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高度敏感是一種生理特徵,主要體現在具備這種特徵的人群常常能感受到別人忽略的微妙事物;會自然而然地處於一種激發狀態,往往受到激發的速度往往比別人要快,從而會讓他們自己感到不舒服。這種特質有利有弊,弊是容易心累,利是能看到一般人注意不到的東西。很多高敏感的人受到困擾不知如何解脫,本文以一種科學的方式對高敏感人群進行剖析,理解高敏感特質,才能更好的駕馭這種特質。本文譯自Medium原標題為" Understanding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的文章,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一遇到雷雨天,我都會本能地用手捂住耳朵,作為一個29歲的成年人,這樣的事讓我覺得很尷尬。而我從小就一直在經歷這種生活。爸媽告訴我,在我人生第一次生日那天,正好遇到了一場熱帶風暴,我一路都嚎啕大哭。
我是一個敏感的小孩,而且我也是一個敏感的成年人:我會因為突如其來的聲音嚇到不敢往前走,我也不敢看恐怖電影,而且我能以一種強烈的力量吸收周圍人的情緒,直到讓這些情緒把我淹沒,讓我無法集中精力做任何事情。
1996年,我在讀大學的時候發現了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Elaine Aron)的著作《高度敏感的人》(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這是在網際網路上出現的一種我從沒聽過的說法。高敏感者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在大多數臨床心理學家還沒有聽說之前就是通過這本書被介紹給了公眾。一個由27個部分組成的調查問卷考查了人們對各種問題的敏感度,比如: 「你是否刻意不看暴力電影和電視節目?」或者比較籠統的問法 「你是一個認真的人嗎?」
這種高敏感的特徵也被稱為感覺處理敏感,這是艾倫在心理學中創造的另一個簡單明了的術語。「高度敏感的人(HSP)有著敏感的神經系統,對他/她周圍環境的微妙變化很敏感,在高度刺激的環境中更容易不知所措,」艾倫寫道。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沒有指定高度敏感(HSP),專家們一致認為對此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2007年的一項研究證實了高度敏感是一種獨特的人格特徵,該研究稱,「這種特徵與社交焦慮關係不大,但它與逃避和恐曠症密切相關。」但在2017年,佛羅裡達州比肯學院(Beacon College)的心理學助理教授表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完全確定高度敏感症狀是自身的個性特徵,還是屬於自閉症譜系的一部分。
據艾倫說,有15%到20%的人作為一個高敏感者經常在在線論壇上被歸類為內向者、共情者或邁爾斯·布裡格斯性格分類法中的勸告者人格。艾倫的問卷是目前唯一有效確定一個成年人是否是一個高敏感者的方法。
23年後,她的書在全球售出了100萬冊,並為高敏感者創作了一個專題的書籍,包括戀愛、工作等方面。
喜劇演員克裡斯塔爾•亞當斯(Kristal Adams)主持過一個名為「過於敏感所以不適合喜劇」(Too Sensitive for Comedy)的播客節目。她說,發現高敏感這個標籤幫助她理解了她與社會上那些可能會輕視敏感的人之間存在的「難以溝通問題」。
亞當斯說:「我終於明白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很難像其他人那樣。現在我知道我能做什麼——能以什麼方式調整或照顧自己以正常工作了。」
歌手艾拉妮絲·莫莉塞特(Alanis Morissette)說,她「完全出於自我認知,讀整本書(高度敏感的人)的時候都哭了」去年,藝術家兼說唱歌手坎耶·維斯特(Kanye West)在接受早餐俱樂部廣播節目聯合主持人Charlamagne tha God的採訪時稱自己是高敏感者。
但是,儘管有研究表明,感覺處理敏感是一種基本的人格特徵,但對高敏感者的質疑仍然存在:許多臨床醫師質疑高敏感者是一個獨立的概念,不同於流行且成熟的大五類人格特質——經驗開放性(接受新思想)、責任心(注意細節),外向(享受社交和與他人一起),隨和(被信任和讓人感到溫暖)和神經質(有關如何處理消極情緒)。
紐約社會研究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家丹尼爾(Gaztambide)博士和其助理,解釋說這可能是因為這個概念通過這本《高度敏感的人》先被介紹給了公眾,之後才進行同行評議。
「因為它是以這種方式開始的,所以對許多臨床醫生來說第一個想法就是 『 這只是一個自助的、流行心理學的想法嗎?』它有任何臨床或經驗的支撐嗎?』」他說。答案是肯定的,他們只是方向反了。通常網民會比心理治療師更容易接觸到這個概念。」
朱迪思·洪伯格(Judith Homberg)是荷蘭的一名行為研究人員,也是感官處理敏感方面的專家。她說,她是在兒子在學校遇到困難被誤診為自閉症和社交焦慮症後開始研究這種性格。洪伯格(Homberg)認為這個概念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說服專家,它不僅僅是五大人格理論模型的一部分。
她說:「我的一位同事過去一直在研究成年人自閉症,當時沒有人相信成年自閉症的存在。人們認為自閉症是兒童的問題,而不是成年人會存在的問題。現在,20到30年後,這個事實被接受了。」
「事情就是這樣,」她補充道。「如果你引入一些新東西,人們一開始會持懷疑的態度。」
對於認證營養師兼作家阿里安·雷斯尼克(Ariane Resnick)來說,她對環境刺激的敏感常常被誤解為挑剔或控制欲強。現在她已經40多歲了,還記得在25歲左右時從一個朋友那裡聽說了高敏感者的特徵,並覺得自己就是那樣。
