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有許多讓人難以理解的話語。比如過去黑話裡面,有這樣一句: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此外,還有這樣的俗語:男怕初一,女怕十五。這些初一、十五讓人感到是在說暗語。這是因為古人在總結這些俗語的時候,喜歡比喻。而時代限制了古人的表達能力,古人只能通過初一、十五這些比較有特殊意義的數字,來形容一些事物,從而表達自己的意思。事實上,在古人的觀念裡,初一和十五的原本含義都是指日期,並且這兩個日期也是極其重要的日期。
先說男怕初一,在古代華夏,由於歷代百姓的生計和官府的稅收,都是以農業為主。因此對於農業技術,古代官府極為重視,甚至朝廷還專門設有鑽研天文和氣象的機構,在古代此類機構的研究下,中國的農曆由此產生。確定一個月的周期,則是按照月相的變化來衡量。初一,意味著新月的開始。新月的開始,在古人觀念中,則意味著陽氣的鼎盛——在古人的世界觀和宇宙觀裡,世界的本源都來自陰陽二氣的支持。而男童本身代表著陽氣,如果出生在初一,就意味著本身屬於陽氣的男童在陽氣鼎盛時候出生。而華夏哲學是反對極端的,因此,對於這類陽氣屬性太旺盛的孩子,持悲觀態度,認為這樣的孩子要麼命運坎坷,要麼會在很小的時候就夭折——因此,有了男怕初一的說法。
再說女怕十五。古人的天文學知識十分有限,在古人眼裡,月亮是充滿神秘,甚至還決定著人家禍福、朝代興替等。月亮由於出現在夜間,因此又有「太陰」的別稱——這一點和太陽成對應。而女子在古代觀念裡屬陰。在十五出生的女子,意味著有著雙重陰氣,而且是最嚴重的的陰氣。因此在古人心中,女子此時出生時有不好的預兆。甚至很多民間傳說中,將很多導致君主亡國的女子,也說成生於農曆十五日。因此,有了女怕十五的說法。
古人對世界的認知,以及經驗的總結,往往和客觀現實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和牴觸。歸根結底在於古人沒有科學的統計學觀念,不知道統計樣本和比例的關係,因此會犯有很多統計學上的錯誤:舉例來說,一年有十二個初一,如果是閏年,則有十三個初一,十五也是如此。那麼,在這麼多的初一中,華夏帝國出生的男丁有多少?這些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和其他日期出生的男丁可有不同之處?女孩也是如此。十五出生的女子,能給人帶來不幸的比例又有多少?如果有精確數字來做參考和對比,我們會發現,將男子出生在初一視為命運坎坷,將女子出生在十五說成給人帶來不吉祥,純屬無稽之談。可惜,古人沒這樣的認知,因此將謬誤流傳下來。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對於這種糟粕應當予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