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完這杯鹹檸七,就跟2014夏天說再見。
photo via whmer
文 | 米亞
鹹檸七,即「鹹檸檬七喜」,做法是把鹹檸檬加進七喜汽水內。化痰潤喉,尤其適合炎炎夏日。
約1990年代後期,一些香港茶餐廳開始推出鹹檸七,當時每杯售價約十多港元。
檸七也出現了。做法是直接把新鮮檸檬切片,放入七喜之內,類似的還有檸樂,即檸檬片加入可樂中。
↑圓圓一粒,是醃製好的鹹檸 ↑一片片的,是鮮切的檸檬片
鹹檸七和檸七這對孖寶,已無從考證誰是哥哥、誰是弟弟。跟絲襪奶茶、凍鴛鴦一樣,鹹檸七和檸七也帶有港式茶餐廳的風情,以及大都會的夏日味道。
Hong Kong形象大使麥兜小盆友在茶餐廳跟校長談心事。
茶餐廳的侍應,為了加快下單的速度,常常簡寫食物名稱。
比如用「反」代替「白飯」,或者用「0T」代替「檸檬茶」。
「0」即「零」與「檸」音近;「T」與「tea」同音。
檸七會寫成「07」。鹹檸七的縮寫就比較沒創意啦,寫成「鹹07」。
在碳酸飲料裡放入檸檬的做法,在東南亞很常見。越南就有一種「青檸梳打」。當地人把新鮮青檸切片,混入梳打水,再放入砂糖飲用。
鹹檸七裡的鹹檸檬,是用潮汕地區的青檸醃製而成,並非一般的黃色檸檬。青檸個頭小,酸味足,是飲品、海鮮的好伴侶。
那有沒有其他鹹味的碳酸飲品呢?
其實大上海人民最熟悉的鹽汽水就是啦。
Mega Chen:「我一口鹽汽水噴死你!」
飲料裡加鹽,最初是為了給夏天的體力勞動者解暑並補充鹽分的。
在1949年後,中國人沒有可樂喝,也沒有其他碳酸飲料。鹽汽水於是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勞工食品。
其實早在1927年,可口可樂就在上海及天津設廠,慢慢也在青島及廣州生產。
到了1933年,在上海的可口可樂廠是美國以外最大的可口可樂工廠。
1930年代,上海的可口可樂廣告。旗袍美女,新式摩登。
BUT,1949年之後,可口可樂和其他帝國主義侵略者一起跑路了。
直到1979年,在中美建交情況才改變。話說可口可樂也是「光速小能手」,中美宣布建交後三個小時,可口可樂宣布進入中國。
之後的第三個星期,第一批可口可樂產品從香港經廣州運到了北京。
藝術家王廣義在1999年創作的《大批判——可口可樂》(局部),可口可樂跟Gucci、Swatch、Omega等品牌一起,成為審視的對象。王廣義用「文革」的身體話語來表現新時代中國所面臨的文化衝突。
上海人喝鹽汽水並不是孤例。在很多工業城市,幾乎都有鹽汽水的身影。
在工業重地東三省,瀋陽八王寺鹽汽水就是代表。八王寺汽水的歷史跟大東北的工業歷史一樣悠久。其前身是1920年由東北官銀號總稽張惠霖、奉天工商會長金恩祺等民族資本家創辦的「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醬油股份有限公司」。
八王寺汽水有80後童年經典的橘子汽水口味、果子蜜(又叫「果子露」)汽水口味。
在寶島臺灣,也能找到鹹檸七的同族兄弟——黑松加鹽沙士。
黑松沙士1950年在臺灣上市,幾十年來持續暢銷,成為少數西方可樂無法打敗的臺灣本土碳酸飲料。
黑松沙士的配方改良自1930年代上海的利尿中藥飲品。
以植物墨西哥菝葜(Sarsaparilla)為主要原料,這種味道被不少人稱為「風油精味」。
黑松有瓜拿納沙士、加鹽沙士和原味沙士3種。
粵港地區的同學們對「沙示」(臺灣稱「沙士」,粵港稱「沙示」)這種飲料都不會陌生,因為可以清熱解暑。
亞洲汽水的廣告詞更是經典:「有我咁好氣,冇我咁長氣,有我咁長氣,冇我咁夠味!」
復古玻璃樽上的字樣,沙示進入粵港地區甚早,因此也帶有懷舊的況味。
但其實沙示起源於墨西哥,後傳入美國。在19世紀,沙士與薑汁水(即湯力水)為美國人最常喝的兩種解渴飲料。
直到今天美國人也喝沙示,勞倫斯·布洛克在他最著名的偵探小說「馬修·斯卡德系列」裡,就曾寫過馬修喝沙示的細節。
作為一個沙示愛好者,自行腦補「八百萬種沙示」、「屠宰場沙示」,感覺很爽。
馬修·斯卡德最後一次出現在大熒幕上,是1986年根據原著改編的同名電影《八百萬種死法》。↑酷炫的劇照
最新一部馬修·斯卡德電影為《行過死蔭之地》,卡司強大,有連姆·尼森、《唐頓莊園》大表哥等等。
OK!最後送上一對日本80年代出產的阿童木玻璃杯,讓我們一起帶著懷舊為所有鹹味飲料乾杯!
———————————————
點擊頁面最上方「半茶」關注我吧!
生活是半杯茶,我們一起來添點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