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來自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四年與農業項目朝夕相處,她瘦小的身體裡住著一個強大的吃貨靈魂。
因為常常到食物最初生長的地方,於是更加在乎每一顆果實的來歷,追溯動物肉類的養成,知曉植物的萌發與茁壯,探尋調料和香草裡暗藏的前世與今生。
「說到底,You are what you eat, 這種講究並不過分。」
吃貨的講究
「這種叫Bellota的生火腿來自放養在草原上的小黑豬,專吃牧場裡的橡果、櫟子、青草和迷迭香,新鮮的豬肉要用高級海鹽醃製,然後掛在樹林三五個月,令其吸收森林氣息和海風的味道,再放置地窖一兩年的時間,讓生火腿有大理石般的紋理,吃的時候,由市場上熟練的匠人切成薄薄的片。吃上去也完全和豬肉的慣有味覺相差甚遠,喚起的是遙遠的山和海的混合記憶。」
巴塞隆納市場上的Bellota生火腿,有大理石般的紋理。吃的時候,由市場上熟練的匠人切成薄薄的片。
上面這段話摘自王婧發的朋友圈,相信只有對食材懷有至臻的尊重和熱愛,才寫得出這麼令人著迷的文字。幾天前,瘦弱的她背著這詩一般的西班牙火腿,從巴塞隆納回到北京。除了吃橡子的小黑豬,王婧的朋友圈裡還有她分享的古怪而原始的香料,簡單又清新的手工熬製藍莓果醬,大興安嶺野生玫瑰釀製的玫瑰花蜜……
但是你可能想像不到,在這些浪漫的覓食之旅背後,更多的時候,她是行走在中國的農村,在充滿了刺鼻農藥氣味的大棚菜地裡,撿拾廢棄的農藥瓶,採集蔬菜樣本,調查和研究農藥化肥過量使用問題。
「工作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去見證不那麼美好的環境和農業,才更加珍惜一些真正的好食材。吃過生態農莊裡種的西紅柿、黃瓜、草莓,慢慢會恢復對吃的自然習慣,會發覺常規種植蔬菜和水果真是味同嚼蠟,在市場上看到規則、完整、光滑的西紅柿,也會立刻對烹飪喪失那股興奮勁。」
用腳去尋找,用眼去鑑賞,用鼻子去辨識,與農民聊天,王婧對待食物的態度充滿了誠意。她堅持自己準備食材,自己烹飪,且不吝於和朋友分享最純粹的美食滋味。
「要享受真正的美食,就需要知道食物是從哪裡來的,是怎麼製作的,才能讓你的鼻子和舌頭不被人工香精,以及各種添加劑的香味所迷惑。」王婧說。
吃貨的救贖
吃是最有人情味的。吃貨往往不吝於分享,不僅是食物,還有關於食物的一切。工作在環保機構,王婧所負責的農業和食品安全項目與「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她的身邊也聚集了一批對吃格外講究的環保吃貨。每周,大家都會在生態農莊和有機健康的食材網站上團購日常的蔬菜、肉、蛋。哪裡有新鮮味美的食材,同事們也往往會「湊單」去團上一批。辦公室裡,團購的食材到貨了,你分我兩個生態土豆,我換你半包有機花生米,互相交流一下「mini跑步雞」(散養生態雞)的烹飪方法……緊張的工作也因為吃貨的分享,成了具有色香味的溫暖存在。
最後,他們索性將這些有關吃的正能量匯集成了一個微信公眾號—— 「吃貨拯救世界」。從上海創客的陽臺種菜,到紐約最大的屋頂農場,從《唐頓莊園》裡的餐桌文化,到轉基因食品黑名單,王婧和她身邊的吃貨們在上面分享著關於吃最有意思的大事小事。這個微信號的頭像是一個藍衣超人,胸脯上印著「吃貨」兩個字,因為吃貨們這樣描述它:一個有正義感的吃貨聯盟,我們關注的不僅是身體的健康,還有這個星球的健康。
王婧手工熬製的簡單又清新的藍莓果醬,配麵包正好。
吃貨們將怎樣來拯救世界呢?王婧說:「小到避免食物浪費,大到選擇生態農產品而不是農藥化肥催生出來的農產品,吃的態度與我們星球的未來息息相關。」
談及環境,王婧的憂慮和責任感揭開了她作為一枚吃貨的初心:目前普遍的食物生產方式其實是依靠大量化肥、農藥,然後將這些能源轉化成食物。長期接受化學農藥浸染的土壤和植物,正逐漸喪失它們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安全性也大打折扣。多餘化肥和農藥還進入環境,造成像藍藻赤潮這樣的水體汙染。蔬菜水果在主流的工業化體系下,為了符合統一美觀的標準而使用膨大劑、拉長劑,為了長途運輸的需要,在未成熟的時候採摘,再催熟……
王婧很愛自己下廚,平日裡簡單的兩菜一飯也讓她開心
行動帶來改變,是王婧所在的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理念,也是王婧對吃貨拯救世界所持有的信心:「就像我在北京建國路遇到一家餐廳,掛出招牌說他們只會採用有機食材烹飪,還有像法國超市發起的『我要醜蔬果』。這些小小的反抗舉動,宣示了一種值得更多人擁護的哲學 ——堅持去選擇符合自然,而非被工業化操弄的標準生產的食物,那麼未來將是個可以被扭轉的世界。」
本文選自《本來生活雜誌》2015年1月刊,北京大部分計程車後可見。
點擊「閱讀原文」訪問本來生活網。