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老公出國兩年回到家中。發現17歲女兒居然滿頭白髮外加8個耳洞。她敢怒不敢言,讓她疑惑不解的是,女兒不懼爸媽和老師同學的眼光,一個老奶奶送給女兒一樣東西後。 女兒卻立馬乖乖染回黑頭髮。
她去美國當了兩年陪讀夫人,帶著剛滿一周歲的兒子與丈夫回到家中。 星期天女兒回來,她被女兒驚住了。
只見17歲女兒兩邊耳朵上打了8個耳洞,左邊三個右邊5個,掛了千奇百怪的耳釘。不僅如此,她的頭髮還染成了奇異的灰白色。
沒等她發火,女兒先開口:別教訓我啊,我沒受啥刺激,也沒有早戀,也不是存心氣你們。我就是想嘗試一下自由是什麼滋味。什麼都被管的死死的,不給染髮,不給穿黑絲襪,我還偏就這麼幹了。就算是染了白髮,我還是原來的我。
她的怒火在心中升起又降下。她儘量放平聲音說:你現在已經當姐姐了。
女兒說:隨你怎麼想,反正我已經染了「奶奶灰」。誰也別想說服我染回黑髮。
她心頭火氣,手暗暗伸開又攥住。她暗自慶幸女兒上的是國際高中。不然,她真不知如何收場?她想,如果女兒的班主任,那個英國老頭看到這一頭銀髮會怎樣呢?
一星期後,英國老師的視頻來了。他說:你女兒說染髮是你們分別兩年後,她送給你最別致的禮物。我被她的創意深深折服,我建議你女兒在下周做一次班級演講,題目是,分離讓我成長。
她原本緊張的心頓時鬆弛下來,卻又不知該如何開口。英國老頭在視頻那頭眨眨眼睛:我們英國有一句老話。叫「有一種溫柔陪伴,就是在孩子青春期幹出格事時,什麼也別做。孩子的覺醒和自我管理是需要等待的,儘管這等待,對我們而言是種煎熬。
她能怎樣呢?她沒辦法,只有等下去。
女兒用一頭白髮亮出了挑戰的旗幟,向忽略了她兩年的父母挑戰,滿以為會受到強烈的反擊,沒想到老師和媽媽都放過了她,頓時覺得無趣。
她看著女兒的白髮下面長出了黑髮,襯得女兒像個大病初癒的病人。 儘管她內心焦急,卻不能命令女兒染回黑髮。每當快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她就默念英國佬的話:有一種溫柔陪伴,就是什麼也別做。
就這樣,不知過了多久,終於有一天,女兒宣布她要染回黑頭髮。
她長籲一口氣,卻又感到很驚訝,是什麼讓女兒改變了主意?
原來女兒學校接下一個幫教社區孤兒的任務。 現在任務接力到女兒所在小組。她和同伴去給那孩子上英語課時。 孩子年邁的奶奶一直憂心忡忡地瞅著她。
臨走,老人單獨叫住她女兒。她顫巍巍地從床頭櫃摸出一包東西,非要塞在白頭髮女學生的書包裡。
老人還說:「有什麼煩心事別擱在心裡,你看,奶奶這輩子只剩下小孫子相依為命,頭髮都不像你愁得這樣白。」
那晚,女兒從書包裡拿出了孤兒奶奶贈送給自己的禮物。忍不住眼熱鼻酸。
那是半包黑芝麻糊,民間相傳能讓白髮轉黑的食物。
[太陽][太陽][太陽][太陽][太陽][太陽]
小凡說:
故事根據小說《一頭白髮》縮寫,叛逆期的女兒為了向忽略她的爸媽挑戰。故意把一頭黑髮染成白色,媽媽知道不能衝女兒發火,卻又不知該如何解決這件事。這時女兒班主任告訴她一句話:孩子的覺醒和自我管理是需要等待的,做家長的只有在孩子青春期幹出格事時,什麼也別做。
女主一直忍著,直到有一天女兒跟她說要把頭髮染回黑色。
原來孩子的成長,真的是需要等待的。
這篇故事關係到孩子教育問題,叛逆期的孩子,你越管她越跟你反著幹。文中傳達了一個思想,那就是溫柔的陪伴。
有一種溫柔陪伴,就是孩子青春期幹出格事的時候,家長什麼也別做。
我覺得這句話對也不對,要分事情。當孩子幹的是一般的出格的事,大人可以溫柔的陪伴。那如果他做的是很出格的事,並且對自己很不好的事情,比如紋身,那家長是不可能聽之任之的。如果還一直溫柔的陪伴,那就不好了。
但是不管孩子做什麼離譜的事情,有一條,那就是家長絕對不能動用武力對待孩子,打罵都是最不可取的行為。而且在孩子的這個年齡,家長越反對,他就會越去做,這也是很多年輕人談戀愛,爸媽越反對,他們越在一起的緣故。
原生家庭對於我們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心理學上,把父母對孩子的傷害分成三個類型:暴力型傷害,忽視型傷害和控制型傷害。文中女兒明顯屬於忽視型傷害。
忽視型傷害有可能帶來兩種後果。一種是孩子覺得不被大人關注,所以就故意做些離譜的事期待父母關注她,那孩子就會叛逆。還有一種就是孩子會覺得自我價值低,不被需要,孩子就會長成討好型人格,特別乖特別順從,在任何關係中都忽視自己的真實需求去一味討好別人。
故事中孩子明顯屬於第一種,她需要通過一些誇張的,不被父母接受的行為來向父母宣告她的存在,吸引父母對她的關注。更有一種我就是惹你生氣的心態在裡面。因為她畢竟是個孩子,很多事情還不知道跟大人進行有效的,合適的溝通。
透過現象看本質,看懂了孩子荒誕行為背後的真相,家長採取最合適的方式有針對性去解決問題,一切都會好起來。
我是小凡,七零後故事寫手,關注我,每天在這裡聊故事和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