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刊發報導山東臨沂顧客朱先生稱在張裕葡萄酒中喝出葡萄皮一事,引發廣泛關注。同日,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張裕公司」)向澎湃新聞發函表示,張裕產品生產過程中全部為管道化、自動化、信息化控制,不可能出現該狀況。此外,張裕公司還稱,朱先生曾不配合,拒絕讓張裕方工作人員查看酒瓶及漂浮物。
朱先生稱其購買的張裕葡萄酒。受訪者提供朱先生28日上午向澎湃新聞表示,自己從未拒絕讓張裕方工作人員查看酒瓶及漂浮物。朱先生稱,涉事酒酒瓶保存完好,生產日期及批號都有留存,可供檢查;在他本人在場的情況下,願意接受張裕公司對涉事酒及漂浮物的檢測,「我本人也有意願去做檢測,我對我所反映的內容願意承擔一切法律責任。」
張裕公司在前述函件中認為,目前從圖片中看,尚無法識別涉事產品真假。此外,涉事酒液較為渾濁,無法確認漂浮物是何物,另酒瓶已經開封,難以界定漂浮物是何時進入酒瓶。張裕公司稱,該公司產品生產過程全部為管道化、自動化、信息化控制,灌裝機灌裝時全部使用不可能有任何汙染的新瓶,灌裝前採用0.45微米的「核膜孔」過濾機進行過濾,「連酵母菌亦可過濾掉,如此大的漂浮物不可能被裝入瓶中」。此外,張裕公司還指出,朱先生曾不配合,拒絕讓張裕方工作人員查看酒瓶及漂浮物。
朱先生則稱,他拿著漂有葡萄皮的涉事酒前往售酒酒莊時,酒莊杜姓負責人和一名年輕工作人員都看到了酒瓶及酒瓶中的葡萄皮,但對方堅稱不可能出現該現象。「他們要把酒和葡萄皮倒進一個口杯中看,我沒有允許,因為我不確定他們的容器是否乾淨,如果不乾淨以後會影響相關檢測」。朱先生表示,他本人是一名化學教師,對這些內容比較在意,後他將酒液及葡萄皮倒入量筒中保存至今。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朱先生8月26日向澎湃新聞反映,8月初時,他在山東臨沂的一家張裕葡萄酒專賣店購買了兩箱共計12瓶葡萄酒,後在飲用過程中,竟然連續在兩瓶酒中發現葡萄皮。賣酒給朱先生的張裕葡萄酒臨沂杜姓總代理商曾向澎湃新聞表示,此前從未發生過類似事件,「張裕這麼多年了,沒聽說過酒中喝出葡萄皮的」。他表示,如朱先生在相關檢測單位檢出酒有問題,將按規定賠償。
8月27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葡萄酒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楊強向澎湃新聞表示,葡萄酒常有出現沉澱物的現象,尤其是年份較長的葡萄酒,酒中沉澱物一般為酒石酸沉澱,或呈顆粒狀或呈片狀,體積有大有小。但從朱先生所拍圖片來看,朱先生所指的「葡萄皮」不屬於酒石酸沉澱。楊強認為,正規廠商產出的葡萄酒中不可能出現葡萄皮,製酒過程中有嚴格的過濾工序。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