走出創傷,都可以從這門課中得到啟發。
如何去找到創傷所在,教你「捷徑」和技巧,比如最害怕的死亡方式、與愛人機場分別的方式;
如何去識別情緒,產生羞恥感之後情緒會如何發展與轉化?
羞恥、內疚、自憐、怨恨、嫉妒、遺憾和悔恨.都是怎麼一回事?
如何完成哀悼與自我接納?
.
更多課程詳情👇👇👇
1~2次的心理治療可能還毫無效果,但花同樣的錢來聽這門課,你可能不僅能治癒自己,還能幫助所愛之人見證ta的創傷。大量的臨床案例,也會加深你對創傷的理解,從而避免對自己的下一代造成不必要的創傷。
1.轉發本文至朋友圈,截圖發送給您的糖心理客服或顧問,即可獲取抽獎連結,總共6個中獎名額。
2.轉發文案需保留至開獎後,中獎者需憑轉發記錄領獎。
3.8月2日20:00開獎,中獎者請在48小時內領獎,逾期無效。
老用戶諮詢/抽獎請私信你的
任一糖心理客服或顧問
(微信好友列表,搜索「糖心理」)
新用戶請添加下方任一顧問!!
老用戶不要重複添加,否則會造成處理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