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
一、複習學過的兩首古詩,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絕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幾的《三衢道中》又描繪了怎樣的美景呢?
設計意圖:回顧學過的古詩,進入古詩的意境,激發學習熱情。
二、解讀詩題,了解作者
1.讀題目,理解題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
曾幾,南宋詩人,字吉甫,號茶山居士,贛州(今江西贛州)人。曾幾學識淵博,勤於政事。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閒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幾是一位旅遊愛好者。這首詩是他遊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抒寫了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古詩的同時,對詩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圖文結合,理解古詩
1.掌握生字。
(1)學生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2)組內交流,糾正字音。
(3)指名讀,匯報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點水旁。與水有關。「溪」右邊中間部分有點。
減:「減法」的「減」。
梅: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每天」的「每」。
(4)指導寫字。
課件演示「梅、溪、泛、減」的書寫。
這四個字,都是左窄右寬。
溪:寫時注意右部分,「爫」「么」「大」,不要忽視中間的「么」有點。寫時要緊湊。
減:右邊不是「成」,裡面是「一」「口」。
(生練習寫生字,老師巡視指導。)
2.標出停頓,讀通讀順。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學生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
3.讀古詩,提出疑問。
(1)作者是什麼時間遊於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線怎樣?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麼?結合插圖想像畫面,與同學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樣?
4.學生交流匯報。
5.你讀懂了哪個詞或哪句詩?
6.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1)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梅子黃時,正值雨季,而天氣卻(日日晴),給人以(喜悅)之感。這句應該怎樣讀?
學生練讀。
(2)小溪泛盡:乘小船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而行。盡,盡頭。
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
「小溪泛盡卻山行」這句詩寫了什麼?(一「溪」,一「山」,一「泛」,一「行」)它不僅表明作者的行程,還透露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指導學生讀這句詩。
這兩句詩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節,正是江南的雨季,卻遇上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盡頭以後再走山路。
詩人遊興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驚喜於心頭。那麼,該怎麼讀這兩句詩呢?
(3)正當詩人走在山路上的時候,看到樹上美麗的黃鸝,聽到其叫聲,於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下面兩句。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從這兩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綠陰:蒼綠的樹蔭。陰,樹蔭。
不減:並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黃鸝:黃鶯。
這兩句詩的意思:一路上綠陰並不比來時看到的少,而綠陰深處又傳來了黃鸝的聲聲啼鳴,更增添了不少遊興。
黃鶯清脆的叫聲突出了山林的寂靜,綠陰、黃鶯表達了詩人愉快的心情。那麼,該如何讀這兩句詩呢?
7.朗讀古詩並想像畫面。
8.欣賞江南景色。
9.學生配樂誦讀古詩。
設計意圖:調動多種感官,理解詩句意思,讀與悟結合,體會詩人心情。
四、綜合比較,總結全課
1.將這三首古詩連著背一遍。
2.比較異同:
同:情感同。(都是表達喜愛之情)
異:內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點不同。
3.再讀三首古詩,總結全課。
4.布置作業。
讀古詩,想像畫面,為喜歡的古詩配一幅畫。
設計意圖:綜合比較異同,便於學生綜合理解古詩的內容及相關知識,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板書設計:
古詩三首
教學反思:
「以生為本」,學生年齡小,閱歷淺,概括能力弱,理解詩意有一定的困難。教學中以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展開一步步的學習,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覆誦讀中把古詩讀通讀懂,理解感悟詩意,體會詩的意境,與作者共鳴。儘量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本著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在讀上注重了讀的層次:先讀正確,再讀出節奏,然後讀出意境,讀出韻味。結合圖畫展開想像,感受描繪的美景,在靜態畫面中抓住「動」的物,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受到薰陶,培養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