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面臨缺糧?經濟日報:供需並無缺口,有能力端牢飯碗

2020-12-21 澎湃新聞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經受了疫情、洪災、颱風、降雪以及草地貪夜蛾等重重考驗,仍有望再次獲得豐收。經濟日報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今年我國糧食總產量有望再超6.5億噸,穀物供應充足,中國有能力端牢飯碗。

糧食供需並無缺口

日前,有研究機構發布報告稱,到2025年,我國有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產需缺口,其中穀物產需缺口約為2500萬噸,一些人士據此認為中國將面臨缺糧。

事實上,糧食產需存在缺口,並非糧食供需有缺口。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充足,庫存稻穀和小麥夠全國消費者吃一年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糧食供應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習銀生告訴記者,糧食產需缺口與供需缺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產需缺口是指年度產量與需求相比存在不足的情況,不足的部分就是產需缺口。

供需缺口是指供給不足以滿足消費需求的情況,糧食供給量除了產量以外,還包括年度庫存的有效供應量和進口量,目前我國糧食不存在供需缺口。

我國糧食產需缺口擴大也並非始於今年,主要原因是中國大豆產能有限。我國大豆年需求量約1.1億噸左右,90%以上的大豆需要進口。進口大豆的80%加工成飼料,20%加工成食用油,對口糧安全幾乎沒有影響。穀物主要包括小麥、稻穀、玉米、大麥、高粱等,其中小麥、稻穀和玉米並稱三大主糧,小麥和稻穀統稱為兩大口糧。根據2019年我國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我國小麥和稻穀兩大口糧自給率超過100%,穀物自給率超過95%。

目前,我國穀物處於產需基本平衡狀態,不存在明顯的產需缺口,但存在結構性矛盾。習銀生認為,我國穀物產需缺口2500萬噸,主要指的是玉米產需缺口。玉米存在較大產需缺口,也並不是因為我國生產能力不夠,而是近年來我國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動作為和必然要求。目前玉米產需缺口擴大只是供求關係調整的階段性問題,而不是長期問題。今後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我國玉米生產完全有可能恢復增長,產需缺口有望逐步縮小,並實現基本平衡。

雖然我國玉米產需存在缺口,但供需並無缺口。從產量看,雖然今年受颱風影響有所下降,但仍高於去年。從庫存玉米銷售來看,今年我國臨儲玉米庫存拍賣成交超過5600萬噸,其中有些尚未出庫,有些出庫後並未消費,而是從國家庫存轉入民間庫存,按照出庫進度計算,預計有2000多萬噸臨儲拍賣玉米將結轉至下年度消費。從進口來看,今年1月至7月,進口玉米457.0萬噸,同比增30.7%,市場供應完全沒有問題。

疊加因素導致糧價波動

農業部門的數據顯示,今年夏糧、早稻實現增產,產量達到3402億斤,比上年增加44.8億斤,特別是早稻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勢頭。秋糧收穫已近尾聲,預計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將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把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

習銀生認為,疫情對糧食生產基本沒有明顯影響,洪災雖然影響了部分地區水稻生產,但從全國全局來看,降水充足的年份對糧食生產總體有利,豐產概率大。東北地區連續三次颱風,造成東北部分地區玉米倒伏,但由於前期玉米長勢普遍較好,颱風發生時,東北玉米大多產量已經基本形成,實際所受影響較為有限。

糧食庫存充足是穩定市場的「定海神針」。我國糧食庫存由政府儲備、政策性庫存和企業商品庫存三大類組成。政府儲備包括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政策性庫存是國家實行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等政策形成的庫存,庫存數量相當可觀,常年在市場公開拍賣。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29日,今年共計組織國家政策性糧食拍賣專場203次,拍賣總量達到9695.6萬噸,有效滿足了市場需求。企業商品庫存是指企業為了經營周轉需要建立的自有庫存,目前入統企業有4萬多家,庫存數量也不小。「近年來我國糧食企業經營風險意識進一步增強,多建庫存、多掌握糧源的意願明顯提高,目前入統企業商品庫存同比增長了20%以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說。

糧食供應有保障,但今年水稻、小麥和玉米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上漲,特別是10月份以來,東北地區玉米價格上漲幅度較大。習銀生認為,今年糧食價格上漲是多種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引發了國際社會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一些國家採取了限制出口等措施,推動了國際糧價上漲,並傳導至國內,影響了糧價走勢。其次,颱風使東北部分地區玉米倒伏,導致玉米收穫成本明顯增加,推動玉米價格上漲。同時玉米收穫和上市後延,農民惜售進一步強化了玉米漲價預期。再次,市場炒作對糧食漲價的助推效應非常明顯。今年以來,熱錢炒作玉米等價格上漲預期明顯,頻繁炒作天氣、疫情等話題,對糧價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糧食安全到食物安全

