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運動損傷和足踝外科的醫生來說,經常要跟「雞眼」打交道,很多足踝畸形的病人常常是因為「雞眼」或胼胝疼痛來找我們看。而曼氏足踝外科學將此歸類為足底皮膚角化病。對於棘手的足底角化問題,必須考慮足部的姿勢。非正常的胼胝形成的原因有馬蹄畸形、高弓足、平足、前足內翻畸形,扁平外翻畸形或蹠趾關節畸形。畸形不解除,足底角化會持續存在。因此對於非正常胼胝或雞眼請找專業的足踝外科醫師。
之前小編科普了一篇頑固性胼胝的治療方法。結果名聲鵲起,成為了「雞眼」的專家了,因此有好多人都過來找我看。其實好多病人我都推薦給了皮膚科的青年才俊(何家俊)醫師幫忙處理。
為什麼呢?
多數患者分不清長得是雞眼(俗稱「腳釘」)還是蹠疣(俗稱「刺瘊或瘊子」)和胼胝(俗稱「老繭」)。
那今天我就跟何家俊醫師一起給大家科普一下「雞眼」的相關內容。
你覺得下面的圖片上的是什麼?
圖1:胼胝
圖2:雞眼
圖3:胼胝
圖4:疣
圖5:疣
看了圖片之後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呢?
在《臨床皮膚病學》上,蹠疣歸類乳頭多瘤空泡病毒性皮膚病,雞眼和胼胝歸類為機械性物理皮膚病。 因此臨床中很多把疣誤認為雞眼。
那什麼是疣呢?
蹠疣是發生在掌蹠部的尋常疣。蹠疣初發時為細小發亮的丘疹,可有瘙癢感,皮疹漸增大至黃豆大小或更大,也可在原發皮疹周圍逐漸增多。皮疹表面粗糙,灰黃或汙灰色,境界清楚,周圍環繞增厚黃色的角質環,中央呈指突狀或者肉刺狀,可見毛細血管破裂外滲凝固而形成的小黑點。一般不痛,個別患者有輕微疼痛感;有傳染性,數量多,很少單發,足部各個部位都可以出現,而且多是一個腳先發或者僅有一個腳發病。
因此圖5就是疣。
那疣是怎麼形成的呢?
它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1、2)感染引起,主要通過皮膚的微小破損感染,由於手掌、足部每天受力和鞋的摩擦,所以更容易感染。這就是為什麼蹠疣多發生在手部、足跟、蹠骨頭或蹠間。
那雞眼和胼胝是什麼呢?
雞眼和胼胝屬於足底皮膚角化病,歸類為機械性物理皮膚病。
什麼是雞眼?
雞眼是由慢性摩擦或壓力引起的一種局限性圓錐狀角質增生物,尖端深入皮內,基底露於皮膚表面,呈圓形似雞眼故得其名。其顏色淡或深黃色,光滑,稍微透明,界限明了,按壓頂部因尖端壓迫皮下神經而產生疼痛。沒有傳染性,個別患者不治療,在去除外力後會自愈消退。
那怎麼去區分它呢?
第一,鞋子是不是老摩擦它?
第二,水浸泡時間長後是不是中心有個白點,看起來是不是像雞的眼睛呢?
第三,清除胼胝後可見局部角化中心--雞眼
是不是跟雞的眼睛很像。
那什麼是胼胝 ?
是由於長期受壓或摩擦刺激形成的淡黃色扁平角質增生性斑塊,邊緣薄,中間厚,類圓形,面積較大,個別為斑片狀或條索狀,稍微透明,一般無感覺,個別患者伴有皸裂,疼痛和或觸痛不明顯,好發於骨突起的摩擦部位,多見於足畸形、長期運動摩擦或者鞋子不合適以及愛穿高跟鞋的患者。不傳染。
那他們應該怎麼治療呢?
胼胝:正常的胼胝,沒有疼痛症狀,可以不治療,去除摩擦和外力之後,很快可以好轉自愈。對於非正常的胼胝,請找專業的足踝治療,查找畸形的原因。當畸形解決或者糾正可,自然就消失了。
雞眼:可以用雞眼膏、手術切除或者雷射去除,但是都可能留下疤痕。值的注意的是如果不能確診為雞眼不建議使用雞眼膏,萬一是蹠疣,你適得其反,導致疣體傳播增多。
蹠疣:禁止使用雞眼膏(可能導致疣體播散或出血)。建議找專業的皮膚科醫師治療。治療主要以雷射、冷凍或者手術切除為主!但由於生長部位,以上治療方法護理難度較大,容易對生活日常造成不便!
何醫生的病友目前主要採用局部注射治療,優點是可重複治療,沒有傷口,護理難度低,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少。大部分病例在一到兩年後皮疹可自行消失。
最後用圖片進一步區分。
如果雞眼、胼胝、疣,還是傻傻分不清楚的話,可以來找我們團隊,我們將從不同的視角幫你解決問題。我們是一群不辭辛苦、有社會責任感的運動損傷和足踝外科醫師。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感謝無私貢獻的人。如果侵犯到版權,請通知小編,小編立即給予刪除。
稿件提供人:何家俊 徐勤 圖文編輯:徐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