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教學指導——第二課時

2020-12-12 夜圍爐話教育

第二課時

一、複習學過的兩首古詩,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絕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幾的《三衢道中》又描繪了怎樣的美景呢?

設計意圖:回顧學過的古詩,進入古詩的意境,激發學習熱情。

二、解讀詩題,了解作者

1.讀題目,理解題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

曾幾,南宋詩人,字吉甫,號茶山居士,贛州(今江西贛州)人。曾幾學識淵博,勤於政事。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閒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幾是一位旅遊愛好者。這首詩是他遊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抒寫了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古詩的同時,對詩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圖文結合,理解古詩

1.掌握生字。

(1)學生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2)組內交流,糾正字音。

(3)指名讀,匯報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點水旁。與水有關。「溪」右邊中間部分有點。

減:「減法」的「減」。

梅: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每天」的「每」。

(4)指導寫字。

課件演示「梅、溪、泛、減」的書寫。

這四個字,都是左窄右寬。

溪:寫時注意右部分,「爫」「么」「大」,不要忽視中間的「么」有點。寫時要緊湊。

減:右邊不是「成」,裡面是「一」「口」。

(生練習寫生字,老師巡視指導。)

2.標出停頓,讀通讀順。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學生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

3.讀古詩,提出疑問。

(1)作者是什麼時間遊於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線怎樣?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麼?結合插圖想像畫面,與同學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樣?

4.學生交流匯報。

5.你讀懂了哪個詞或哪句詩?

6.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1)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梅子黃時,正值雨季,而天氣卻(日日晴),給人以(喜悅)之感。這句應該怎樣讀?

學生練讀。

(2)小溪泛盡:乘小船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而行。盡,盡頭。

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

「小溪泛盡卻山行」這句詩寫了什麼?(一「溪」,一「山」,一「泛」,一「行」)它不僅表明作者的行程,還透露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指導學生讀這句詩。

這兩句詩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節,正是江南的雨季,卻遇上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盡頭以後再走山路。

詩人遊興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驚喜於心頭。那麼,該怎麼讀這兩句詩呢?

(3)正當詩人走在山路上的時候,看到樹上美麗的黃鸝,聽到其叫聲,於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下面兩句。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從這兩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綠陰:蒼綠的樹蔭。陰,樹蔭。

不減:並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黃鸝:黃鶯。

這兩句詩的意思:一路上綠陰並不比來時看到的少,而綠陰深處又傳來了黃鸝的聲聲啼鳴,更增添了不少遊興。

黃鶯清脆的叫聲突出了山林的寂靜,綠陰、黃鶯表達了詩人愉快的心情。那麼,該如何讀這兩句詩呢?

7.朗讀古詩並想像畫面。

8.欣賞江南景色。

9.學生配樂誦讀古詩。

設計意圖:調動多種感官,理解詩句意思,讀與悟結合,體會詩人心情。

四、綜合比較,總結全課

1.將這三首古詩連著背一遍。

2.比較異同:

同:情感同。(都是表達喜愛之情)

異:內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點不同。

3.再讀三首古詩,總結全課。

4.布置作業。

讀古詩,想像畫面,為喜歡的古詩配一幅畫。

設計意圖:綜合比較異同,便於學生綜合理解古詩的內容及相關知識,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板書設計:

古詩三首

教學反思:

「以生為本」,學生年齡小,閱歷淺,概括能力弱,理解詩意有一定的困難。教學中以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展開一步步的學習,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覆誦讀中把古詩讀通讀懂,理解感悟詩意,體會詩的意境,與作者共鳴。儘量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本著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在讀上注重了讀的層次:先讀正確,再讀出節奏,然後讀出意境,讀出韻味。結合圖畫展開想像,感受描繪的美景,在靜態畫面中抓住「動」的物,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受到薰陶,培養語感。

相關焦點

  • 三年級語文第1課《古詩三首》筆記,幫助孩子學習,想像詩中之畫
    學習《惠崇春江晚景》1、讀好詩題(1)惠崇。北宋著名畫家,善於畫鵝、鴨等小動物。(2)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是他為好友惠崇的《春江晚景》圖題寫的一首詩。2、了解蔞蒿、蘆芽、河豚。在近海域,每年春天逆流而上,在淡水中產卵。3、介紹詩背景:這首詩是蘇軾根據惠崇和尚的畫作《春江晚景》題寫的詩,但原畫作已遺失不見。請你根據詩意,發揮想像,想一想,這幅畫應該要畫些什麼內容?4、整體感知:讀古詩,說說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來了?
  • 三下語文第一單元知識點 學習要點 複習重點 絕句 燕子 荷花
    惠崇(huìchóng)①《春江晚②景》[宋]蘇 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lóuhāo)③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tún)④欲上時。賞析惠崇是個和尚,宋代畫家。這首詩是蘇軾題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畫已失,這首詩有的版本題作《春江晚景》,現已無從考證。
  • 小學生讀蘇軾「春江水暖鴨先知」,問為何不是雞和鵝?難倒學霸媽
    然後又被這位學生懟了回來,他表示:「姜太公等的是周武王,可是柳宗元詩中的老人難度還想等來唐王嗎?」我突然明白了,不認真把詩中的意境解釋清楚,是無法過這位小朋友這一關的。於是我便耐下心來,好好地跟他說了說這首詩是為了描寫自己的孤獨。近期有位家長也找到了我,因為天天陪孩子在家裡上網課,這位家長實在沒辦法來求助了。
  • 為什麼「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蘇軾首先知道,不是鵝
    蘇軾的詩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相當於唐詩風格,一些經典作品也廣為流傳,例如,這首詩《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為大多數人所熟悉,他也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整首詩生動有趣,每句話都是千古的名言,是宋詩中的傑作。三兩枝桃花,春江水暖鴨先知。當河豚想要上升的時候,遍布大地的蒿的嫩芽都很短。
  • 《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而蘇軾所作的這首題畫詩——《春江曉景》,就再現了原畫中的江南早春的景色,又融入了詩人合理的想像,與原畫相得益彰!春江曉景【宋 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是宋代詩人蘇軾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的一首題圖詩。《春江曉景》共兩幅,為其所作之畫: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題畫詩也有兩首,此為鴨戲圖的詩。這首詩著重寫畫中的景色,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 品8首宋詩中的無邊春色
    其實很多時候,美總是在不經意間被發現的,正如宋詞迄今存世的至少有2萬首,而這以萬數計的作品中真的都是精品嗎?自然完全不是。那個時候的文人作品,可不像如今可以保存在雲端、網盤或者存儲在自己的設備裡,都只是手抄刊刻而已,很多佳作就這樣在歲月的侵蝕中隨風而逝。
  •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1、通過誦讀,理解詩歌內容並背誦全詩2、通過析讀,了解典故在詩詞中的作用3、通過賞讀,體會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教學方法:點撥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探究法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激情導入一首《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僅僅20個字的絕句,同樣是重陽登高,因為故園戰亂未平,因為寫在行軍路上,寫出了與其他重陽節詩作不一樣的盪氣迴腸。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的古文學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而中國詩歌就像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一直盛開在世界文苑之中。
  • 詩中除美景真情之外,更要有思想深度
    試拈幾題: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朱熹的《春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賀知章的《詠柳》……這些都是詠春詩中的經典之作、難忘之作。詩人憑藉高超而稔熟的技巧,用短短幾十個字,為我們描繪了春天的美景,展現了人們迎接春天到來的歡愉心情。這些佳作幾乎人人知曉、耳熟能詳,就不再饒舌贅述了。元人白樸寫過一首《天淨沙·春》:「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櫳,楊柳鞦韆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