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毗河新都城區段 新都生態環境局供圖
核心閱讀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深入落實河湖長制,以鞏固毗河治理成果、保持清白江良好生態、提升西江河水質為核心,嚴格落實四川省環保督察「回頭看」和沱江流域水汙染防治專項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要求,不斷提高水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加快推進水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大雪節氣過後,寒風瑟瑟,位於成都市新都區崇興村的清白江兩岸卻依舊水清岸綠,白鷺翩飛。一陣微風吹過,清澈平靜的河灣泛起陣陣漣漪。
今年以來,新都區通過實施重點流域汙染整治、汙水收集處理提質增效等六大行動20條措施,強力落實水體汙染減法,做好水環境保障加法,切實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全方位提升新都區水環境質量。今年1月~10月,清白江三邑大橋、毗河攔河堰、西江河梁灣村大橋斷面平均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Ⅲ類和Ⅳ類,氨氮、總磷濃度同比顯著下降,水質改善明顯。
新都流域水環境迅速改善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內在邏輯?
聚焦水質提升,大力實施重點流域汙染整治
「山水林田湖草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生命共同體,我們必須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前提,堅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推進全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新都生態環境局局長楊大偉對重點流域汙染整治感觸頗深。他坦言,水汙染防治是場史無前例的硬仗,必須以鞏固毗河治理成果、保持清白江良好生態、提升西江河水質為核心,不斷提高水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加快推進水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據楊大偉介紹,為實現新都生態復興,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全區上下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縱深推進黑臭水體和農村生活汙水的治理工作,加快建設配套管網、汙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切實解決雨汙混流、汙水溢流等問題。截至目前,今年已續建汙水治理子項目22個,新開工子項目19個,累計完成總投資20.61億元,鋪設主幹管561公裡。
同時,按照《2020年西江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新都區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持續推動各行業規範排汙,聯合建立「問題發現—建立臺帳—明確責任主體—整改銷號—追責問責—目標考核」的工作機制,強化督查檢查,確立聯席會議制度,確保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到位。
如今,新都區已初步建成西江河流域水質監測網絡,實行大數據分析,科學定策、精準管控;探索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加快推進鍾家灣生態補水工程(修建引水渠、改造閘壩等)建設,初步實現試通水,緩解了無生態基流對河道水質的影響;建立健全上下遊跨區域合作聯防聯控機制,通過召開上下遊河長制聯席會議,有針對性地解決輸入性汙染問題。
「我們還計劃在西江河流域實施水環境治理及水生態打造工程,實現與相關高品質產業規劃項目、城鎮建設和沱江流域成都段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公益性項目的深度有機結合,按照『以人為本、因地制宜、聚焦節點、三態合一』的原則,在強化抗洪防災能力的基礎上,持續提升西江河水環境質量,從而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好願景。」楊大偉如是說。
加強統籌協調,力促汙水收集處理設施提質增效
顯而易見的是,隨著重點流域汙染整治向縱深推進,新都區民眾熱切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不斷得到有效解決,流域環境面貌煥然一新,讓廣大民眾對新都這座「古蜀三都」之一的城市,有了更為深切的依歸與眷念。
一路走來,望著眼前水清岸綠的清白江,楊大偉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一幅幅「讓美麗鄉愁有所憑依」的壯美圖景在腦海中快速閃現。他告訴筆者,通過在轄區所有河、庫、塘、堰等範圍內開展「清河行動」,各級各部門堅持遏增量、清存量,常態化、規範化推進「清四亂」,組織對前期「清四亂」問題進行抽查覆核。截至目前,共清理大小河道110條,總長度217713米,清除淤泥109359.4噸,打撈漂浮物1325.75噸,清理河岸垃圾689.43噸,排查下河排口232個,整治「四亂」問題68個。
為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迅速補齊城鄉汙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大力推進城鎮汙水管網全覆蓋,全面實現汙水收集處理設施提質增效,今年以來,新都區屬相關部門在全區範圍持續實施雨汙管網糾錯改造、管道增設、汙水治理以及老舊小區雨水落地管線改建工程。
