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遇到這樣讓人啼笑皆非的場景:
有人把他的私家壺「視若珍寶」,常常泡茶示眾,卻從來不洗不擦,並大肆聲言:「華麗的長袍,通常布滿了蝨子。」
壺可能是好壺,卻是遇人不淑,愛得不恰當,愛成「汙衣派」,早已失卻光彩。
的確,愛茶的人,難免對於紫砂壺有著特殊的「情感」。但這「汙愛法」,不但影響美觀,更容易誤導剛入門的養壺新手……
那麼,今天我們不妨來具體聊聊,如何養一把紫砂壺。希望通過本篇文章,能夠對正在養壺的你做個指導。
當然,正確的指導之前,我們必先從養壺的幾點常見誤區說起。
表現症狀:泡完茶後,留些茶水、茶渣在壺裡,用「精華」滋養壺。
茶語診斷:這樣急功近利的方式對紫砂壺損害很大!長期以往,茶垢如山,只能說明茶壺用得久,切記,紫砂壺並不能被茶垢滋養!
表現症狀:泡茶時,將茶水淋在壺上,不擦不刷。
茶語診斷:如果頻繁地澆淋紫砂壺,淋完後卻沒有及時清潔茶具,茶垢停留在紫砂壺表面,壺身就會被茶垢包裹起來,久而久之,遮蔽了紫砂壺本該有的溫潤之美。
表現症狀:為了追求養壺速效,無所不用其極,花樣百變。
譬如,有人在泡茶之後拿起紫砂壺,使勁兒往臉上蹭,哪裡泛油蹭哪裡。還振振有詞:讓皮膚的油脂去增強壺的光澤度;
有人買斤豬油回來,連壺一起放進鍋裡,加水亂燉;
還有人找個大鐵盆回來,裡面裝滿熱茶水,再把紫砂壺每日浸泡在鐵盆中……
茶語診斷:……
恭喜!這些朋友已經把壺養出新的「高度」,還好,這是一個足夠自由的社會。
除了避開誤區,想要養好一把紫砂壺,你要學習的第一課就是:有一顆愛壺之心!選你所愛,愛你所選。
如果不珍惜手上的壺,將它關在盒子裡暗不見天日,或不管不顧由它封塵,這等於宣布這把壺已經死亡;若是把它當成高不可攀的藝術品,難免少了樂趣。看來得和壺談一場你儂我儂的戀愛才算過癮。
從初見傾心,佔為己有,再到了解它的特性,學著如何去關懷。
一、燙壺潔具,清潔才是首要
紫砂壺首重清潔,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泡茶之前,需要將整個壺體衝洗乾淨,再注入適量熱水浸泡清洗。
這是由於紫砂材質雙向透氣,很容易在內壁殘留茶湯,簡單的衝洗很難把殘留洗淨。所以,在清洗完壺體後,用適量熱水浸泡壺內,這樣的做法,能夠讓滲透到氣孔中的部分茶汁重新浸出。
另外,我們非常不建議大家使用洗潔精等清潔用品清洗紫砂壺,這樣不僅容易讓壺體沾染異味,還會影響紫砂壺的使用壽命。
二、及時清理茶渣
紫砂壺因其特殊結構,以及嚴密的造型,對茶湯中氧氣的保有率時間持續遠遠長於其他茶具。
如果茶具內壁上有茶漬、茶垢,長期飲用含有茶垢的茶水會影響身體健康。
因此,每次飲泡完茶湯後,要及時清理茶渣。再把蓋子敞開,讓壺蓋和壺體分開,壺的內壁徹底乾燥,並放置於通風乾燥之處。
三、綿軟茶巾擦拭壺體,力度得宜
泡茶過程中,不少朋友喜歡用茶湯淋壺身。但在淋壺過後,記得用熱水泡洗,保持壺體乾淨。
在茶事後,用棉質茶巾對壺體輕輕擦拭,可使茶壺變得乾淨清潔。
當然,擦拭過程萬萬不可用力過猛,若是失手碰了、碎了……(被誤殺的壺,沒準會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回來與你尋仇)。
四、不要讓壺與油脂類物質親密接觸
頻繁的人、壺「親密接觸」,揉揉搓搓、耳鬢廝磨。
這樣的做法,會使紫砂壺極易發出「賊光」。所以,紫砂壺的內外壁均不可沾染油脂。
每次泡茶後,都需淨手弄茶,使茶免受異味沾染;也能使茶壺得到良好的保養。之後,壺的光澤更溫潤雅致。
五、追求更好滋味,壺性茶性相得益彰
很多老茶鬼為了追求一款茶的更好滋味,他們大多會選擇與茶適配的不同器型、不同泥料的紫砂壺。
而從茶湯滋味來說,一款適茶性的紫砂壺,能夠將茶湯的香氣、滋味和口感更好地發揮出來,讓人更好地享受茶。
我們也將幾種紫砂壺常見泥料依次列舉出來,為新手們做個簡單科普。
朱泥
紅泥中的貴族,色彩紅而不豔,壺面細膩溫潤,聚香揚香性能極佳,能夠讓高香茶充分釋放,用鳳凰單叢、普洱茶、鐵觀音、巖茶等茶來滋養朱泥材質的紫砂壺,效果更佳。
紫泥
紫泥,市面最受歡迎的泥料之一,色澤呈紫紅色、夾雜少量砂點,壺體有一定顆粒感。泥色醇和爾雅,文人氣息濃厚,使用日久愈呈紅潤光滑。
段泥
段泥呈現出金黃色,又稱「黃金段」,極顯高貴。因其色淺,適宜衝泡湯色較淺的綠茶、白茶、生普等,衝泡深色茶會在壺內留下色斑,不利於養壺。
對大多數茶人而言,想要養好一把紫砂壺,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跟著行家大咖學養壺,比如——如歌。
為此,我們專門諮詢了如歌老師,並將他的「養壺三境界」分享給大家:
一是希望養出光澤,這種很簡單,只要泡茶時勤擦茶漬,用棉布也行,手也行,一兩周就會有不錯的光澤;
二是逐漸日久生情,愛不釋手,被壺的線條、光澤打動;
三是已經無所謂光澤了,反而喜歡光澤內蘊,這個時候,紫砂不再是一種器物,而是修行「心靜」的好幫手。
在用紫砂泡茶過程中,看著壺一天天地變化,愛護壺的美,欣賞壺的美,發現「養壺」的樂趣。
如果你也想擁有一把鑑賞級別的私藏紫砂壺,那不妨看看下面這三把壺,或許能刷新你的紫砂美學新認知。
撰文:雅菲
專業支持:蘇幕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