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薛理勇 上海門牌研究所
今日也是園弄,路牌錯注為「也是園路」(張淵源 攝)
20世紀80年代,我有事無事會去老城廂實地踏勘。在也是園弄60號門口附近有一塊隆起的小土墩,當地人告訴我,這就是清代私家花園也是園的假山基石遺址。當然,也是園弄也是以這裡的也是園而得名的。幾十年過去了,不知道這個小土墩是否還在。
據同治《上海縣誌》中記載:「渡鶴樓,在城南,一名南園,喬煒建。池通潮汐,時聞水聲,木石最為蒼古。中有明志堂、錦石亭、息機山房、珠來閣諸勝。曹垂燦曾居之,後為太學李心怡別業,更名也是園。今改蕊珠宮。」文字雖簡,但大致上交代了也是園的歷史和演變過程。
清嘉慶年間川沙城圖
喬煒是明代著名抗倭將領喬鏜的曾孫。喬鏜祖籍川沙(當時川沙屬上海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多次沿海路入侵上海,上海百姓深受其苦,而沿海的川沙一帶更深受其害。喬鏜自幼膽略過人,在此危難之機,喬鏜傾祖產動員當地百姓修築了一條長90裡的護海塘,還修建了川沙城牆,不僅擋住了倭寇沿河流長驅直入的通道,還對抗擊倭寇的侵犯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於喬鏜傑出的領導和組織才能,上海縣特授意喬鏜自行組織民兵。於是,他又組織起一支二千餘人的民兵隊伍,為抵抗倭寇入侵、保衛上海地區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喬鏜也由此被明朝廷特賜五品銜。
修葺一新的川沙古城牆一隅(張淵源 攝)
喬鏜的兒子叫喬木,字伯梁。他從小追隨父親參加抗倭鬥爭。隆慶二年(1568年)他考取進士,先後出任吉安太守、福建參政等職。大概就在他這一代,這支喬姓就從浦東川沙遷徙到上海城內。今喬家路就是以這支喬姓家族而得名的。喬煒的父親叫喬拱璧,字榖侯,號訒庵。他是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初任海鹽知縣,以後歷任順天府教授、南京兵部郎中、湖廣僉事、參議等職。由於喬煒祖上三代進士,使喬家在上海城裡的地位也日益顯赫,所以喬煒雖沒考取進士,也在天啟元年(1621年)以「副貢入史局,歷掌制誥、進起居注、纂修玉牒,官至禮部郎中」。葉夢珠與喬煒是同時代人,他在《閱世編》卷五中講:
鼎革以後,日漸式微。自順治庚寅(1650年)明懷(筆者註:即喬煒)後,子孫宗族,日益衰微。其流派在華亭者,有為霖、夢蛟,登順治戊戌進士,以奏銷詿誤,家居不仕。其他未有顯者。
1848年出版《申江勝景圖》繪「也是園」圖
初刻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滬城歲時衢歌》中詠:
趁涼侵曉到南園,
風颭池蓮帶露翻。
倚偏曲欄千十二,
小橋虹臥射朝暄。
作者原註:
南園,本名渡樓,明喬煒別業也。木石最為蒼古。國初,曹綠巖曾居之,後為李氏所得,更名也是園,又改道院為蕊珠宮。道光八年,觀察陳公鑾喜其水木清華,得山川之秀,葺為蕊珠書院,増建奎宿閣三層、方壺一角、海上釣鰲處,曲廊諸勝,園池寬廣,池蓮較他處尤為富麗
1884年地圖中,也是園在凝和橋西南側
當順治七年喬煒逝世後,這支顯赫一時的喬家也立即衰敗了。喬煒營建的南園先被曹垂燦收買,以後又轉售給李心怡,並被改名為「也是園」。後來,也是園也由上海地方集資收買後改為蕊珠宮。至於花園為什麼取名「也是園」,沒有作出明確的解釋。坊間以為,園主人自謙花園不多,不成花園,自嘲「不是園,也是園」,這個理解——挺有意思的。
又:
畫樓層折面山開,
擎翠偏宜密雨催。
清澈湖心聽細細,
憑窗涼待夜珠來。
作者原註:
南園珠來閣,久不可考矣。自改書院以來,如平邑候翰、陸觀察蔭奎、沈邑侯炳壇、溫邑侯綸湛、陽觀察金城、汪觀察忠增、黃邑侯冕、王觀察玥、王邑侯文炳、曾邑侯承顯,俱有捐廉。而陽、汪二公並千全,黃公捐千餘金,與紳士集成課試經費。董其事而先後善成之者,則邑孝廉金君樹濤也。道光十八年,孝廉偕諸同人籌款售院旁民居,拓建芹香仙館、致道堂、育徳堂及左右號舍,而珠來閣乃得復其舊焉。
清末《圖畫日報》繪蕊珠宮,在原也是園內
大概在康熙初年(1662年),李心怡從曹垂燦手中購得南園的產業,並將其改名為也是園。在乾隆年間,也是園地產又被道士購買,並在園內建了一座叫作「蕊珠宮」的道觀。由於道觀是宗教開放場所,也是園也成為上海市民經常光顧之地,其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又據《玉海》中記載,宋天禧年間在皇宮裡建造了一幢名為天章閣的藏書樓,專門收藏當朝皇帝的御集和御批,在天章閣東西兩側各建群王殿和蕊珠殿,其中蕊珠殿是皇帝晏慶大學士的專用場所,於是上海的蕊珠宮也被視為科考入榜的祥兆。尤其是每年的八月中秋節,婦女們到這裡燒香鬥,祈禱夫君或兒子科舉金榜題名。
道光八年(1828年),當時的署理上海道陳鑾遊覽了蕊珠宮,在他的建議下,將蕊珠宮改為蕊珠書院。蕊珠書院的建置與一般書院不一樣,規定每月一次取敬業書院的優等生36名到這裡上課;並交月課一篇,由上海道或知縣評定後取前18名,並由上海道或知縣親自上課。以後又逐漸擴大,每月取72名敬業優等生來月課,從中選拔前36名留院上課。能入蕊珠書院的學生夥食一律免費,書院還撥若干「膏火」(相當於現在的「獎學金」,原義指夜讀的燈光費補貼),以資鼓勵。
1918年地圖(上),標註的也是園在凝和路西,梅溪弄南;1949年地圖(下),也是園已經蕩然無存
在1853年的小刀會起義和1860年的太平軍東進時,蕊珠書院的教育活動一度中斷,戰後又重新恢復。同治十二年(1863年),著名樸學大師俞樾在這裡設「樸學齋」,主講經學。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取消科舉制度,蕊珠書院也改組為師範傳習所,這是上海地方政府最早創辦的縣立師範專科學校。民國以後師範傳習所停辦,也是園又暫作政府辦公用地。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也是園又成為特別市土地局機關所在地。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中,也是園被日軍炮火炸毀,所有建築和文物蕩然無存。1984年筆者隨陳從周先生及其博士研究生蔡達峰修復豫園東部時,陳從周先生告訴我,今豫園東部沿河長廊中的那塊「積玉峰」太湖石是當年也是園的舊物,大約在解放初偶然在也是園舊址附近發現,再運至豫園內的。
筆者參照有關資料和歷史地圖,也是園原址相當於今也是園弄以東、凝和路以西、敬業初級中學以北、金家旗杆弄以南,佔地約有20餘畝。
撰文·供圖
薛理勇
配圖·排版
張淵源
審校
徐曾禎
門牌地名上海掌故文化
公交電汽車滬上交通史
天主教會聖堂機構研究
原標題:《【噱說上海37】從也是園到蕊珠書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