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午餐時,同事小吳愁眉苦臉的問我,說自己家寶寶昨天開始老是嘔吐,吃的東西幾乎都吐了出來,還有點流鼻子,咳嗽,去看醫生,醫生說是胃腸型感冒,小吳一臉茫然的說:「我不了解這種感冒的症狀與普通感冒有哪些不同,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嗎?
所謂「感冒」,即為身體不舒適的一般用語,乃是病毒侵犯了寶寶的上呼吸道所引發的炎症,而「胃腸感冒」就是指胃腸的不舒服,是指病毒同時或先後侵犯寶寶的胃腸道,出現不思食、噁心、嘔吐或腹瀉、腹痛等症候,「胃腸型感冒」便應運而生了。
「胃腸性感冒」是感冒的一種特殊類型,又稱為「嘔吐性感冒」或「腹瀉性感冒」,罪魁禍首首推科薩奇病毒,次為輪狀病毒。由於寶寶的胃腸尚處於發育中,功能不完善,一旦病毒入侵,加上氣溫變化或飲食不規律,便會罹病。
看來,小吳要多了解一些「胃腸型感冒」的知識與應對措施大有必要哦。
胃部因病媒菌或其他毒性物質進入,導致胃體肌肉受刺激收縮,將胃內容物排出體外。
原因: 胃內容物反入食管,經口吐出的一種反射動作。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噁心、乾嘔和嘔吐,但有些嘔吐可無噁心或乾嘔的先兆。嘔吐可將咽入胃內的有害物質吐出,是機體的一種防禦反射,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大多數並非由此引起,且頻繁而劇烈地嘔吐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等併發症。
注意事項: 補充足夠的液體。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採用所有的液體都可以,很多時候光喝水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它沒有辦法補充重要的電解質(鹽分和礦物質)。一般推薦服用口服補液鹽,你可以在藥店自行選購,按照說明調配好比例讓寶寶服用,可以使用奶瓶給小寶寶餵服口服補液鹽。
主要為胃腸受到刺激而分泌物大量增加,影響吸收功能,造成腸腔內的水分過多,外加腸蠕動也增加,所以排出的大便都是稀便。
原因: 是一種常見症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的食物或膿血、黏液。
注意事項:對於患胃腸型感冒的寶寶,除了應服用治療感冒的藥物外,還應同時服用一些消食導滯的解表的中藥。
因腸蠕動較正常時加倍增快而感覺到疼痛,或是腸壁上的黏膜因發炎而紅腫痛。
注意事項: 如果患病寶寶腹脹腹痛、嘔吐嚴重,可先服用止吐消食的藥,大約半小時後再服用其他藥物,這樣效果會更好。
生活中常看到一些父母向醫生訴說寶寶吃壞了肚子了,要求做胃鏡、B超檢查,或開消炎、止吐、止瀉一類藥物,以便儘快解除難受感。殊不知藥不對症不僅緩解不了病情,還能延誤、加重病情,或引起藥物不良反應,進而加劇寶寶的難受感。具體如何識別呢?
明確診斷是對症下藥的關鍵環節,對「胃腸型感冒」來說,最需要做好與胃腸炎及其他類型感冒的識別。
「胃腸型感冒」兼有感冒與胃腸炎的症狀,且胃腸症狀較感冒症狀更明顯,很容易誤為胃腸炎。
一看症狀。
「胃腸型感冒」患兒,流鼻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常不明顯,主要表現為食慾差、腹脹、嘔吐、腹瀉、腹痛等胃腸道症狀。禍起寶寶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感冒病毒侵入後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腸蠕動亢進而發生腹瀉或腹痛,腹痛一般多在肚臍周圍,且無壓痛。
「胃腸炎」患兒則常有吃了不乾淨食物的病史,病毒或細菌隨之潛入了消化道,並引起腸道黏膜發炎,故而噁心、嘔吐較為劇烈,嘔吐物常有刺激性氣味,但不發燒。
二看檢查。
「胃腸型感冒」可有發燒(也可不發燒),寶寶咽部充血發紅或扁桃體腫大,糞便常規檢查常無異常。