糧食安全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一般可分為口糧安全、穀物安全和糧食安全三個層次。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糧食安全形勢處於歷史最好時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明確要依靠自身的力量,集中國內主要資源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程國強認為,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國建立了「三位一體」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即以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為核心的國內糧食生產體系;以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維護市場穩定為重點的糧食儲備體系;以統籌利用國際糧食市場和資源為目標的全球農產品供應鏈,三者互為支撐、協同一體。其中,國內糧食生產體系與儲備體系,體現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方針,而全球農產品供應鏈是「適度進口」的政策設計和路徑選擇,通過適度進口大豆、肉類等非主糧農產品,緩解國內水土資源不足壓力,集中農業資源確保口糧生產。

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根據198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糧食安全的目標是「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如今,我國糧食安全已經從追求「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審視糧食安全的視角已經從糧食安全轉向食物安全,在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不斷拓展食物來源。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我國糧食剛性需求在增加的同時,食物消費結構也在發生重要變化,口糧消費逐步下降,雜糧、蔬菜、瓜果、水產品、畜產品等的消費不斷增加。「一降一增」之間,折射出的是我國消費者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的趨勢。

「在食物消費多元化的新形勢下,必須要樹立大食物安全觀,要重視『米袋子』安全,也要重視『菜籃子』安全,構建多元化的全食物產業體系,滿足人們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費需要,在更高層次上保障居民食物和營養需求。」習銀生說。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劉慧),原標題《中國糧食供需並無缺口》

