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媒體報導稱,當地「食藥署」公布了一批檢驗不合格的商品,其中包括臺灣無印良品有限公司經營的「黑豆茶袋茶」及「大袋冷泡茶」被檢測出農藥殘留超標,超標項目「撲滅寧」或有幹擾荷爾蒙和致癌的危害。
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回應《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函時稱,無印良品中國並沒有購進和銷售過臺灣報導的產品。「我們在售的黑豆茶產品是中國大陸產的,農藥方面進行了檢測,符合標準(報告已發過)。臺灣方面如何處理,無印良品中國大陸恐難知悉,非常抱歉。」此外,該公司還向記者表示,中國大陸地區無印良品銷售的所有食品產品都是經檢驗合格的產品。
陷入農殘超標醜聞
根據臺灣媒體的消息,臺灣地區「食藥署」周二(8月1日)公布21款查驗不合格產品,其中臺灣無印良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灣無印良品」)的兩款黑豆茶的茶包,被檢驗出殘留農藥「撲滅寧」。兩批總重49.1公斤的茶包產品,全數被退運銷毀。
據了解,臺灣無印良品今年6月從日本進口「黑豆茶袋茶」「大袋冷泡袋茶」,兩批黑豆茶的茶包都被驗出殺菌劑「撲滅寧」超標,前者殘留0.1ppm(百萬分之一濃度)、超標1倍,後者殘留0.11ppm、超標1.2倍,兩批總重49.1公斤。目前已全數銷毀,未流入市面。此外,香港無印良品亦有出售同款黑豆茶的茶包,現已下架。不過,截至發稿之前,記者通過「無印良品黑豆茶」「muji黑豆茶」關鍵詞在大陸地區電商平臺上進行搜索,仍發現有一些店鋪在銷售相關產品。
華東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劉少偉告訴記者,「撲滅寧」是一種有機的殺菌劑,可以對含有細菌性的植物進行殺菌,上述涉及的兩款茶產品應該是在茶葉生長的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撲滅寧」噴灑來殺菌,造成了「撲滅寧」農藥殘留超標。「撲滅寧」雖然是低毒性的殺菌劑,但動物實驗觀察發現,撲滅寧會干擾內分泌表現、長期也有致癌疑慮,因此美國環保署已將撲滅寧列為B2級致癌物。
劉少偉還表示,作為食品安全事件來講,農藥超標現象其實現在很多,通常是農藥的控制沒有做好,在臺灣,作為管理相對比較嚴格的地方,無印良品製作或者銷售的茶包不合格,那麼有可能反映出該公司在整個體系內的管理是存在問題的,對於消費者來講,會對其食品安全控制產生懷疑,進而對該品牌的品質帶來不利的負面影響。
而事實上,今年早些時候,無印良品也曾因產品質量問題遭遇了質疑。在今年央視「3·15」晚會上,無印良品被曝出門店售賣的部分進口食品產自日本核汙染區。雖然無印良品第二天迅速發布公告予以澄清稱,「3·15」晚會所曝光的兩款進口食品產地分別為日本福井縣和大阪府,這兩地不在受核汙染影響範圍內。同時還提供了相關產品的原產地證明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但是這依然對無印良品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表示,「對於無印良品而言,越來越多關於食品安全問題的新聞出現,對其品牌的傷害是比較大的,無印良品目前的主要受眾是新生代和白領,他們對於食品安全的問題是比較敏感的。但是關鍵的問題在於,無印良品如何妥善地把事情解決,是整個事件的一個轉折點。」
中國市場業績受困
根據無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計劃於4 月12日發布的2016年財報顯示,其全年營收3333.81億日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4%;利潤為382.78億日元,較上一財年增長11.1%。但營收與利潤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在2015財年,無印良品計劃營收與利潤的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8.2%、 44.4%;在2014年,這兩項指標分別達到了18%和14%左右。
無印良品在日本本土維持良好態勢。不過,在收益來源最為重要的東亞市場,無印良品表現並不理想,全年營收達到897.4億日元,同比增長8%,利潤同比減少了4.7%。而在中國大陸地區,無印良品同店銷售僅有4.7%,在過去的兩年裡,無印良品始終以14.5%、 20.4%的速度維持著兩位數快速增長。
通過門店擴張來拉動業績的方式仍在繼續。2016年12月,無印良品在杭州開出了其在中國大陸的第200家門店。然而在幾年前,無印良品的開店速度較為緩慢。 2005年,無印良品在上海開設了中國內地第一家門店。8年之後,無印良品大陸門店達到100家。
無印良品對中國大陸市場依舊充滿了信心,此前社長松崎曉曾表示將「維持每年新增30家店鋪的速度。」伴隨著中國中產階層的壯大以及消費升級的加速,無印良品的渠道開始下沉,除了對上海、北京等進行深度挖掘之外,重慶、蘇州以及二三線城市也被納入到銷售網絡中。
與此同時,為了顯示對中國大陸市場的誠意,除了2014年在成都開出全球最大的旗艦店以外,無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計劃還將跨界涉足酒店業,在深圳開設首家MUJI HOTEL。此外,今年6月,無印良品還在上海淮海755店開設了全球首家MUJI Diner無印良品餐堂。
除了加速開店,無印良品在華價格問題一直以來頗受詬病。同樣一件無印良品的商品,在日本和中國的售價差異較大,受到匯率等問題影響,使得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價格一度達到日本的兩倍。2017年初,無印良品公布了自2014年以來的第六次調價活動。無印良品(上海)商務有限公司董事山本直幸此前表示,2017年無印良品將繼續對295種商品發布「新定價」,降價幅度將達到14%。降價被認為是希望進一步擴大消費層,拓展中國的市場份額。
然而,如何在擴張門店時保持品牌溢價以及如何跟低價的對手競爭,無印良品在中國大陸又遇到了多年前在日本曾經面對的難題。凌雁諮詢首席分析師林嶽認為,「靠開店來擴張業務,這個做法在企業走上坡路的時候是可行的,但是在生意不景氣的情況下,這無疑是『自殺』的行為,運營成本隨即增加,而業務增長卻下滑,靠開店救市一定是行不通的。」朱丹蓬則認為,「近幾年來,整個實體店的業績都遭受到了滑鐵盧,無印良品也不能獨善其身。除了依賴開店這種方式拉動業績增長,其實還有很多的方式,比如增加產品,進行創新升級,加強粉絲互動等很多方式。」
「無印良品在中國大陸的表現近幾年不盡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目前市場出現了很多質優價廉的替代商品,如名創優品等,無印良品的競爭力就大幅下降。無印良品現在要解決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在一堆模仿者中繼續擁有影響力。幾年來,無印良品曾試過降價、打折來挽回頹勢,降價會在短時間內為無印良品留住消費者,但是頻繁降價會對品牌形象造成打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傷害忠誠的消費者。作為生活類產品量販店的先行者,只有通過產品創新、品牌升級和服務升級,才能真正獲取粉絲的擁戴,才能有領跑的氣勢。從消費趨勢來看,產品不怕貴,怕的是打動不了消費者,若產品不走心,價格走心一點用處都沒有。」林嶽告訴記者。
「無印良品在日本是大眾平價商品代表,而在中國大陸則定位於中產階層的消費。實際上,消費者對它的品牌是有誤區和擔憂的,講究品牌的消費者,基於它的負面新聞會減少購買;不講求品牌的消費者,可能覺得價格又比較高。低端的消費者認為消費不起,高端的消費者又看不上或者是擔心其食品安全問題,所以,無印良品顯得比較尷尬。如何扭轉在中國大陸的局面,是無印良品面臨的不小挑戰。」朱丹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