「胃腸炎」不發燒,乏力、腹瀉、腹痛、嘔吐明顯,嚴重者有脫水、電解質紊亂(如低鉀、酸中毒)等表現,糞便檢查多有異常,如潛血試驗陽性,顯微鏡下見到紅細胞、白細胞等。
診斷一旦明確,治療便應開始,切忌不把「胃腸型感冒」當回事。雖說感冒是家常便飯,但寶寶處於抗病力較弱的時段,不及時出手有可能導致多種併發症臨身。總的應對原則是:按感冒治療,並將胃腸症狀納入其中。要點有:
◆ 調整飲食,補足營養。如一直飲用乳類飲食的寶寶可暫停乳類餵養,改為代乳品,或發酵酸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已斷奶寶寶飲食要清淡,易消化,暫離油膩及刺激性食物。
◆ 用好抗病毒藥,如嗎啉胍、病毒唑以及中成藥板藍根衝劑等。 忌盲目使用抗生素,除非有明確的指徵,如查血發現白細胞總數或中性白細胞升高,查大便發現白細胞、紅細胞等。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無效,還有導致腸道正常菌群紊亂,加重病情,延長病程之風險。
◆ 酌用消食導滯的解表中藥(如藿香正氣丸)或活菌製劑(如複合乳酸菌,半粒,一日3次),有助於緩解腹脹,促進腸道正常菌群建立。腹瀉者可用思密達口服,一次半袋量,一日2次。
◆ 嘔吐明顯可選用生薑汁(生薑適量榨汁,加入少量溫開水隨服)、三汁飲(荸薺、白蘿蔔、鮮藕各適量,洗淨榨汁隨服)、三根薑糖飲(香菜根、蔥根各10克,鮮蘆根50克,生薑2片,紅糖10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10分鐘,少量頻服)、薏米桔皮粥(新鮮桔皮30克,薏米100克,桔皮洗淨切絲,加水煮沸後將桔皮絲撈出,加入大米煮粥餵食)等食療方。
◆ 腹脹明顯可選用中成藥化食丸、山楂丸,西藥多酶片等消化酶。
◆ 有脫水者(如嘴唇乾燥,皮膚彈性減低,尿量減少)可口服補液,如米湯(或白開水)500毫升加鹽1.75克(半啤酒瓶鐵蓋),調勻後分次餵服;或到藥店購買口服補液鹽(ORS),一袋加水500毫升,調勻分次餵服。
◆ 按摩,適用於腹脹、腹痛的寶寶。
做法:在寶寶肚臍上順時針方向按摩5~10次,再逆時針方向按摩5~10次。也可熱敷肚臍周圍,或餵些溫白開水,以調節腸胃蠕動,減輕腹脹、腹痛感。
◆ 退熱。寶寶體溫在38.5℃以下可用降低環境溫度(藉助於空調、風扇)、溫水擦浴等物理方法降溫;體溫超過38.5℃,尤其是以往有高熱驚厥史的寶寶,應及時服用退熱藥。
◆ 做好護理。如常開門窗,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適時為寶寶增減衣服;小寶寶嘔吐取側臥位,大寶寶可採取俯臥位;不要盲目給寶寶餵食,應讓胃腸適當多休息,待消化功能恢復後再逐漸增加餵食量,因為短暫的少食(1周左右)不會導致營養不足。
◆ 密切觀察寶寶病情。總體說來,「胃腸型感冒」病程自限,不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持續約7~10天即可逐漸恢復。
一方面患病寶寶要多休息減少體力消耗,增強機體同疾病作鬥爭的力量。另一方面,還要讓胃腸充分休息。
不光是身體多休息,同時也要讓寶寶的腸胃多休息,減輕腸胃負擔是為了提早恢復消化功能,然後才能增加進食量。反之只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久而久之變成慢性胃腸炎。
寶寶的腸道本來就嬌嫩,在患病之後更加,若此時還不控制好飲食,只會讓病情更加嚴重。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或流食,如米湯、粥、麵條等,避免油膩食品和脂肪。
由於患病寶寶多次腹瀉,體內會丟失較多的水分和「電解質」,所以需要及時補充水分。
如果寶寶服用退熱藥後出汗多,汗溼衣服,不及時更換,會再次著涼,加重病情。
若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看醫生,以免貽誤病情,引起其他併發症:
小寶寶精神狀況差,嗜睡或煩躁、高熱、脫水、腹痛、持續嘔吐超過2天,嘔吐物中有血性物。
大寶寶發熱不退或感冒症狀加重、嘔吐不止、頭痛劇烈、脖子發硬、精神不好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