原標題:《中國將面臨缺糧?經濟日報:供需並無缺口,有能力端牢飯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日本疫情另類受害者,大久野島兔子面臨缺糧危機
    這讓兔子成為疫情下的另類受害者,面臨缺糧危機。 大久野島歸日本政府的環境省管理,雖然政府一直不建議民眾向島上的兔子提供水及食物,但由於觀光客長期穩定餵兔子,讓島上的兔子至今繁殖到有約1,000隻。
  •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
    不少發達國家都在重新審視其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布局,甚至將一些產業轉移到國內生產。增加自主可控能力是當前我國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核心任務之一。不同時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有不同內涵。在疫情暴發之初,保穩定的主要任務是要加快復工復產步伐,確保工業生產對國內和國際的穩定供應。
  • 報告: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高於5.5%,面臨五大驅動力及三大挑戰
    同日,全球最大的專業會計團體之一澳洲會計師公會公布的《2020年中國經濟前景與企業信心調查》(下稱報告)顯示,參與本次調查的財務、會計和商界專業人士仍對2020年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持審慎樂觀的態度,76%的受訪者均預計2020年中國GDP增速將在5.5%或以上。
  • 2020年銅市供需及價格展望
    目前,全球經濟下滑,消費增速放緩,需求端對於銅價的帶動減弱。2020年的供需面預期走勢如何呢?銅精礦供應近年來,中國冶煉產能仍維持高速擴張,2019年新擴建精煉就達到80萬噸,粗煉也有65萬噸,逐漸在爬產中,2020年仍然會有新擴建增加。
  • 光大控股王歐:中國經濟將進入全面證券化時代
    來源:證券日報網 吳曉璐本報記者 吳曉璐「現在中國正處於歷史上少有的創業高峰時期,中國的創新經濟已從20年甚至30年前的純應用端創新,升級到了目前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的『技術賦能』型創新,
  • 經濟日報:用改革「動能」提升創新「勢能」!
    據悉,此次「嫦娥奔月」是我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也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將創造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等諸多中國「第一」。 此前,「奮鬥者」號潛水器在逐夢深藍的道路上又「潛」進了一大步,13次下潛大海深處並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 2021中國經濟要幹這些大事!解析政治局經濟部署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羅志恆則對記者表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是供給端產業升級+需求端擴大,提高供需匹配性暢通循環。而消費是經濟的慢變量,刺激的作用有限,且副作用大,要依靠改革。消費從根本上取決於消費能力(收入)、消費意願(醫療養老教育等社保體系的完善程度)和供給的適配性,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消費很難大幅增加。
  • 中國解救也無效?美媒:德國經濟面臨雙底衰退,或將陷入停滯狀態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2月15日報導,目前,作為歐洲第一大的經濟體,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德國,受新冠疫情影響正在面臨全國性封鎖狀態,而這可能會使其陷入另一次雙底衰退之中。這實際上是一個重大的警告,因為像美國這樣的世界強國,在新冠病毒鬥爭都十分吃力。
  • 成本端漲幅逐漸放緩 螺紋鋼價格將面臨調整壓力
    螺紋鋼自身矛盾並不突出,進入12月後螺紋鋼消費面臨季節性走弱壓力,但供應近期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收縮,供需雙減,去庫速度平穩。隨著成本端品種的調整,螺紋鋼期貨方面同樣面臨著調整壓力,考慮到螺紋鋼目前現貨及盤面利潤均處於低位區間,調整空間取決於原料下移幅度。
  • 年終經濟觀察:2021年中國經濟需要關注哪些新思路?
    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對科研投入的考核和支持要求將顯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半導體、新能源、醫藥醫療等領域將成主攻方向。具體工作層面,「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等部署,均直指此次疫情暴露出的一些發展安全隱患。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中國國內產業完整程度及產業體系完善程度,對儘可能減少外部影響,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不可少。
  • 滬鋅:供需關係好轉 宏觀拉高鋅價
    但從供需平衡的變化上來看,供應過剩的絕對量有較大的減少,或可對鋅價產生支撐。第二:2021年基建投資或可維持較高水平,對鋅的需求可能尚存需求上房地產行業可能面臨政策面帶來的壓力,而有降低發展速度的可能,但是就目前資金面的消息來看中短期房地產對於鋅的需求不會崩塌式下降。而從新開面積,施工面積和竣工面積上來看,未來施工面積尚存上升可能。
  • 中信證券:美國是否面臨第二輪金融風暴?經濟基本面的恢復或將面臨...
    經濟重啟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帶動需求,提升民眾的消費意願,不同於傳統的經濟衰退,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衝擊顯現得更為迅速,從國內經驗來看,經濟重啟後,需求端的復甦是要慢於供給端的,就業形勢惡化、收入預期轉冷疊加疫情餘悸的影響,居民的消費意願的恢復或將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關注點三:財政刺激力度的持續性。
  • 鐵元素麵臨過剩 螺紋是否將踏入熊市?
    從全年視角來看,在疫情的意外打擊下,鋼材終端需求或出現負增長,而全年鐵元素供給仍有一定增量,鐵元素供需格局將處於過剩狀態。廢鋼作為相對高成本、易調節的鐵元素將首先面臨過剩,鐵元素總量過剩的趨勢將逐步壓制廢鋼價格,從中長期來看將拖累鋼價中樞下行,螺紋價格可能將進入真正的熊市,儘管中短期內可能較為反覆。鐵元素需求:面臨負增長。
  • 中國經濟加快復甦,11月製造業PMI創近三年新高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中國經濟復甦勢頭不減,氣勢如虹。11月30日,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10月略有回落之後,11月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躍升至52.1%的高位,創下2017年9月以後的新高。
  • 【地評線】飛天網評:端牢飯碗,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長期以來,面對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持續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嚴守耕地紅線,為端牢中國飯碗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耕地保護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進一步做好耕地保護工作提出了要求,夯實了責任,提供了遵循。耕地紅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也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突破的底線。
  • 2021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預測:2021年1季度GDP增速將達到11.4%
    一是世界防疫物資需求和宅經濟需求將逐步下降;二是疫情得到控制後,各國供應能力將逐步恢復,世界各國的供求缺口將快速收窄;三是疫情後,各國產業鏈安全問題將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逆全球化問題將進一步惡化;四是即使拜登政府上臺,中美貿易衝突和貿易協定實施情況將重返議事日程,成為政治關注的核心;五是各國不同步的復甦帶來不同步的政策退出,將導致世界經濟秩序更加複雜。
  • 大公國際:中國經濟四季度需求端承接動能轉換助力增勢延續
    前三季度GDP實現72.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累計同比增長0.7%,三季度GDP強勁復甦,同比增速恢復到4.9%,環比增長2.7%,一至三季度累計增速實現轉正,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長5.2%~7.0%,全年經濟有望實現2%~2.5%的增長。四季度供給端增勢將延續,產能利用水平將繼續擴大。今年以來,國內經濟恢復主要以供給端增長拉動為主。
  • 券商晨會精華:有機矽仍面臨階段性供需錯配 價格短期看多
    隔夜美股方面,雖然盤前有「輝瑞疫苗有效率達95%」的利好,但隨著盤中有關「紐約市準備關閉學校」的消息重擊市場情緒,三大指數盤中跳水,整體仍處於窄幅震蕩的狀態。截至收盤,標普500指數跌1.16%,納斯達克指數跌0.82%,道瓊指數跌1.16%。
  •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日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主要內容
    會議強調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是從經濟運行系統性角度來謀劃發展,重點是從供需兩個角度解決制約供需平衡的堵點、斷點和難點,這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以來,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態勢良好,但需求端的恢復慢於供給端,「三駕馬車」的恢復也並不均衡。疫情抑制了消費傾向和消費預期,相對於投資和進出口的恢復速度,消費恢復明顯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