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生長在寬鬆環境,能夠得到很好的資源和指導,並且ta自己也有意願走正道,那麼,ta的人生真的比普通人要精彩得多,也更容易取得成績。
——遇言姐
轉眼2020年已經過了一大半。
遇言姐現在回想起這半年,還覺得不可思議像是做夢。
疫情期間,除了科技板塊一枝獨秀,傳統行業大多損失慘重。
其中,最危險的莫過於服裝行業了。
這幾個月不斷傳出知名服裝品牌倒閉的新聞。
本月,連為林肯和羅斯福縫製過西裝的百年老店Brooks Brother也宣布破產。
然而,加拿大瑜伽品牌Lululemon的股票依舊堅挺,比起3月最低時翻了2倍半,絕對是服裝行業中一個異數。
不僅股票不倒,Lululemon還有餘錢去收購擴張。
剛剛,Lululemon以5億美元收購了網際網路健身公司MIRROR。
37歲的MIRROR創始人布林( Brynn Jinnett Putnam)很快將會出現在各大雜誌的新晉億萬富翁排行榜上。
到被Lululemon收購為止,MIRROR這家公司成立了也才4年而已。
MIRROR是幹什麼的呢?
簡單地說就是做了一款高科技鏡子,讓大家可以對著鏡子跟隨教練健身。
這種方法比跟著IPAD鍛鍊的浸入感更強,而且鏡子上還能顯示出來各種互動指標。
特別適合疫情期間被困在家中的人們。
即使健身房重新開業,人們也會對高風險的封閉空間感到謹慎,於是網際網路健身已經成為創業投資的熱門領域。
出身好、學歷好,嫁得也好的布林
布林出生在曼哈頓上東區的富庶之家。
她的父親是微軟的律師,母親是一家非營利機構的副總裁。
順便說一下,這家非營利機構做的事情很好玩——
追蹤有可能進入地球軌道的小行星。
像大多數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樣,布林從小就受過很好的教育。
布林3歲學習舞蹈、7歲學習芭蕾、16歲作為職業舞者加入紐約城市芭蕾舞團。
由於父親擔心布林在跳舞之外沒有其它技能,高中畢業的布林進入哈佛大學俄羅斯文學系。
遇言姐說,名校中的文學、藝術類的課程,就是給富二代們開設的。
普通家庭的孩子都要掂量下7萬美元一年的學費,選個好就業、薪水高、能回本的專業,哪敢學什麼俄羅斯文學啊?
大學畢業後的布林,果然是沒找到工作。
不過人家可能壓根兒也不想打工。
她先是跟隨芭蕾舞團巡迴演出,之後在各個健身房輾轉做教練。
如果是換成中國家庭,哈佛畢業的女兒當起了健身房教練,父母親肯定會催著她去找「正經」工作。
但是,布林家中沒有這個問題。
2010年,26歲的布林在攢下1萬5千美元的積蓄後,跟教堂租了個50平米的空間,開了一家自己的健身工作室。
這只是一個臨時租用的空間,周末還要還給教堂做餐廳用。
不得不說,哈佛畢業的健身教練的確有高招。
除了出身好、學歷好,布林還有一個優勢——嫁得好。
她的老公來自波士頓的藍血家族。
這個男人的曾祖父已經擁有投資公司,他自己創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又被收購,手上著實有些錢。
在老公的幫助下,布林和麻省理工合作,製造了一種帶滑輪的壁掛式健身機,可以在小空間內使用。
之後的5年中,布林陸續發展出3個固定地點,被雜誌評為紐約the best workout。
她猶記自己搬家那天,正值颱風過境,紐約市大停電,而布林需要在午夜前拆除掉工作室裡的所有設備。
布林和員工靠著一個野營燈、一個螢光棒、幾隻手機,拆除了健身設備,從樓上扛到樓下。
誰料禍不單行,公司附近的存儲倉庫因為暴雨而關閉了。
布林站在悽風冷雨中四處打電話,最後總算找到了一家還開著門的存儲倉庫。
2016年,布林早孕反應嚴重,無法再去教健身課,於是她開始琢磨搞個在家就能運營的模式。
練功房裡的鏡子給了布林靈感——
「我意識到我一直在考慮的很多技術都可以放在鏡子裡。」
她在自己的廚房中用平板電腦、一塊玻璃、樹莓派DIY電腦,搭建了一個粗糙的模型。
最初的原型機非常笨重,布林用毯子包起原型機,用小貨車將它拖到工作室給大家看。
布林說,自己不懂技術,因此能夠更專注於客戶體驗。
她要求鏡子的厚度小於1英寸(2.5釐米)、無框、在透射和反射之間具有適當的平衡。
鏡子掛在牆上特別有時尚感,關閉時是一面漂亮的穿衣鏡。
然而在尋求資金時遇到了困難,因為風投不喜歡沒有合伙人的創始人——尤其是沒有合伙人的女性創始人。
由於布林家境不俗,這些投資人倒也沒有打擊她,而是客氣地回絕——
你能夠走到這步已經很好了,但,要不要我們幫你找個合伙人?
