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閱讀︱重審美國保守主義和種族隔離的思想淵源

2021-01-12 澎湃新聞

對美國而言,2020年無疑是危機之年。新冠疫情、總統大選和種族危機這三起重大事件相互交織,給美國社會和政治帶來巨大的衝擊,美國的「共和試驗」似乎到了內戰之後的最危險時刻。這場危機無疑是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就思想層面而言,有兩個因素顯得格外突出,即保守主義的強勢興起和種族主義的靈魂不散。本文將介紹美國歷史學家新近出版的兩本專著,為我們理解保守主義和種族主義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奴隸制、等級觀念與美國保守主義的南部起源

Heather Cox Richardson, How The South Won the Civil War: Oligarchy, Democracy, and the Continuing Fight for the Soul of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保守主義(movement conservatism)作為一種運動和思潮席捲美國,對其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這波保守主義是新生事物嗎?美國歷史上有沒有類似的保守主義思想和運動?保守主義有沒有一以貫之的核心意識形態?它為何能贏得如此多的受眾?

近年來,這些問題引發了美國學術界的強烈興趣,相關著作層出不窮。但是這些作品多為政治學、哲學、公共寫作等領域的學者所著,歷史學者涉獵不多。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的歷史學教授希瑟·理察森(Heather Cox Richardson)在今年出版了《南部如何贏得內戰:寡頭制和民主為了搶奪美國的靈魂而進行的持續鬥爭》一書,從歷史角度出發,深刻而銳利地解答上述問題,給美國學術界和公共領域帶來強烈的思想衝擊。

美國當代保守主義者認為,他們共享了一套全新的意識形態,包括呼籲減稅,反對聯邦政府干預經濟和介入公民權利,抵制福利國家的建設等,認為一個積極推動平等的能動主義的政府(activist government)會毀滅美國賴以生存的基本價值觀——自由。

在理察森看來,這些觀點不過是南部的奴隸主精英在一百多年的擁奴理念的翻版,並無什麼創新之處。而且,這只是一種話語,並非保守主義的實質。美國保守主義意識形態本質上是一種以等級制為基礎的世界觀,認為大部分民眾,包括愚鈍者、受教育水平低的人、黑人、女性、窮人,應該受到更高等級的少數精英的指導;這些底層民眾在枯燥的勞作中所創造的財富,會傳導至社會頂端,聚集在少數上層精英手中;這些精英來憑藉其智慧、技術和人際網絡來最大程度地使用這些財富,進而創造進步。這種價值觀顯然與平等和個人自主(equality and self-determination)這一美國民主的核心理念相互衝突。後者認為,社會的進步依賴於自由的個人所進行的生產和創新,而非一小撮精英的推動。因此,所謂的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其實是寡頭制理念與民主理念之爭;這種鬥爭不是一種現代現象,而是貫穿了整個美國歷史。

理察森認為,這一現象之所以出現,其根源在於美國建立在一個巨大的悖論之上:那些試圖基於平等原則創立一個現代國家建國者們,卻擁有奴隸,並認為黑人、印第安人和女性是低等的;美國的平等取決於種族、性別和階級的不平等。無論是內戰前的南部奴隸主,還是當代保守主義運動的領袖們,都利用這一悖論創造了一種話語——有色人種和女性的平等會摧毀白人的自由。這一話語成為極少數白人精英們破壞民主並代之以寡頭統治的最有力武器。首先,他們避而不談有色人種和女性遭遇的不公,通過控制媒體和大肆宣傳,將自由塑造為美國精神的核心,並宣稱這種自由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之上的,即個人應該憑藉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來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不受制於任何習俗、宗教和權力。隨後,他們宣揚有色人種和女性爭取平等的努力,會摧毀自由這一美國的靈魂,以贏得白人普通民眾的支持,進而控制美國的政治體系。此時,他們會呼籲保持現狀,並極力利用政府的力量加強對社會的影響和控制,為自己謀取更多的財富和權力,宣揚唯有他們適合統治美國。這些措施必然會傷害將他們推上權力頂端的普通民眾,違背了所謂的個人自由主義原則。他們的應對策略是製造社會的分裂,宣揚存在兩種美國人,一種是辛勤勞作的、標準的個人主義者,一種是女性、少數群體和部分懶惰的窮人,並強調後者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所在。在內戰前的南部和20世紀中期以來,少數的白人精英上層們不斷宣傳這套話語,以遮蔽和扭曲現實政治,並取得巨大的成功。

