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北京有位新確診的北京老哥,每天順義往返海澱上班,34歲要考清華的研,如此繁忙,周末還沒落下帶孩子上早教班。
二話不說,先向這位老哥致敬,然後自此引出王爺今天想談的——早教問題。
在二孩政策、國家鼓勵生育的大環境下,早教市場這幾年可以說是蓬勃發展。
外加國際形勢的各種不確定性,王爺推測,將來做早教諮詢估計比做留學中介還要掙錢。
說真的,製造焦慮這套打法,早教機構從各種教培機構先輩那裡學得妥妥的,生生造出各種0-6歲父母的無限焦慮和遺憾缺失感。
王爺身邊有不少朋友,為了孩子的早教焦頭爛額。
於是乎,孩子2、3歲起,牙牙學語尚不利索,他們便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知識,參加各種早教班、補習班。如此一來,孩子苦不說,原本初為父母需適應生活節奏巨變的他們,便更加雪上加霜、累到懷疑人生。
但好的早教不容易找,稍不注意就交了智商稅。
市面上的很多早教品牌,均奉行著一大行業秘密,那就是壓著「月齡線」宣傳:你的孩子6個月,應該發育出什麼功能了,他們就讓你做什麼任務。
看似你孩子「學會」了,其實只是他自然發育的結果,這就是為啥大家常提到的「大運動」能學會,「藝術」就很難學會,那是因為前者是孩子到了這個階段自己本就能會的。
不少早教班順應了孩子的發育規律,打個概念差時間差騙錢,而更多早教班則更為嚴重,把孩子的天性扼殺在了搖籃裡。
他們的規矩很死,不讓孩子亂說話,每一根樹枝每一片葉子,都要按照他們老師規定的方向和位置去生長。
由是,怎麼選擇靠譜的早教機構?
王爺有幾點建議:首先,確認對方是否具備專業資質和背景;其次,凡是培訓宣傳中有各種神秘詞彙的、各種奇怪歪果仁名字的,大概率不靠譜;最後,多聽聽專業人士的意見,而不是向可能和你一樣的身邊小白諮詢。
今年疫情的背景下,線下早教可謂經歷了莫大的劫難,類似悅寶園這樣全國擁有400多家門店的TOP級的早教公司,尚且拖欠了家長500多萬的學費無力退還,小規模的那些更是死的死,殘的殘。
但這也給線上早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藉助類似點點橙、巧虎、年糕媽媽這類的APP進行早教,時代的浪潮給予了消費者一茬又一茬的更好選擇。
通過移動網際網路,家長在手機上就可以接收到短視頻、音頻形式的早教內容,便於家長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
甚至說,很多早教APP還會將配合課程需要的教具配送到家,最大程度上減輕家長的負擔。
「點點橙」這樣的APP還可為早教市場提供共享教具及繪本,一項舉措切早教和幼兒玩具兩個市場。
與此同時,王爺想聊聊另外一個維度的問題,家長的問題。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身處生活壓力漩渦中心,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料理孩子日常的生活。於是他們會把iPad等數碼產品當成教孩子的重要早教工具,方便的同時還能省去買書上課的費用。
但在王爺看來,用iPad「打發」孩子是早教行為中最為要命的——不要因為孩子特別喜愛ipad等電子產品而誤認為他們能適應這類產品。
不少成年人都或多或少對手機上癮,更不用說正處於發育關鍵時期的孩子了。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英國一名4歲的女童由於玩iPad成癮,如果不讓她用iPad,就會出現「戒斷」症狀。
相對於ipad,縱觀整個早教,「陪伴」才是所有父母最容易忽視的。
當然,迫於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他們也很難兼顧到這方——這是這個時代的詬病。
麻省理工此前就有研究,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和陪伴。
在這裡,演技、人品口碑爆棚的孫儷,可以說為廣大消費者樹立了榜樣,她的育兒經歷同樣備受稱讚。