不過,還是有人看好布林的設計。
布林的早期投資人就認為這是個很妙的設計:
以前怎麼沒人想到將屏幕放到鏡子中當作鍛鍊平臺呢,現在看起來這事兒是如此的顯而易見。
直到布林的兒子出生那天,布林終於募集到了種子輪投資。
之後的4年中,她一共融資了4輪,拿到7,480萬美元。
2018年,布林推出第一臺成品鏡子式健身機。
布林在聖誕節送了一臺鏡子給堂兄,大人孩子圍著鏡子興奮地哇哇大叫。
那時,布林就知道這款產品成功了。
鏡子的售價為1,495美元,此外,還要收取每月39美元的課程費。
所謂的鏡子其實是一個LCD屏幕,用戶可以在鏡子裡看到教練和自己互動。
鏡子的帳戶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設定目標和偏好,並且能夠從蘋果手錶等設備中提取生物識別數據。
教練則可以根據鏡子的實時數據反饋,通過1對1指導,給用戶營造出一種沉浸式的鍛鍊氛圍。
與鏡子配套的是,布林推出了50多個線上課程,包括——
有氧、力量、瑜伽、普拉提,都很適合通過這種方式進行。
布林下一步還策劃用鏡子進行物理治療,甚至遠程醫療。
另一方面,用戶對於鏡子的反饋也挺不錯。
大部分用戶認為,使用鏡子這個健身平臺提高了自己的鍛鍊次數。
大家普遍喜歡在健身的時候,同時在鏡中看到教練和自己。
為什麼是布林?
眼下,擁有100名員工的鏡子被Lululemon收購,作為獨立部門運行,布林繼續擔任CEO。
尤其是自疫情以來,鏡子的銷量大增,銷售額增長了兩倍以上,已經積攢了上萬名客戶。
App下載量以每月1000%的速度飆升,最高的一個月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000%。
2019年,鏡子的收入是4,500萬美元。
預計今年,鏡子將帶來超過1億美元的收入,並在明年實現收支平衡甚至盈利。
作為唯一創始人,布林的身家至少為8,000萬美元。
而且,這一切還只是開始。
布林的計劃是把鏡子打造成蘋果手機那樣的奇點產品。
布林的這次創業,給遇言姐的經驗是——
行業、風口、天時的完美結合,以及創始人卓越的行動力。
尤其是,布林這一場贏得真是很輕鬆啊。
從產品定位,到上市推廣,到被收購,順利到沒走過丁點岔路。
遇言姐覺得,她的成功有這樣幾個因素——
第一,產品角度好、技術難度低,特別適合不懂技術的創業者。
你說鏡子這個產品的技術難度高嗎?
肯定算不上高。
一個文科妹子找幾個工程師,用了2年時間就製造出來了。
產品一上市就比較成熟,沒有什麼太大的毛病。
至於安在產品裡的健身App,更是易如反掌到可以忽略。
關鍵是鏡子這個idea的切入點太妙了。
但就像布林的投資人說的:練功房、健身房,到處都掛著鏡子。對著鏡子鍛鍊是件多麼司空見慣的事,以前怎麼沒人想到把鏡子做成屏幕呢?
沒做出時大家都想不到,拿到手裡後方恍然大悟,這種正中需求的產品註定是會成功的。
反過來,像羅永浩去做錘子手機,這個難度係數就太高了。
老羅本身又不懂技術,光搭建團隊就用了2年,做出產品時市場早變了。
如果當初老羅選中的是鏡子這種小而美的產品,說不定早就風生水起了,也不用如今直播「賣身」了。
第二,家境優渥的人更能放手一搏。
近來大家都在討論,富人家的孩子最讓人羨慕的是,有很多的試錯機會。
前幾天遇言姐聯繫上加拿大的老同事。
按說他也是中上產了,身為資深構架師,在溫哥華有兩處大宅。
同事跟我抱怨,兒子不聽勸,大學讀了個藝術史專業,都不知道上哪兒找工作。
但是,像布林這樣出身優渥的姑娘,交著7萬美元一年的藤校學費,學個最不划算的文學,父母親也一樣的支持。
畢業後也不用考慮幾十萬美元的學費是不是掙得回來,而是去跳跳舞、做做健身教練,找工作只管自己喜歡,不用太考慮錢的問題。
窮人家的孩子只顧眼前,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樹林,對於錢的概念過重,在長遠規劃時容易畏縮不前。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而布林這種輕鬆上陣的姑娘,不用擔心風險、不用尋求「穩定」,想做什麼就做,往往眼光看得更遠,會考慮更多個人訴求。
如果布林當初不是隨心所欲做了舞者和教練,而是像遇言姐一樣做了名天天看表格的會計,也就不會想出來鏡子這樣的產品了吧。
此外,遇言姐還發現——
貧窮出身的孩子沒有問問題的習慣,往往只顧悶頭做事情不知道去問路,也沒有找人幫忙的意識。
而像家庭寬裕的孩子,他們的交流意願更強,更愛去思考戰略性的問題。
好比布林,在沒有合伙人的情況下一個人敢先後融資7,000多萬;在懷孕7個月的時候,堅持拿到融資就開工,2年做出產品她還嫌慢。
雖然布林沒有學過商科,也沒有在大公司工作過,但是在圈層中養成的直覺告訴她,事情就是應該這樣做的。
第三,年輕的時候,如果你有夢想,還是要闖一下的,哪怕你是一個孩子的媽媽。
像布林這樣,雖然家境優渥,但是身懷六甲還在找融資說項目的年輕媽媽一定會被家人,甚至被其他人指指點點:養孩子要緊,把孩子帶大再創業吧。
但是她沒有等,懷孕的時候去融資,生孩子之後就去組織產品。
年輕的時候,如果不去闖一下,你怎麼知道自己的未來?
孩子不應該是一個牽絆,也不是一個讓自己退一步的理由,看到機會的時候,不要放棄。
所以說布林比最近佔據話題榜的熱播劇《三十而已》裡的全職媽媽顧佳更牛。
顧佳這樣既敏銳又聰明能幹的女性,當孩子到來,自願成為了家庭的後勤,退了一步,而布林沒有。
說實話,布林的天時地利人和,也是自己創造的。
機會轉瞬即逝,如果4年前她因為生寶寶停止創業的步伐,也就沒有今天的成績。
所以,我們不僅僅是羨慕布林的機會,更要羨慕她能給自己創造機會。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