同時,按照《四川省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和《成都市新都區貫徹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及沱江流域水汙染防治專項督察反饋意見整改實施方案》相關要求,新都生態環境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措施、倒排工期,加快推進汙水處理廠工程建設,轄區11座汙水處理廠排水均已達到《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汙染物排放標準》(DB51/2311-2016)標準。其中泰興、新民、清流、新繁、軍屯、斑竹園汙水處理廠均提前完成沱江流域水汙染防治專項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整改任務;新都高新技術產業園再生水廠一期工程取得立項批覆及概算批覆,現已完成初步設計及施工圖總體設計。
形成強大合力,紮實做好農村面源汙染綜合治理
作為汙染防治的一項重要內容,新都區把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有效處理放在突出位置,嚴格按照四川省、成都市關於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的工作要求,緊緊圍繞《成都市新都區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專項規劃(2016-2020)》整治任務和建設時序開展工作。截至目前,20戶以上的農民集中居住區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已達到64.8%,全區行政村生活汙水有效治理率也已達到75%以上。
「為了加快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充分利用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手段,努力在頂層設計、數據融合、微應用和體系創新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績,積累新經驗。」據新都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胡淼介紹,經過持續不斷的探索實踐,環保信息化建設已成為全區農村面源汙染綜合治理的一大亮點。
今年以來,新都區各相關部門緊密配合,全面推行信息直聯直報制度,不斷強化畜禽養殖汙染源監管,由生態環境部門牽頭,定期對有關鎮(街道)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進行專項考核,並將考核結果納入新都區2020年目標績效考評加減分體系和區政府目標績效考核。同時,依託畜禽養殖場直聯直報信息系統,對全區畜禽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專業戶產生廢棄物的種類和數量、無害化處理、綜合利用及向環境排放的情況實行定期登記備案和上報,實現了實時監督、動態管理。
筆者走訪得知,在測報病蟲危害和化肥農藥減量控害方面,新都區同樣取得長足進步,已建立常規群眾測報點6個,增加14個草地貪夜蛾的監測點,監測覆蓋面積15000餘畝,測報點設置有自動蟲情測報燈3臺,新購置自動計數性誘測報系統一臺、性誘測報儀3臺,擁有55臺自走式噴杆噴霧機、31臺無人機,日作業面積達1.5萬畝,大大提高了農藥的利用率,預計今年農藥使用量將較去年減少20噸。
建設優勢產業,深入開展工業企業治汙減排
在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切實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整體推進重點涉水企業在線監測設備全覆蓋的基礎上,新都生態環境局積極協同各相關部門著力提升工業企業治汙減排效能,分期分批對全區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的涉水企業,逐一開展廢水在線監測設施安裝工作,目前已實現第一批重點涉水企業在線監控設施全覆蓋。
「針對形勢的發展變化,生態環境部門在更加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大力幫扶企業減汙增效的同時,積極組織力量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新都生態環境局四級調研員文海雲介紹,為了深入打好治汙攻堅戰,生態環境部門及時建立環境執法與區河長辦快速反應溝通機制,做到有問題早發現、早傳遞、早處置,有效打擊工業企業涉水違法犯罪行為,充分發揮了環境執法強大的震懾作用。
筆者在走訪中注意到,新都區十分注重水資源統籌和精細化管理,不僅制定科學優化的水資源分配調度方案,完成鍾家灣引水工程,「集中利用為主、分散利用為輔」的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日新月異,更重要的是完善了上下遊協調調度機制,通過分時段精準調度和精細化管控,有效保障河道在汛期和枯水期的合理水量,打造了優美的水環境、構建了良好的水景觀,讓詩意棲居的新都煥發出新的魅力。
從古至今,匯集狀元府第書香、滿城桂蕊花香、寶光古寺佛香,素享「天府明珠,香城寶地」美譽的新都,都是引人流連、讓人讚頌的秀美宜居之地。目前,隨著西江河重要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的建設運行,以及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任務的圓滿完成,新都區的水環境監測網絡日臻完善,河道水質情況已基本實現實時掌握,精確治水的科學性大大增強,飲用水水源地安全有了充分保障。 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