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市東翼,有一座擁有千年歷史,上可追溯至良渚文化時代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焦溪,亦稱為焦墊。荔枝新聞在1月18日上午10點開始直播,主持人梁瑄、康娜兵分兩路,帶大家在枕水而居的焦溪漫步,穿行在古鎮的長街短巷間,像是走進了古老歲月裡,這裡的居民,保留和延續著他們傳統的生活習俗,這裡的江南不僅有粉牆黛瓦、還有「會唱歌」的黃石半牆……重拾舊時過年味,江南尋古在焦溪。這次直播實時觀看量高達60萬+,錯過了這場直播?沒關係,和本文一起回顧這次精彩的焦溪之旅,重拾「鼠」於我們的舊時年味。
枕水焦溪
初到焦溪,鑼鼓隊、舞龍隊和舞蹈隊從中市橋往紅星橋行進。歡樂的氣氛中,主持人梁瑄邀請到了古鎮的王益中老師介紹舞龍表演:「焦溪有兩條『龍』,一條是龍溪河,還有一座臥龍山,焦溪古鎮的居民們每到過年時,就用舞龍表達自己對新春的祝福。」
焦溪人傑地靈,龍溪河穿鎮而過,上古虞舜、春秋季札在村落周邊留下生活印記,是10位進士、36位秀才的故鄉。朱元璋的啟蒙老師焦丙掛印棄官隱居於此,設塾授徒。王益中介紹道:「據《越絕書·吳地》記載,龍溪河為江南運河原始段落之一,有4200多年的歷史。相傳,當年舜帝帶領當地人在開掘舜河時,曾經多次來到焦溪」,為了感謝和紀念舜,焦溪人將這一段舜河稱為龍溪河。
順河北眺可以看見平板的鹹安橋,南眺,掛著紅燈籠的中市橋凌於河上,因為地處街市中段而得名。這座橋最初建於1755年,鹹豐年間重新整修,橋面和欄杆由金山石砌成。
在另一邊的三元橋上,主持人康娜正在向「龍溪河畔志願者」協會的劉興產會長請教三元橋的歷史。據劉會長介紹,清朝初年,南下塘的望族承家有一個女兒嫁到河的西面,為了方便母女團聚,承家在原焦溪糧管所前造一座橋,取名張小娘橋。待到乾隆初年,焦溪更加繁榮,街道延伸至張小娘橋南,鄉裡就選定在此基礎上修建一橋,橋名從在京任職的奚寅之意——三元橋,寓意連中三元,希望鄉裡人才輩出。
三元橋古樸美觀,有很高的藝術價值,1988 年11月被武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控制單位,2008年2 月被公布為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焦溪古橋群包括三元橋、青龍橋、鹹安橋、中市橋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邊走邊聊,劉會長介紹道,焦溪的格局形成於元末明初時,保存完整,沿龍溪河臨水現存「四橋、五街、十三弄」,歷史特色濃鬱,是江南山水兼備、風貌格局完整、明清商貿典型的代表村落。
焦溪的牆十分有意思,下半部分由許多黃色的石頭砌成,非常的厚重古樸,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美感。鏡頭切回主持人梁瑄,她邀請了焦溪古鎮的導遊劉涵霖來介紹這種特殊的「黃石半牆」。
在一座典型的黃石半牆旁,她介紹道:「這個建築建於清末民國初,大門是典型的石庫門樣式,用金山條石砌成。牆體由黃石砌成,用鐵搭與柱子扣住加固。整座房子美輪美奐氣勢宏大,門上雕花精美細緻,保存完好,是黃石半牆房子中很有代表性的建築。房屋上端有圓形或六角形月洞,具有通風、採光、賞月的功能。」
之所以採用黃石,是因為黃石擁有質硬身重的特質,來洪不跨、有潮不朽、遇燒不透、被盜不易,可以起到御洪、防潮、阻燃、止盜的作用,這是焦溪人在長期遭遇水患、火災和盜匪、江匪盜擾後得出的智慧。據調查,焦溪古鎮核心區內的傳統建築,運用黃石半牆砌築的佔73%以上。
焦溪目前保存的黃石建築大多為清朝早中期,歷經風雨滄桑,守護著一方的平安。
美味焦溪
看完了焦溪的流水、古橋、黃石半牆,主持人帶大家一起走進焦溪尋常百姓家,品嘗一下美味焦溪。
在糕團店,王益中老師和主持人康娜一起了解焦溪人情有獨鐘的糰子。店主邊工作邊展示介紹工具,「過了臘月初十,焦溪人就開始淘米、舂粉、做糰子了。」王益中進一步介紹道:「為了讓大家吃糰子時輕而易舉地選擇到自己喜歡的餡心,焦溪人在糰子的形狀上有一條不成文的約定:尖頭的洗沙餡,捏鼻頭的蘿蔔餡,滴溜滾圓的青菜餡,一成不變,始終如一。過年做糰子,出籠後還有一道程序——即用筷子蘸著食紅在糰子上點一個紅點,焦溪人稱之為「點紅」,祈盼來年生活紅紅火火。」