此書最大的貢獻之一,是對西部地區與保守主義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自歷史學家弗雷德裡克·特納以來,西部一直被視為是美國民主的實驗室,牛仔則成為個人主義的象徵。理察森指出,這種敘事是白人精英構建的神話。事實上,西部的開發過程,充斥著對印第安人的劫掠和對華人的排斥。牛仔是一項危險的工作,從事者中有大量的有色人種。白人民眾並不是憑藉一己之力拓殖邊疆的英雄,政府為定居者提供了土地,派軍隊保護他們免受印第安人的侵害,並以各種方式推動西部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一事實卻長期被精英階層的話語所遮蔽。在內戰之前,南部奴隸主精英就試圖將奴隸制、白人至上主義和寡頭統治向西部擴展。南部同盟雖然在內戰中失敗了,但是在戰後,其意識形態卻在擴展到廣闊的西部地區,在那裡深根發芽。19世紀末以來,西部的共和黨一再宣稱,西部是美國唯一自由的地方,西部牛仔則是個人主義的真正代表,逐漸將西部發展南部的意識形態同盟,構建出保守主義的強大陣地。

此書語言清晰流暢,觀點鮮明有力,一經出版就在學術界和公共領域引發軒然大波。批評者雖然為數眾多,但並未從學術層面給出太多嚴峻的挑戰。其中的關鍵原因在於,此書雖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但不是純粹的政治寫作,而是建立在對美國種族和政治史的深刻理解基礎之上的學術著作。該書作者理察森更非泛泛之輩。她是當今美國內戰和重建史領域最出色、最高產的學者之一,在哈法佛大學獲得美國史專業的博士,師從著名的內戰史學者戴維·唐納德(David Herbert Donald)和威廉·吉納普(William Gienapp)。她在1997年出版的博士論文《地球上最偉大的國家:共和黨在內戰期間的經濟政策》(The Greatest Nation of the Earth:Republican Economic Policies during the Civil War),堪稱研究共和黨經濟思想,以及內戰與美國現代國家構建關係的奠基性作品。此後,她出版了多部關於重建和種族政治的重要著作。正是得益於這些豐厚的學術積累,她才能敏銳地發現奴隸制、南部邦聯意識形態與保守主義之間的複雜關係。對於想要深入理解美國保守主義、種族政治和自由理念的讀者而言,此書應該是一部不可錯過的佳作。

美國早期的種族主義與種族隔離的思想起源

Nicholas Guyatt, Bind Us Apart: How Enlightened Americans Invented Racial Segregation, Basic Books, 2016.

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在布朗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判決中推翻了「隔離但平等」原則(separate but equal)。這一判決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美國種族關係的歷史,也推動美國歷史學者開啟了對種族隔離的學術研究。著名歷史學家科默·伍德沃德(Comer V. Woodward) 認為,種族隔離始於19世紀90年代,是重建之後白人至上主義在南部地區全面勝利的產物;最高法院在1896年普萊西訴弗格森(Plessy v. Ferguson)的判決中對「隔離但平等「原則的確認,進一步推動了種族隔離在全國範圍的確立。長期以來,這一觀點被學術界和大眾媒體廣泛接受,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常識」。

劍橋大學歷史學者尼古拉斯·蓋亞特(Nicholas Guyatt)在2016年出版《將我們分開:開明的美國人如何發明了種族隔離》一書,對美國種族隔離的思想起源做了全新解釋。此書認為,「隔離但平等」作為種族隔離的最核心理念,不是重建之後的產物,而是誕生於美國建國之初;種族隔離並不是堅定的種族之者毫無顧忌地加諸於有色人種的暴政,而是「開明」的美國白人為了應對種族問題而採取的權宜之計。這一觀點大有將傳統解釋全面推倒之勢,引發了美國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蓋亞特的研究直接源自他對於美國學界關於殖民方案研究的不滿。殖民方案是美國建國初期至內戰期間,北部和上南部地區的白人群體中最流行的應對奴隸制問題的方案。其基本設想是,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公民團體出資,從奴隸主手中購得奴隸,然後將他們送至海外的殖民地。美國學者普遍將殖民方案視為白人精英受種族主義的影響而提出的一種不切實際的設想,對當時的歷史影響甚微。但是,殖民方案持續半個多世紀,而且追隨者如此之多,其歷史影響真的如此之低嗎?這個問題成為蓋亞特研究的起點。

