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米糧川
巍巍陰山,見證著幾字灣的滄桑巨變;滔滔黃河,聆聽著新時代的發展強音。
「天賦河套」金字招牌聲名鵲起,換來1100萬畝平疇沃野糧豐畜壯、瓜香果甜;烏梁素海綜合治理統籌推進,輻射帶動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和諧共生;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產業轉型不斷升級,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綠色現代產業體系已具雛形……
5年來,巴彥淖爾市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奮鬥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打好三大攻堅戰,紮實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全力建設綠色產業集聚區、生態文明示範區、鄉村振興樣板區、對蒙開放先行區、美好生活共享區,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初步構建起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凝心聚力,決戰決勝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巴彥淖爾市通過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政策兜底扶貧等符合當地特色的政策體系,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截至2019年底,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032戶58611人已全部脫貧,5個區貧旗縣全部摘帽,162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全市高標準規劃建設100多個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扶貧產業示範園,推廣「自主經營」「合作幫扶」「託管代養」「入股分紅」等扶貧模式,充分發揮園區、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努力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烏梁素海
統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巴彥淖爾市積極爭取並實施了總投資56.78億元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在流域上遊烏蘭布和沙漠,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與以色列合作建設沙漠綜合治理示範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創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在城鎮和工業園區,實施點源汙水「零入海」工程,加快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做到城鎮汙水和工業廢水全收集、全處理;在河套灌區全面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四大行動,引導企業和農民綠色生產,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下降,減少農業面源汙染;在烏梁素海湖區,開展內源治理,實施生態補水、入海前溼地淨化、網格水道、蘆葦加工轉化等工程,促進水體循環;在湖區周邊,全面開展烏拉山生態修復和烏拉特草原自然修復。通過系統治理、綜合施策,烏梁素海水質整體達到五類,局部達到四類,流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現代化蔬菜溫室大棚
品牌引領,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巴彥淖爾市加快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全面打響「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著力構建打造地域特色鮮明、利益聯結緊密的農業產業體系,重點培育形成糧油、乳肉絨、果蔬、蒙中藥材、飼草、生物質能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兩年來,「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授權的12家企業53款產品實現溢價25%以上,帶動全市農畜產品整體溢價10%以上,促進農牧民收入穩定增長。全市六大產業共有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近300家,年銷售收入近400億元,帶動全市20萬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農牧民人均年產業化收入11000元。
草原風電基地
蓄勢聚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巴彥淖爾市優化產業布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河套平原重點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電商物流、高新技術產業,堅決不引進有汙染的工業項目,切實守護好河套平原這塊淨土。同時推動礦山、冶金、化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引進扶持了中糧、首農、聖牧高科、中核龍騰光熱、神華國能風電等一批重點項目。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大石墨烯、新能源、大數據、雲計算、文化旅遊等項目引進建設力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通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初步構建起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綠色現代產業體系。
甘其毛都口岸
改革開放,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巴彥淖爾市大力優化發展環境,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巴事快辦」平臺啟動運行。營商環境評價連續兩年全區排名第一,獲評「2019年浙商最佳投資城市」。企業開辦時限在全區率先壓縮到1個工作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縮到100個工作日以內。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開通了中歐農產品班列,自治區中西部第一家保稅物流中心(B型)封關運營。甘其毛都口岸通關能力進一步增強,2019年進出口貨運量突破2100萬噸,海關稅收35億元,創歷史新高,開發開放經驗做法受到國務院表揚。據烏拉特海關統計,「十三五」以來,巴彥淖爾市累計出口農畜產品170餘萬噸,貿易值近147億元。
社保服務方便快捷
民生優先,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巴彥淖爾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堅持每年將70%以上的財力投向民生,千方百計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十三五」期間,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6萬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66.5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平均控制在4%以內。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校舍建設和設備採購、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大通鋪」等問題在全區率先全部完工,建成覆蓋城鄉中小學校的「同頻互動課堂」,被推選為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案例。在全區率先建成市域「半小時急救圈」空地一體化救援體系,組建了醫療集團、託管型等4種形式的醫聯體12個,成立籤約醫療服務團隊695個……一項項惠民舉措、一件件民生實事傳遞出令人溫暖的力量。
來源:內蒙古日報
記者:韓繼旺
編輯:徐嫣璐
校對:韓宇 屈宇浩
審核:屈強
點分享
點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