她說:「我晚上受不了很亮的燈,即使看到的人都想把燈調亮」,「我從不允許其他人看電視或聽音樂的聲音很大。只要有酒作伴,我在人群中就也還好,因為酒精會讓我的感官變得遲鈍。我通常會克制自己,讓自己永遠不要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作為一名主要在家工作的自由職業者,雷斯尼克(Resnick)建立了一套由她自己掌控的靈活日常安排。為了控制她的敏感度,她進行了大量的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軀體療法和暴露療法。
「我知道我必須強迫自己做一些事情,不管是去社交還是離開家出去散步,或者是去雜貨店,我知道燈光終會調亮,我會受到計劃以外的各種各樣的刺激」,她說。「因為如果我長時間不這樣做,那麼當我在現實生活中不得不保持正常時,就很難再做到這一點。」
瑪麗埃爾洛夫蘭(Mariel Loveland)是一名專業音樂家,她的父母都是心理學家,他們從小就認識到她對感官處理的敏感性。對於洛夫蘭來說,就像雷斯尼克和許多其他敏感的人一樣,像逛Forever 21這樣的日常情景可能會讓人無法承受。洛夫蘭說,她被噪音嚇著了,需要獨處的時間,而且她有一種吸收他人情緒的傾向,「包括好情緒和壞情緒」。
洛夫蘭想出了一些方法來應對她的不適。她每天晚上都會戴著耳塞睡覺,她說當她不得不和其他人一起睡覺的時候,她會經常戴著降噪耳機聽白噪音。她長大後,一想到要和朋友或家人一起住在酒店度假就會有一種恐懼的感覺,如果她內心不堪重負或心煩意亂,就無法去旅行。但作為一個成年人,一個巡迴音樂家,簡而言之她還是學會了如何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她說:「我想我已經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每次旅行的頭三、四天肯定會非常痛苦。我討厭改變,我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因為遠離臥室就覺得孤單。我有時會哭,會感到恐慌,但我也意識到,這些感覺很沒有道理,雖然我總是會產生這種感覺,但是在我適應之前這都只是暫時的。」
感覺處理敏感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或焦慮症等其他病症之間的界限可能會讓人覺得比較模糊。當一個人的敏感程度影響了他們每天的正常工作時會發生什麼? 加斯坦比德(Gaztambide)解釋說,從臨床角度來看,重要的是要排除有潛在相似症狀的情況,比如邊緣性人格障礙或社交焦慮障礙。
2018年發表在《轉譯精神病學》(Translational Psychiatr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敏感度可以分成高、中、低三類。研究分析了906名接受艾倫HSP測試的成年人,結果表明,一個人的敏感度水平是由神經質、外向性和情緒反應性的差異所決定的。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對環境和社會的刺激越來越敏感是由更敏感的中樞神經系統驅動的,它能更深入地感知和處理信息。」
高敏感也有它的好處,它能讓人們更好地解讀周圍環境的微妙所在。單口喜劇演員亞當斯說,她能夠立即捕捉到一種情緒,就如她所說,這種能力幫她把人們從一群人變成一群觀眾。
「據我所知,臨床心理學中沒有人仔細研究過高敏感與其他心理健康診斷的區別。」加斯坦比德(Gaztambide)說。「基於證據來幫助有這種特質的人應對抑鬱或焦慮的方法是什麼呢,或者說你有什麼?」
但或許這種趨勢正在開始轉變——至少對年輕一代來說是這樣。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兒科學和精神病學榮譽退休教授託馬斯·博伊斯(Thomas Boyce)今年1月出版了一本名為《蘭花和蒲公英》(the Orchid and the Dandelion)的書,這是他的實驗室進行的一項測試的成果。這項測試旨在研究兒童對日常挑戰和壓力的身體反應,包括那些對環境極度敏感的兒童。
博伊斯(Boyce)在接受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採訪時說:「我們的研究顯示,無論是對嚴重呼吸道疾病、肺炎、哮喘等身體疾病,還是焦慮、抑鬱等情緒行為結果,以及各種症狀的外化,我們都發現了同樣的反應模式。」
學校操場肯定不會是世界上最溫和的地方,但對敏感的孩子來說這不大可能有所改變。但是這對於成年人理解為什麼有些孩子可能會在一個特別嘈雜的教室裡安靜下來,或者需要練習來應對過度刺激有很大的幫助。與其到成年之後在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找到一本書來理解自己的特性,在年齡更小的時候就意識到這一點顯得非常重要。
加茲坦比德(Gaztambide)說:「對很多人來說,發現自己是高敏感者可能是一個人生新啟程,他們會發現:哦,就是這樣!他們不僅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實生活方式生活,甚至可能重新定義一些經歷。正因為高度敏感,所以他們真的很善於觀察,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而且更能理解別人的經歷。
原文連結:https://elemental.medium.com/understanding-the-highly-sensitive-person-1e627b920160
推薦閱讀:科學家推薦:提高工作效率的音樂類型
編譯組出品。譯者:Jane,編輯: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