蓋亞特從全新的視角來解釋這一問題。在美國早期史研究中,非裔美國人和印第安人研究是一直兩個相互隔絕的領域,蓋亞特則試圖將二者納入同一個框架之中進行考察。蓋亞特敏銳地發現,19世紀二三十年代盛行的印第安人遷移措施——將印第安人遷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與殖民方案之間有很多類似性。首先,在1812年美英戰爭之後的二十年中,二者都長期引發全國性的討論。其次,二者都建立在共同的理念之上,以「仁愛」(benevolence)為措辭來表達;殖民方案和印第安人遷移的支持者都認為,有色人種一旦與白人隔離開來,就能充分發展潛能,自我治理,創造繁榮,並最終實現與白人的平等。為什麼二者之間如此類似?這與其所處時代的知識和思想語境有何關聯?這些是蓋亞特此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蓋亞特發現,殖民方案和印第安人遷移措施的支持者是同一類人,即受到良好教育的美國人,包括知識分子、政治人物、改革家、牧師、政府官員等。這些人的自我界定是「自由的」(liberal)。具體來說,就是要支持啟蒙運動的理性觀念,對他人抱以宗教意義上的仁愛之心;更重要的是,要摒棄對他人的偏見。因此,這些「自由白人」(Liberal whites)認為,有色人種並不是天生比白人低劣,只是受歷史和環境的制約才顯得落後,白人有責任幫助有色人種走向「文明」。

這些「自由白人」為何要支持種族隔離呢?蓋亞特的答案是,他們面臨著我們今天無法想像的困境。這些人信奉啟蒙思想,擁抱普遍主義和平等主義;但是啟蒙思想畢竟源自歐洲,帶有明顯歐洲中心主義,無法為歷史和現實境況存在諸多差異的美洲提供精確的指引。就種族問題而言,美國與歐洲的最根本的不同在於,美國是一個有色人種數量龐大、族裔種類繁雜的多種族社會。所以,在共和國初期,這些白人精英們發現,他們所面臨的是一個在現代世界中無先例可循的問題:如何在一個多種族社會實現所有人權利和潛能的平等?種族融合應該是應對這個問題的最簡單答案。但是「自由白人」發現,這個方案是行不通的。首先,在他們看來,與「不良」(bad)白人的接觸會使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品性退化。其次,種族間的通婚在當時遇到巨大的文化阻礙。開明如阿比蓋爾·亞當斯(Abigail Adams),也承認她在內心深入確實厭惡黑白之間的愛情關係,儘管她意識到自己的偏見缺乏正當理由。對此,蓋亞特有個頗有意味的斷言:美國早期並沒有奴隸制問題(slavery problem),只有種族融合問題(integration problem)。

在「自由白人」看來,既然種族融合艱難無比,那麼種族隔離是實現種族平等的最佳途徑。將黑人殖民到海外,前奴隸們就有機會擺脫下層白人的殘酷偏見的影響,扭轉自己的墮落。在一個沒有白人幹擾的社會中,印第安人則可以自己發展出蓬勃的文明。簡言之,只有通過物理空間上的隔離,有色人種才能實現與白人的平等。「隔離但平等」這一話語在重建之後的歷史中會具有如何強大說服力,是因為它其實是美國的建國原則(founding principles)之一。

蓋亞特此書不僅重新闡釋了美國種族隔離思想的起源,還具有一個更大的野心,即挑戰美國早期種族問題的傳統敘事範式。蓋亞特指出,美國早期的種族故事是一個「硬性」(hard)種族主義為中心的故事。一般的敘事模式是,先描繪「硬性」(hard)種族主義的勝利,然後以此為中心來解釋奴隸制的大規模擴張、印第安人的遷移、廢奴運動的興起、內戰。這種敘事模式最大的問題是將種族主義視為一種靜態的觀念,以今天的種族主義來解釋和評判歷史。事實上,在美國建國初期,種族主義並不像今天的學者們所認為的那麼冷酷和堅固(hard),而是更加柔和和不穩定的(fluid),白人「種族主義者」對種族偏見的看法也遠沒有我們今天所想像的那樣堅定和肆無忌憚。