除了糰子,焦溪的「糕」也很出名。「糕」與「高」諧音,焦溪 「三塊糕」,久負盛名:一是「松糕」,九月初九重陽節必備的點心,因此又稱之為「重陽糕」;二是「印版糕」,三是「腳踏糕」,相對於松糕和印版糕,腳踏糕更具有焦溪地方特色。
這不,前面正有一家老字號的腳踏糕店,店主正在製作。過去,一般用稻草編織的米屯蓋頭平放在布包上,人站在稻草蓋頭上反覆踩踏,使鬆軟的米粉變成堅實的米糕,這就是「腳踏糕」的由來。主持人親自踏上塑料板,體驗這10-15分鐘的踩踏如何使布包裡的米粉變成一塊大糕。
除了糕,焦溪有兩塊餅比較出名,一塊叫「油酥餅」,一塊叫「韭菜餅」,王益中老師帶著大家到前面不遠處的小巷子裡尋找焦溪人吃膩頭、吃羊湯時,必不可少的一個食材。
原來是一家豆齋餅家庭作坊,一對老夫妻正在製作,並熱情地與主持人交流豆齋餅的製作過程,邀請主持人親自嘗試。大爺今年72歲了,專做豆齋餅已有48年,一天能做150斤,古鎮上的羊湯館都用的他家的豆齋餅。
除了配菜,大菜自然也不能少。快到中午了,走到焦溪東街殷家弄11號,一股酒香撲面而來。居民向主持人介紹米酒的製作過程以及酒糟,「酒糟有兩大作用,一是作為焦溪扣肉的墊底;二是用來調燒酒。」
壓軸的,正是焦溪扣肉。品嘗剛蒸好的一塊焦溪扣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膩,肉質鮮美,而且既有肉香又有淡淡的酒糟香,和普通扣肉的味道真的完全不一樣。男主人揭開其中秘訣:「獨家秘訣,就在這個選材和製作工藝上了。焦溪扣肉的不二食材是五花肉,原因是五花肉夾精夾肥,吃起來口感比較好,而且必須是產自焦溪的二花臉豬。」
講到這個二花臉豬,可與焦溪有著很深的淵源。它最早是生長於周邊山上的野山豬……最終形成了這種產仔率高、母性好、耐粗飼、肉質鮮美的良種豬。1954年由全國著名養豬專家張照定名「焦溪豬」,後來被歸併太湖豬類群名「二花臉」,這還是國家農業部明令禁止出口的唯一「國寶級保護豬種」。
走進廚房,主持人與女主人互動,交流扣肉的製作過程。「製作焦溪扣肉主要有煮肉,架肉,蒸肉,扣肉這四個環節……」看完整個過程,主持人梁瑄不禁感慨:「絕佳的食材,獨特的製作工藝,造就了這碗有靈魂的焦溪扣肉,如果你來焦溪,這道菜絕對會讓你不虛此行。」
風情焦溪
吃飽喝足,鏡頭轉向另外一邊,小劇場裡正在上演錫劇,主持人康娜在戲院聽戲。過年的時候,古鎮的人們到戲院裡聽上一齣戲,就是過年的儀式感,這也是小鎮過年必不可少的民俗之一。
焦溪古鎮龍鳳呈祥戲迷協會兩位負責人給大家介紹,焦溪人對錫劇情有獨鍾,解放前就建了焦溪大華大戲院。焦溪人不僅喜歡看錫劇,而且喜歡唱錫劇,去年,焦溪古鎮的300多名戲迷成立了 「龍鳳呈祥戲迷協會」。為焦溪古鎮,協會專門創作了錫劇《焦溪古鎮好風光》。
除了聽戲,春節前,焦溪老百姓還會聚在一起寫春聯、吟古詩,也是非常熱鬧。在焦溪古鎮申遺辦公室院子,大家聚在一起寫春聯,王益中介紹焦溪歷來有崇文重教的傳統,與書院文化密切相關。
「唐大曆年間鳥巢禪師在焦溪鎮東的鶴山下蘆岐村造庵修行,大詩人白居易曾經慕名到訪此庵,其實這就是焦溪教育的雛形。從乾隆至光緒年間,焦溪地區較為出名的書院便有舜山書院、鶴峰書院、高山書院3所。」
而提到焦溪的文化氛圍,不得不提的就是菊花詩社。詩社由清朝的承越等發起成立,參加者有程一斎等二十餘人,其中半是承越的學生,半是承越的子侄。有一年秋天,他們在焦溪鶴麓樓堆菊、賞菊,以菊為題,即席唱和。隨即,結集刊印,取名《菊社吟草》。此舉開創了古鎮詩詞結社、出集的先河,成為焦溪詩詞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在現場,主持人和古鎮詩人、書法家交流,並體驗寫春聯,為居民們送新年祝福。「來江南水鄉,過熱鬧大年」,主持人的春聯寫好了,直播也在喜慶的氛圍中告一段落。
與江南名鎮相比,焦溪似乎低調許多,但要說江南水鄉的韻味,焦溪卻不讓分毫。這座原生態的古鎮裡有著一份莫名的親切感,尋常的百姓人家裡透著久違的年味,讓人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