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自古荊楚多水患,治荊楚必先治水患。
7月12日18時,湖北省洪湖市將防汛應急響應提至Ⅰ級(紅色),這成為該省第3個將防汛應急響應提升至最高級的地區。
位於武漢上遊的洪湖市告急,這將使得包括武漢在內的湖北省「長江水系」其他城市,面臨更大的防洪壓力。而素有「洪水走廊」之稱的湖北省,亦已進入了本輪防汛的關鍵時期。
三大因素致湖北易發水患
素有「洪水走廊」之稱的湖北省,古訓「自古荊楚多水患,治荊楚必先治水患」流傳至今,被認為是整個長江流域防洪最險要的省份之一。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得的一篇來自湖北省水利廳的分析報告認為,湖北省的防洪險要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共同構成。
第一是水資源豐富。湖北地處長江中遊,江河縱橫,湖泊眾多。境內長江流域1061公裡,漢江流域878公裡。每年要接納西藏、青海、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等多省(直轄市、自治區)來水,且全省範圍內有5公裡以上的河流4228條,一平方公裡以上的湖泊275個,屬典型的長江、漢江洪水走廊。
第二是地理位置特殊。湖北地處青藏高原逐級抬升的第二、第三階梯之間,呈現東西北三面高,中部低平,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地形,以容易造成中部地帶水患嚴重。
第三是氣候因素。湖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量時空分布不均,易發生暴雨洪災。
此外,過去圍湖造田,使得多個湖泊的蓄洪能力減弱,以及汛期長江上遊地區的巨大來水量,遠超中遊河道的洩洪能力,亦是湖北多水患的關鍵因素。
以武漢市為例,一旦上遊地區汛情嚴重、洞庭湖等湖泊調洪能力飽和,就易對武漢等城市帶來巨大的防洪壓力。而一旦下遊的鄱陽湖告急,就會形成回水,對長江武漢段形成頂託之勢。
因此被稱為「上壓下頂」形勢,是武漢亦是湖北省在防汛過程中常年所遭遇的難題。
(洞庭湖、武漢、鄱陽湖位置關係,圖據百度地圖)
而2020年的情況又極為特殊,為氣象記錄防汛形勢較嚴峻一年。
資料顯示,湖北省2020年梅雨期開始時間為6月8日,截至7月12日,34天的梅雨期內湖北省已經歷8輪強降雨,加之上遊多地的汛期來水,導致湖北省內的多個江河湖泊持續高水位運行。
舉例而言,7月12日,數據顯示,武漢市上遊的洞庭湖出流量為33000立方米每秒,但下遊的鄱陽湖出流僅25800立方米每秒,兩湖水滿,將武漢夾在中間,對全市防洪工作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如果長江流域持續出現類似1998年的全流域性降水,將對防洪形勢極為不利。
武漢將迎防汛以來最大考驗
根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實時水情監視及預報分析,2020年7月12日14時,長江幹流蓮花塘站水位已達34.34米,長江中下遊洪水洪峰正在通過城陵磯江段,水位趨於平穩。
據長江委水文局預測,九江、湖口站7月13日洪峰水位將分別在23.00米、22.65米左右,漢口、大通站7月14日洪峰水位將分別在29.00米、16.30米左右,本輪洪水沿江主要控制站的洪峰水位,均將位居歷史前列。
這意味著,7月14日-15日之間,是洪峰過境武漢之時,屆時武漢的防汛能力將迎來一次大考。
7月12日13時,長江水文網數據顯示,長江武漢段漢口站水位到達28.7米。這一水位已超過2016年最高水位,達到歷史第四。
不僅武漢,「洪水走廊」湖北省均在嚴陣以待。
截至7月12日8時,湖北省累計平均降雨量已經達到596毫米,居歷史同期第一位,是常年同期(268毫米)的2.2倍,是2016同期(498毫米)的1.2倍。
7月12日11時,水利部決定,將水旱災害防禦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16時,國家防總決定,將防汛應急響應由Ⅲ級提升至Ⅱ級。
截至7月12日16時,湖北省的五大湖泊皆形勢危急,其中梁子湖、湖超警戒水位,長湖、斧頭湖、洪湖超保證水位。
截至7月12日21時,湖北省已有15個市(州、直管市)、61個縣(市、區)啟動防汛應急響應。其中,陽新、蔡甸、洪湖啟動最高級別的Ⅰ級(紅色)響應。
同日,湖北省委書記、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應勇主持召開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調度會,他指出,全省累計平均降雨量居歷史同期第1位,多個站點雨量超紀錄和超歷史,遭受外洪和內澇雙重夾擊,多地發生險情,損失非常嚴重。根據氣象部門預測,梅雨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江河湖庫和中小河流防洪壓力增大,必須高度重視,決不能有絲毫麻痺鬆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