表面上看,這種說法頗有為種族主義辯護的意味。但是深入閱讀此書,我們會發現這是對蓋亞特的誤解。他只是強調,「歷史學家的工作是去捕捉歷史中的具體人物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受到時代的知識與習俗的影響、處於特定歷史時刻的人們普通性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由是觀之,種族主義就如同一種語言,隨著時態的變化,它的語法也在隨之變化的。這些「自由白人」無疑是那個時代白人民眾中智識能力和道德水準的「天花板」,他們意識到種族主義是錯誤的,卻又在客觀上推動了種族主義的發展,並接受了其結果,成為實際的種族主義者。這恰恰說明了種族主義在美國歷史中具有獨特而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消除種族主義的關鍵,不僅在於對其進行猛烈的批判,更要在深度的歷史語境中理解其獨特性和複雜性。這種對種族主義的深度語境主義的解釋,應該是此書最大的貢獻所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午間閱讀 | 保守主義的靈魂:喚起公眾對「公共」的熱情
    拉塞爾·柯克1953年出版的《保守主義思想:從伯克到艾略特》以及1974年出版的《美國秩序的根基》賦予「保守」以嚴格的思想定義。更重要的是,這種思想實際上來自美國以及整個西方政治實踐的總結,並且影響著後來的政治實踐,恰如洛克《政府論》是對英國人迄至1688年「光榮革命」的政治實踐的總結並且影響了後來的政治實踐一樣。
  • 讀文|世俗時代中的保守主義
    一、隱含的超驗之維 曼海姆(Karl Mannheim)對保守主義曾有一個基本的判斷:「保守主義的經驗和思想方式最本質的特徵之一,似乎在於它通過實用的方式對直接事物和具體事物的堅持。」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學界有時候甚至把保守主義的哲學淵源追溯到亞里斯多德所開啟的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批判。
  • 美國種族歧視是什麼造成的?追溯歷史淵源
    現在的美國在法律上歧視制度已經取消,但是在部分美國人心中種族歧視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種族歧視問題應從多個維度考慮,追根溯源還是要從歷史說起。宗教信仰宗教改革在英國開展,這段在我的有關基督教的文章中提到了,16世紀的宗教改革後,美國、英國很多人都是基督新教的教徒,一支由幾十名新教改革人士經荷蘭抵達北美,才有了現在的美國。
  • 為什麼美國保守主義不信任科學家?
    原創 食客 Political理論志身份的展演性:為什麼美國保守主義相信科學,卻不信任科學家?編者按:保守派對美國科學界的信任度下降已成事實,但他們卻依然對科學研究本身抱有非常積極和穩定的態度。
  • 美國種族隔離的公開秘密 走進那些「日落城鎮」
    在美國各地存在一些被稱為「日落城鎮」(Sundown town)的特殊城鎮,這些城鎮是種族隔離的公開秘密,種族隔離在美國大部分地區蔓延了至少一個世紀,至今仍以各種形式存在著。時至今日,種族隔離的實施更多是基於傳統和恐懼,而非規則。美聯社這組照片拍攝於2020年8月和9月,探訪了位於伊利諾斯州南部的幾個「日落城鎮」。
  • 2020·年度閱讀︱「活的」政治史
    巴裡指出,1918年的流感源頭很可能是美國堪薩斯,但當時的美國人卻認為是魔鬼般的軍國主義德國間諜在美國投的毒。對比今日世界,可見歷史教訓確實從未被吸取。古代社會中的瘟疫往往是大規模動亂後的副產品,大量的人口損失緩解了「馬爾薩斯危機」而為大亂後的大治創造條件。
  • 關鍵的少數:從清教徒到保守主義
    畢竟有很多未悔改的人和掛名的基督徒,這些人對於清教徒的嚴格律法管制和恩典中的自由都是不適應的。保守主義提取了清教主義秩序、戒律和自由的基因,捨棄了清教主義的激進個性和宗教狂熱,將其應用於社會治理,建立更加持續、包容、多樣化的社會,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性。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並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只能說是一個深受清教徒思想影響的現代民主共和國。
  • ...病專家安東尼∙福奇和「種族正義運動」。《時代》是美國三大...
    【拜登哈裡斯當選時代雜誌年度人物】當地時間12月10日,美國《時代》周刊宣布,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和當選副總統卡馬拉·哈裡斯被選為2020年「年度人物」。除了拜登以外,此前公布的該雜誌入圍名單還包括現任總統川普,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奇和「種族正義運動」。
  • 幾點看法:關於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
    因此,即使沒有最高法院的這場裁定,美國的同性戀者大多都能選擇前往那些允許同性婚姻登記的州完成法律契約,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阻礙或是責難。3、與墮胎、禁槍等話題相似,同性婚姻一直以來都是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拉鋸焦點。