眾所周知,生完孩子後,孫儷沒有選擇快速恢復作品拍攝,而是放慢了自己的工作步伐,給自己和寶寶空間、時間,用新的身份和孩子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這四五年裡,我就拍了兩部電視劇,一部是《羋月傳》,一部是《那時花開月正圓》,其餘的時間我都在帶孩子。」孫儷在獲得第31屆飛天獎最佳女演員的頒獎典禮上如是說。
翻開她的微博,我們能看到許多她帶著孩子一起享受時光和生活的足跡——帶他們採摘,陪他們一起看小動物,和他們一起完成手工作品、一起去世界各地旅行……
幾年的光景裡,她和孩子埋下了數不清的珍貴回憶。
相對市面上大量強調「老師領寶寶互動一小時,頂在家十小時」的早教機構,我們應該明白,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對此,王爺想分享「小步在家早教」CEO彭琳琳的一篇專訪文章。
文章提到,她做小步的核心邏輯是 「以教會家長為目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用她的話講,每個孩子的發展軌跡不盡相同,家長真正掌握了知識與方法,再作用於孩子,才能滲透到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
這點王爺無比贊同,這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理念十分接近——「家庭早教」才是早教的最核心,換而言之,陪伴式早教才是每個家長應該去深刻學習的。
愛孩子,不只是花錢讓他上最好的學校、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因為這些在父母的陪伴面前通通不堪一提,陪他畫畫、陪他聊天、陪他玩玩具……
但真正的陪伴式成長絕不是家長玩手機、寶寶玩玩具——「在一個房間」不等於「親子時間」。
如今很多家長早已停止了學習,認為要學習的只有孩子。孩子需要早教,其實父母同樣需要「早教」,需要學會如何早教、如何陪伴孩子。
蒙特梭利、瑞吉歐、華德福等組成的早教六大門派,王爺比較認同強調「吸收,觀察和探索環境」的蒙特梭利派。
但以此為綱的「蒙氏幼兒園」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價格昂貴,且基本只在大城市,還有很多老師依賴教具,其實並不太理解真正的精髓。
那麼,如果家長認可類似蒙氏流派的理論,是否可以自己學習然後應用於孩子身上?
當所有市場上的早教機構都在強調如何教育孩子的時候,年糕媽媽、柚子鴨卻更多強調「父母和孩子一起上課」,甚至重心還稍稍往父母上傾斜一番。
與此同時,做得不錯的還有上文提到的小步。
王爺發現,小步的「DEEP家庭早教課」和「家長大學」是他們的王牌產品,前者針對孩子,但對父母的參與度要求極高,甚至很多課程光媽媽參與還不行,爸爸也要加入其中;而後者,乾脆就是單向針對父母的。
這不僅讓王爺產生懷疑:如此嚴格的父母陪伴要求,勢必犧牲大量年輕父母的下班時間,這與市場上眾多強調「為父母減負」的早教品牌多少有點背道而馳。
然而即便如此,小步依然十分固執地堅持強調家庭教育是早教的核心,家長的參與是早教的核心。
正如其CEO在專訪中三番五次強調的,所有的早教,都應該是父母陪伴的早教。
寫在最後
其實這是對的。
這讓王爺想起一名醫生朋友,對孩子教育近乎偏執的她,自始至終也沒有送孩子去上任何早教班,但孩子各方面都特別突出。
問其原因,她只說了一句話:「因為我們當爸媽的也不賴啊」。
所以歸根結締,去早教機構,父母要比孩子還認真學習早教中心的課程;不去,你更要自己努力學習科學育兒。
畢竟,養孩子是一件「育兒先育己」的事情,如果家長自己都無法成為「學習型家長」,就不要指望小孩多麼熱愛學習。
教育不是生意,而是責任和使命。回歸教育本質,尊重教育規律。
這是類似小步這樣的早教機構,帶領萬千同行給孩子們的禮物。而身為父母,我們呢?
在這個「拼爹」的時代,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偶爾研究早教的』王爺靜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