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傅正在為老顧客修表
修表如練拳,要天天練手練眼;又如行醫,需要不斷積累經驗。修表一定要眼明、耳亮、手不抖,可是鐘錶維修行業不斷萎縮,民間維修工藝恐怕要失傳了。
在內江市市中區交通路邊的一塊角落裡,有一張方形小木桌。75歲的李師傅在這裡將一塊塊手錶「起死回生」,在修表的行當裡頭,他工作了37年,修了上萬塊表。如今,只希望自己一手的好工藝有人傳承。
迫於生計 28歲學修表
李師傅今年75歲,出生在東興區國光村(現屬新江街道管轄)。昨日下午3點,華西城市讀本記者來到李師傅的表攤。李師傅雖然75歲高齡,但精神矍鑠。他告訴記者,他出生在農村,一家人務農,生活貧困。28歲那年,李師傅利用晚上的空閒時間,跟同一個生產隊的修表師傅學起了手藝。「當時誰買得起手錶,主要是給各個生產隊修鬧鐘,1塊錢1個,一天能夠修1到2個鬧鐘。」
相比務農而言,修表工能夠掙得更多的錢,白天種莊稼,晚上修鬧鐘,他養大了一兒一女。1980年,他帶上工具和一張木桌,來到市中區交通路「獨立門戶」,幹起了修表工作。
專注修表 37年修表上萬塊
李師傅告訴記者,其實,1995年,他不安於現狀,他去昆明投奔一朋友開的機械廠,但因生活成本高、離家遠,最終他又回到內江交通繼續擺攤。
每天早上 9 點左右出門,步行40多分鐘,擺攤修表。中午時分,吃早上放進保溫桶的飯菜。下午 6 點過,把小木桌放到附近店家處,再步行回家。就這樣,每天日復一日。在他手中,他已不記得將多少塊表「起死回生」,記者幫他一算,按照一天修理2塊表,37年來,他修理了 2 萬多塊手錶。
無人傳承 好手藝將失傳
李師傅說,2000年後,用手機的人越來越多,買手錶的越來越少,修手錶更少了。現在他最多一天可修理5塊手錶,在一個多小時的採訪裡,記者看到共有四個人前來修表。
修表的少了,但在當地,李師傅的手藝名氣沒少。他總結出修表的秘訣「眼明、耳亮、手不抖」。此外他還用磨、補、駁、接、銼、鑲、種、包等細膩功夫自己製作零件,讓無數顧客的鐘表「起死回生」。
如今,李師傅最大的心病就是一手工藝無人傳承。他前年右眼檢查出白內障,現在只能將放大鏡戴到左眼修理手錶。李師傅表示,這個行當裡會一直幹下去,直到幹不了為止。(記者 羅尹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