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葉心冉 「食品接觸材料行業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迫切需要能夠把回收的材料用於食品級應用,但從安全標準層面是尚未明確的,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9月24日,中國首個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聯合工作組成立,會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接觸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鍾懷寧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說到。
「食品接觸材料」通常指塑料、橡膠、紙張、金屬、油墨等與食品接觸的材料。中國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聯合工作組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接觸材料專業委員會和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聯合發起。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在接受採訪時指出,當前,中國在食品包裝材料可持續發展方面落後於歐洲和北美,所以我們要迎頭趕上。推動中國食品接觸材料的可持續發展,與國際水平比肩,這是聯合工作組成立的首要意義,其次是聯合工作組搭建了一個平臺,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夠在這一平臺上發揮各自的作用。
據悉,聯合工作組集合了雀巢、百事、星巴克、美團、巴斯夫、斯道拉恩索、頂正、紅塔、威立雅等來自上中下遊的企業,以及暨南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塑料循環利用分會、中國製漿造紙研究院(紙製品行業協會)、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等高校院所和專業機構。
國內回收再利用發展滯後
陳君石院士總結指出,當前我國在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的阻礙包括,一是法規和標準滯後;二是由於缺乏數據支持,國內尚未有被證明可行的技術;三是消費者的接受程度不夠。
首先,法規和標準滯後主要表現為更明確且更具有針對性的法規標準和行業規範的缺乏。鍾懷寧舉例表示,一些替代性的環保型材料,比如生物降解材料是否可以用於食品級應用,在法規層面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規定。陳君石則更為具體地說明到,「比如當前可樂塑料瓶回收後產生的再生材料再來盛裝可樂或者其他食品是不被允許的,沒有標準允許就等於是不允許。」
再者,回收技術已然存在,但多年來國內未著手開展,這便造成匹配中國實際情況的回收和再生技術缺位。
陳君石坦言道,中國的回收和再生技術不是不成熟,更確切地講是還沒有開展。這種技術本身從國際角度來說是成熟的,但是中國在引進技術的過程中涉及到技術如何匹配、如何落地的問題,比如匹配消費者的垃圾分類習慣和消費模式,垃圾分類回收的相關方如何將流程和利益關係理順等等。
鍾懷寧亦補充闡述道,技術引進以後仍需要進行驗證,因為國內的一些再生材料、回收體系與國外存在差異,那麼這種技術在中國是否能夠真正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都需要通過科學研究來驗證。
另外,如何提高國內消費者對於回收材料再應用於食品包裝的接受度也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陳君石舉例表示,有消費者調查顯示,大部分人不能接受採用回收塑料材料盛裝的可樂,也即是說消費者不接受回收再利用這件事情。
而政策、技術和消費者接受度三者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工作組下一步的工作計劃也是沿著上述三點展開。
相關企業的作為和機會
2020年7月,我國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膠袋、餐飲行業中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製品。因此,使用新興可降解材料替代傳統材料,成為行業內緊密關注的議題。
據IHSMarkit公司統計顯示,2018年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需求量36萬噸,佔塑料總用量的0.1%,中國需求量約4.3萬噸。2018年中國餐盒、塑膠袋等領域一次性塑料用量達594.5萬噸,假設以30%的替代比例計算,可降解塑料用量接近180萬噸,增長空間高達42倍。
從行業分布看,全球可降解塑料產能主要集中於歐美國家,主要企業包括 Nature Works、Total Corbion、巴斯夫等,但總體來看規模不大。因此,有業內人士做出判斷,隨著國內法規逐漸明確,國內企業也將迎來快速成長期。
另外,對於更為接近C端的網際網路企業而言,機會和責任也同時存在。陳君石指出,類似於美團這樣的網際網路企業可以專注做好減少與回收兩件事,比如建立相應的獎賞機制,鼓勵用戶減少使用與做好回收。鍾懷寧也同時表示,「電商平臺是應該有所作為的,因為它是把利益相關方都串起來的一種運營模式。如果它能制定出一套規則、規範,並且開發出一些好的技術和獎勵政策,相信它能夠很好地帶動行業可持續發展。」
鍾懷寧進一步指出,相對國外,電商在中國具備的更大優勢在於,配送員可以解決最後一公裡的配送問題。歐美國家的垃圾回收是定點定時的,而我國的配送小哥能夠幫助實現瓶到瓶、包裝到包裝的閉環回收,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物流供應鏈環節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風險,比如拾荒者或者複雜的垃圾場。「中國的網際網路經濟包括引申出的很多技術和商業模式,如果能夠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結合起來,會有更多創新的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