  • 用閱讀開啟「眾多未來」:2020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邀請函
    每年至此,新京報書評周刊都會用一場「年度閱讀盛典」,對過去一年的思想動態和出版生態進行回顧和總結。我們會在閱讀盛典上跟大家聊一聊今年出版的好書,還有好書背後的作者們。今年的2020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將會在1月16日正式舉行。
  • 甲骨文美國史主題書單 | 2020年末盤點
    相關閱讀:美國大選、政治極化與自由主義 | 徐曦白底層白人的憤怒與哀痛:該如何理解美國的社會分裂?邁向美國夢中的憤怒與哀痛|故土的陌生人04 天生的標籤: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Kendi) 著朱葉娜 高鑫 譯2020年5月【內容簡介】在歐巴馬於2008年當選總統以後,美國真的如一些媒體所說進入了「後種族社會」嗎?事實上,種族主義思想在美國仍然大行其道,而且比以往更加隱晦和複雜。肯迪追溯反黑人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以及這些思想的驚人力量。
  • 文化戰爭、保守主義與西方文明的未來
    到了2019年,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則達到了26%,雖然基督徒的人數仍佔65%,但在過去10年中下降了12%。在很多政策制定者和輿論領袖眼裡,宗教越來越被視為保守主義勢力試圖重塑美國社會的力量,於是千方百計提防或者阻止其影響,仿佛宗教與美國社會無關,與每個人的生活和靈魂無關,結果,宗教越來越被邊緣化。
  • 文瀾讀書島 | 閱讀分享+評獎揭曉+閱讀福袋 邀請您盤點2020
    2020年,   熱愛閱讀的你,可能因為「抗疫宅家」,擁有更多閱讀時光;
  • 《背叛》:什麼是自由,什麼是人權,關於種族歧視存在任何地方
    2015年,出版耗時五年寫就的小說《背叛》,捧回全美書評家協會獎,橫掃《紐約時報》等數十家媒體年度書榜,2016年一舉拿下布克獎,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布克獎的作家。《背叛》是一部諷刺文學,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國外的這類文學,導致閱讀的過程中多次停下,無法一口氣讀完。書中用喜劇的語調,諷刺著那些浮於表面的所謂的自由,人權,甚至種族平等。
  • 人民日報:美國種族歧視竟是「常態」
    美國社會不缺乏反思,但總是缺乏抑制種族主義的切實行動。美國社會金字塔底層人民都知道,《獨立宣言》所明確的「人人生而平等」與他們無關「種族主義是美國主要且持久的特徵。」美國種族批判理論學者德裡克·貝爾的這一判斷,從來不缺乏現實註腳。
  • 影后凱特布蘭琪化身「保守主義之母」!
    從影將近30年來,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蘭琪向來鮮少演出影集,不過在2020年「精靈女王
  • 美國種族歧視竟是「常態」(國際論壇)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南非執政黨非洲人國民大會、非盟委員會、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等紛紛發表聲明,譴責種族歧視和種族主義。加納總統阿庫福—阿多憤慨說道:「悲劇的重現讓人痛徹心扉,也提醒我們直面醜陋的現實。」土耳其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代表薩迪克·阿斯蘭犀利指出,美國民眾的抗議活動揭露了美國社會長達幾個世紀的深深的裂痕。舊傷未愈又添新傷,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的美國更加凸顯系統性種族歧視。
  • 美國種族歧視竟是「常態」(國際論壇)
    今年5月,美國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後,以「黑人的命也是命」為代表的反種族主義運動迅速席捲全美,美國學者稱之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引起廣泛國際關注,來自國際社會的批評針針見血。
  • 《紐約時報》2020年度十大好書
    每到年末,《紐約時報》都會選出年度十大好書,評選的對象是在美國發行的英文著作,虛構和非虛構各佔一半。這份榜單綜合了作品價值、社會性、市場表現等多重因素,也成為國內版權引進的一個「風向標」。2020年雖然還有一個多月,但《紐約時報》11月23日就早早公布了今年的十大好書。
  • 美國系統性種族歧視問題愈發嚴重
    系統性種族歧視無處不在非裔感嘆:是該離開美國了!美國媒體報導稱,對於生活在美國的非洲裔族群來說,美國社會稱得上是「不友好和危險的」,和其他族群相比,非裔的生活更加困難。統計數據顯示,非裔人群的平均壽命和收入都呈現較低水平,失業率和死亡率卻高於其他族群。對於非洲裔美國人來說,在美國生活不僅意味著「困難」,有時候還意味著「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